【關鍵詞】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山中觀音;始塑年代
【摘要】本文對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內山中觀音的始塑年代進行了探討,通過對寺內其他殿堂宋代塑壁的考證及宋代觀音造像風格的分析,并結合有關碑文的記載,認為現(xiàn)存的山中觀音為宋代原塑,雖明代進行過修補妝嚴,但主體和風格未作大的改變。
摩尼殿是國內名剎正定隆興寺內現(xiàn)存最為重要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內內槽九間全是佛壇,上供佛祖釋迦牟尼,迦葉、阿難二弟子,文殊、普賢二菩薩及梵王、帝釋(梵王、帝釋于上世紀60年代被毀)。內槽北壁之背面通壁塑五彩懸山,長15.7米,高7.5米,以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壁塑藝術形式,將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普陀珞伽山那壯觀熱烈的場景微縮于壁面。畫面的主題——踞坐正中的觀音菩薩在山石、碧波、天神、羅漢的襯托下格外引人注目,根據(jù)其所處環(huán)境,人們稱之為“山中觀音”或“海島觀音”,也因其坐南面北,與大殿坐向相背,又被稱為“背坐觀音”或“倒坐觀音”。像高3.4米,頭戴花冠,微右側,身稍前傾;上身除斜披絡腋外大部裸露,下身著鑲飾花邊的紅裙;肌膚潤澤,五官娟秀,佩飾華麗;左腿下垂,足踏朵蓮,右腿自然斜壓于左腿之上,右手繞膝輕搭于左手腕部;姿態(tài)優(yōu)雅端莊,神情恬靜閑適,宛若世間一位氣質不凡的美貌女子(圖一)。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藝,將虛幻的“神”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原型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早在80多年前,魯迅先生曾在北京山本照相館見到這一觀音的照片,非常喜歡,于是購買了置于自己的書案上[1],至今仍陳放于北京魯迅故居內。還有人將其視為中國最美的觀音塑像而納入隆興寺“六最”之列,并譽之為“東方美神”[2]。
那么,這尊倍受人們青睞的觀音像到底始塑于何時?由于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對此的看法一直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宋代原塑,但后世涂改了不少[3];有人認為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4];也有的不談其始塑年代,只說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5]。我們經(jīng)多方面查閱資料并研究分析,對該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xiàn)考述如下。
一、與隆興寺曾有的其它宋代塑壁一起進行分析
壁塑是我國古建筑中雕塑、繪畫合一的一種裝飾藝術形式,也稱浮塑、堆畫、影壁等,一般由過樣、加骨、堆塑、著色四步驟完成。據(jù)載,壁塑為唐代楊惠之始創(chuàng)。楊惠之開元中與吳道子同師從大畫家張僧繇,由于吳道子在繪畫方面聲名顯赫,惠之遂都焚筆硯,毅然發(fā)奮,專肆塑作,后來成為與吳道子齊名的雕塑巨匠。當時河南、陜西、江蘇一帶有很多佛像與壁塑都出自楊惠之之手,故時人曰:“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焙髞砉跻娭?,又出新意,遂令圬者不用泥掌,只以手戧泥于壁,或凸或凹,俱所不問,干后則以墨隨其形跡,暈成峰巒、林壑,加之樓閣人物之屬,宛然天成,謂之影壁。唐代盛行的壁塑至宋時猶盛。
在隆興寺這座北宋開國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里,中軸線上的宋代建筑大覺六師殿、摩尼殿、大悲閣里都曾飾有塑壁。據(jù)《隆興寺志》所記,“大覺六師殿五彩懸山四座”,“摩尼殿背后五彩懸山一座”,“大悲閣內東墻懸山一座,殿內西墻懸山一座,東千佛洞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西千佛洞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可謂是宋代壁塑藝術盛行的集中體現(xiàn)。
建于北宋元豐年間的大覺六師殿于民國初年坍塌,殿內塑壁蕩然無存。北宋初年修建的大悲閣內的塑壁,在1943—1944年重修時皆被毀棄。這樣,摩尼殿塑壁就成為隆興寺殿閣中壁塑藝術的唯一遺存。從大悲閣壁塑的圖片與文字資料可知,閣內東、西壁分別浮塑文殊、普賢菩薩和觀音、地藏菩薩以及他們的眷屬隨從等,北壁滿塑一尺高的小佛像,內槽東、西壁塑觀音、羅漢及日光、月光菩薩等。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正定古建筑后認為:“宋塑壁遺物以正定隆興寺為重要。……東壁陽刻塑壁像,則猶得見宋時手法,……蓋宋物而與大佛同時造也?!盵6]尤其是內槽東墻外壁的觀音坐像,一足盤起,一足下垂,左手下垂撫膝,右臂屈肘,手作印,形象優(yōu)美婉約[7]。摩尼殿山中觀音與之相較,坐姿雖異,但都自然隨意,神韻、服飾大致相似,均體現(xiàn)著一種佛像世俗化的風格。由于大悲閣系宋太祖趙匡胤敕建,且差遣官吏主持或監(jiān)修,那么大悲閣內的塑壁亦應由雕塑巨匠所完成,反映出當時全國最高的佛教藝術裝飾水平。而摩尼殿、大覺六師殿均是寺內中軸線上規(guī)模宏大的重要殿堂,分別建于北宋皇四年(1052年)和元豐年間(1078—1085年),稍晚于大悲閣,所以這兩座大殿的塑壁裝飾,有可能是在大悲閣塑壁竣工后,由這些匠師或他們的徒弟塑制的。
