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饒陽縣;地契;地方沿革;社會變遷;印花稅票
【摘要】河北省饒陽縣韓村李氏家族保存有8張土地契約,從清乾隆年間到建國后,時間長達近200年,且保存完整,內(nèi)容豐富,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寶貴原始資料,對研究清代以來土地轉(zhuǎn)移中的諸問題以及地方沿革、社會變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河北省饒陽縣韓村李氏家族保存有8張土地契約,雖數(shù)量不多,但從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到建國后的1962年,跨越了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近200年時間,且保存完整,內(nèi)容豐富,不僅有土地買賣、典當(dāng)、置換契約,而且有手寫地契、官制契尾、契紙、驗契、印花稅票、解放區(qū)政府頒發(fā)的房屋土地所有證等,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寶貴原始資料,對研究清代以來的土地買賣、地價、契稅、印花稅票以及地方沿革、社會變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將其輯錄如下,并作初步考釋。
一
1、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賣契(標(biāo)點為作者所加;括號內(nèi)為改正的錯別字,下同)
立文人王從福因無錢使用,今將莊基一所,糧工貳分貳厘伍毫,東至買主,西至王秉禮,南至王見莫,北至王秉禮,四至明白。今憑中人王治堂說賣與李善從為業(yè),言定價銀貳兩伍錢,其艮(銀)當(dāng)日交足,外無欠少,恐后無憑,立文為證。
乾隆三十六年 日立
長可八工(弓)四尺 橫可五工(弓)二尺五寸
南北過道 長可八工(弓) 橫可二尺
東西過道 長可二工(弓)二尺 橫可一工(弓)
此契高38厘米,寬23厘米,為小楷毛筆字豎排書寫的民間契約。契約左邊粘連的契尾高63厘米,寬40厘米。契約天頭處有與契文字體不同的手書“東南小韓村”5字?!扒∪辍庇蚁路接惺謺捌叻治謇濉?4字,字體與契文也截然不同,顯系收稅縣吏在辦理契稅時所書寫的。長2厘米、寬1厘米的“稅銀”小型章鈐印在“七分五厘”上方,兩枚6.8厘米見方的左滿文、右漢文篆字“饒陽縣印”分別鈐在價銀、稅銀以及契紙左邊與契尾連接處。在契尾上除鈐蓋“饒陽縣印”外,還鈐蓋有10厘米見方的“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之印”(封三,1)。
2、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賣契
立文人趙增祿因無錢用,今將家南東西地一段,糧工貳畝七分一厘七毛六系(絲),南至尹,北至王,東至道,西至尹,四至明白。憑中人王文說賣于(與)李振彩為業(yè),言明共價銀貳拾兩,其銀當(dāng)日交足,外無欠少,恐后無憑,立文存照。
乾隆五十九年 合價銀貳拾兩 卅元
長可一百二十六工(弓)二尺
橫可五工(弓)零八寸
兩可同
此契也為毛筆豎排書寫的民間契約,在“合價銀貳拾兩卅元”處以及契紙左邊與契尾聯(lián)接處,分別鈐有 7.5厘米見方的左滿文、右漢文“深州直隸州印”。左邊契尾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右邊粘連的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國民政府財政部驗契紙”,騎縫章為“深縣縣政府印”。驗契上貼有酷似郵票的高2.2厘米、寬2.4厘米、白底綠色圖案的國民政府印花稅票。
3、嘉慶二十年(1815年)賣契(帶下劃線部分為立契時毛筆書寫之字,下同)
立杜絕賣契人丹桂社九甲王振山眼同,今為無力承種,愿將自己冊地莊基一段計官尺畝分厘壹毫捌絲肆忽,其東至本主,西至賣主,南至買主,北至賣主,同中言定每畝價銀共價銀五錢,出賣于丹桂社五甲李振彩永遠為業(yè),即日價銀交足,并無虧短,恐后無憑,立契存照。
一分五厘
座落 村 方糧地段
長闊 橫闊
地段
長闊 橫闊
地段 中闊
嘉慶二十年 月 日立
地鄰
中人 王如福
官尺
地方
借字人
賣契人
此契為木刻黑墨印刷的官制契紙,天頭處有“東南小韓村”5字。在“價銀五錢”、“嘉慶二十年”以及“賣契人”等處分別鈐“饒陽縣印”;在契稅“一分五厘”處鈐小型章“稅銀”。左邊與之粘連的契尾印刷文字已褪色不清楚,但能看清“業(yè)戶李振彩壹毛捌絲肆忽用價銀五錢投稅銀一分五厘壹佰二十五號 右給業(yè)戶李振彩準此嘉慶二十年”等字,在“嘉慶二十年”處鈐“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之印”方形章。
4、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賣契
立杜絕賣契人丹桂社九甲尹廣祿眼同,今為無力承種,愿將自己冊地段計官尺○畝壹分玖厘肆毫捌絲捌忽,其東至買主,西至王世隆,南至過道,北至王世隆,同中言定每畝價銀共價銀捌兩零貳分伍厘,出賣于丹桂社五甲李振彩、李世杰永遠為業(yè),即日價銀交足,并無虧短,恐后無憑,立契存照。
二錢四分一厘
座落韓村 方糧地段
長闊捌弓○二寸 橫闊五弓一尺四寸
地段
長闊四弓 橫闊一弓○四寸
地小段 中闊
嘉慶二十四年 五月 日立
地鄰
中人 王德章
官尺
地方 王從隆
借字人
賣契人 尹廣祿
此契版式與嘉慶二十年地契同,皆為官制契紙。從內(nèi)容看,是尹廣祿出賣莊基(由契中“南至過道”可知)與李振彩、李世杰的賣契。在地畝“壹分玖厘肆毫”處鈐印長方形章“道光九年奉文查驗訖”,買主“李振彩”旁邊的“李世杰”三字寫在粘貼上去的小紙條上。左邊契尾上的文字清晰,在“價稅銀”以及與地契連接處分別鈐“饒陽縣印”,在“嘉慶貳拾肆年”處鈐“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之印”(封三,2)。
5、道光二十年(1840年)賣契
立杜絕賣契人丹桂社九甲王心志眼同,今為無力承種,愿將自己莊基一段計官尺 畝肆分伍厘玖毫絲忽,計東至買主,西至王,南至王,北至王。同中言定每畝價銀共價銀貳拾兩整。出賣于丹桂社五甲李振彩、李世杰永遠為業(yè),即日價銀交足,并無虧短