再者,《佛教造像量度與儀軌》一書記,依中國古代寺院布局,在大雄寶殿佛壇背后常塑一堂“海島觀音”[8]。作為隆興寺供奉佛祖的重要建筑,摩尼殿內佛壇面闊達三間,殿背面正中尚設一門供人出入,故映入人們視線的佛壇背壁當初亦會按照佛殿像設而進行布置。
二、宋代觀音造像風格的變化
觀世音為梵文的音譯?!斗饘W大辭典》、《辭?!返葧?,唐時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而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考古資料表明,北朝時已有觀音之稱謂[9],唐太宗以后的長安年間造像銘中仍用“觀世音”之名[10]。據(jù)佛經(jīng)稱,遇難眾生只要稱誦觀音名號,觀音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所以觀音隨佛教傳入我國以后,即成為世俗的精神寄托,不僅逐漸獲得社會的普遍信仰,也為中國雕塑藝術增添了一大題材。
觀音造像的風格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馬書田先生認為:“至唐以后則多為女性,打扮絲毫不像出家人,倒酷似一位嫵媚溫柔的漢族貴婦人。”[11]這是隨著初唐天竺圖像與稿本的源源輸入,我國佛教造像也從外來的傳統(tǒng)中吸收養(yǎng)分孕育出的一種嶄新風貌。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唐長安年間(701-704年)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既有印度雕刻所重視的立體感,又兼具中國造像特有的流利線條,巧妙地融天竺造像風格于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中,呈現(xiàn)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風貌。此像臉如滿月,頰頤豐潤,曲眉秀目,眼簾低垂,嘴角含笑,五官女性化;上身袒露僅斜披絡腋,下著長裙,薄衣透體;身軀修長,腰肢纖細,胸與小腹微隆,初唐造像的生硬感蕩然無存[12]。河南滎陽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中,唐長安年間的菩薩造型也大都具此特
點[13]。此時的觀音造像并非都如以前的正面直立者,自在、閑適、隨意的坐姿觀音已出現(xiàn),如天龍山唐窟菩薩像。入宋以來,禪宗流行,佛教藝術的創(chuàng)造不再受制于經(jīng)典的拘囿。隨著社會審美風尚的改變,造像世俗化的傾向愈加明顯,表現(xiàn)手法上以寫實見長。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述:“然就偶像學論,則宋代最受信仰者觀音,其姿態(tài)益活動秀麗,竟由象征之偶像,變成和藹可親之人類?!盵14]能反映此特征的宋代觀音像見于著錄者不少,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1956年出土于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的北宋嘉年間銅鎏金觀音菩薩坐像,山西長子縣崇慶寺北宋元豐二年彩塑觀音菩薩騎麒麟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木雕觀音菩薩半跏趺坐像[15],四川安岳石窟毗盧洞第19龕觀音經(jīng)變中的主尊,美國堪薩斯市尼爾遜美術館藏木雕觀音坐像[16],美國彭省大學美術館藏木雕自在觀音像[17]等。
摩尼殿山中觀音與上述觀音像一樣,整體不給人以神的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感覺,卻都有一份女性的娟秀之氣,既不失菩薩的莊重,又富有人世間的生活情感。在衣飾上,上身僅斜披絡腋,肌膚大多裸露,披帛不刻意作對稱處理,顯出自由隨意的表現(xiàn)風格;下身均著質地厚重、裝飾華美、褶襞繁復的長裙。只是在姿勢上,其它觀音造像或一足下垂,一足上踞,一臂下垂,手撐于座上,一臂置于膝上;或結半跏趺坐,一臂長伸擱于膝上,一臂曲肘倚山石。而摩尼殿山中觀音則是右腿斜置壓于下垂踏蓮的左腿上,修長的雙臂自然前伸,纖纖雙手繞膝撫腕,手指自然屈伸。絡腋自左肩斜披,披帛自然敷搭,右側搭于肩上,左側則垂于肩下,搭肘后均順山石自然垂下。裙子的塑制則較為粗獷,裙褶稠密,厚重下垂,和身上各部位的柔軟圓潤形成對比,足見作者構思的周密和手法的精湛,使閑適自然之態(tài)更為優(yōu)雅地表現(xiàn)了出來。此種追求自由、自然的表現(xiàn)形式是宋代觀音造像的顯著特色,而摩尼殿山中觀音則是這一時期此類觀音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三、明嘉靖四十二年《重塑背坐觀音圣像記》簡析
隆興寺內現(xiàn)存與摩尼殿相關的碑刻有兩方,一為明弘治八年《重修摩尼殿碑記》,另一為明嘉靖四十二年《重塑背坐觀音圣像記》,而前一碑文中沒有關于泥塑山中觀音的記載,所以嵌于五彩懸山下部須彌座處的《重塑背坐觀音圣像記》就成了研究此觀音唯一的文字資料。
該碑為青石質,長94.8厘米,高48厘米,陰刻楷書32行,滿行22字,主要內容為:“直隸真定府衛(wèi)軍民在城善人楊朋,睹九間五花大閣殿內背坐觀音圣容,不忍損暗恝然,約同志各街巷善人楊得時等,各發(fā)虔誠,量舍己資,妝嚴圣像三坐,遂均煥然一新。此雖圣功之妙,亦見善人虔誠之吻合。特將善人姓名雕垂,以記歲月云耳。”其后為104位善人、女善人姓名,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待缺都綱、住持各一人,退隱9人和風翔府一僧人名號。落款為“明嘉靖四十二年六月初一日立。獲鹿縣石匠武用威、畫工人張美德”。從其簡短的內容可知,明嘉靖四十二年背坐觀音已經(jīng)存在,只是圣容損暗。真定城善人楊朋發(fā)起,楊得時等百余人量舍己資妝嚴圣像3座,14名僧人參與,施工人為石匠、畫工各一人。由于是民間自發(fā)之舉,人力財力均有限,工程量也不會很大,故此工程并非如此碑標題所記為“重塑” 觀音圣像,而只是如碑文中所記的“妝嚴圣像三坐”。認為此像塑于或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的說法,可能是由于只側重了此碑文的標題而忽略了內容所致。碑文記“妝嚴圣像三坐”,但山中觀音左右兩側為文殊、普賢的坐騎青獅和白象,分布于山中的羅漢則多達幾十個,顯然不是指這些。而殿內佛壇上位居東西兩端的文殊、普賢菩薩,其面型、衣冠、色彩、肌膚等(1999年重裝前)均與山中觀音大體相似。故推測,山中觀音與殿內的文殊、普賢二像始塑及重裝時間一致,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妝嚴的三座圣像當為山中觀音和文殊、普賢。清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隆興寺奉敕大修,以大悲菩薩為主的千余尊佛像皆重裝[18],三圣像也應于此時再次重裝。
另外,過去一直認為摩尼殿現(xiàn)佛壇上供奉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為宋代原塑,文殊、普賢為明代補塑。但仔細審視并結合有關資料分析,此觀點值得推敲。其理由如下:1、根據(jù)1977年重修摩尼殿時發(fā)現(xiàn)的題記可知,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宋代佛殿中的像設布置,據(jù)《釋門正統(tǒng)》卷3《塔廟志》記:“今殿中設釋迦、文殊、普賢、阿難、迦葉、梵王、金剛者,此土之像也……蓋若以聲聞人輔,則迦葉居左,阿難居右。若以菩薩人輔,則文殊居左,普賢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見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執(zhí)爐,請轉法輪,金剛揮杵,護衛(wèi)教法也。”2、佛壇面闊三間,東西長14.78米,釋迦牟尼居中,迦葉、阿難緊靠其身側侍立,兩端還空有塑像的位置。3、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摩尼殿碑記》載,明成化甲辰年(1484年)摩尼殿“殿內釋迦文佛,左列曼殊,右列遍吉,迦葉、阿難隨左右而拱立之,梵王、帝釋又隨左右而翊衛(wèi)之?!笨芍鞒苫瘯r,殿內佛壇上供有釋迦牟尼、迦葉、阿難、文殊、普賢、梵王、帝釋7尊像。4、菩薩斜披絡腋具有唐至宋菩薩服飾的特征,據(jù)此析,文殊、普賢與佛壇上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一樣,均應系宋代遺物,即大殿建成后塑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摩尼殿山中觀音與殿內佛壇上現(xiàn)存的五尊供像均為宋代始塑。明嘉靖四十二年,因山中觀音殘損對其進行了修補妝嚴,但主體和風格未作大的改變。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劉友恒老師悉心指正,謹表謝意!
攝影:樊瑞平
————————
[1]見《魯迅日記》1923年7月3日:“與二弟至東安市場,又至東郊民巷,又至山本照相館,買云岡石窟佛像寫真十四枚,又正定木佛像寫真三枚,共泉六元八角?!比嗣裎膶W出版社,1959年。
[2]施麥生:《正定攬勝》,海洋出版社,1993年。
[3][6]《梁思成文集》(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年。
[4]陳耀林:《隆興寺懸塑觀音和塑壁》,載《古圃文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隆興寺簡介》,文物出版社,1992年。
[7][15]《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之五“五代宋雕塑”,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8]李翎:《佛教造像量度與儀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9]樊子林:《觀音名號始稱考》,《光明日報》1993年1月14日。
[10]吳杏全、高朝英:《館藏佛教造像銘文研究》,《文物春秋》1994年1期。
[11]馬書田:《中國佛教諸神》,團結出版社,1994年。
[12][16]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13]河南省鄭州市博物館:《河南滎陽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文物》1980年3期。
[14][17]梁思成:《中國雕塑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18]見隆興寺內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隆興寺碑記》。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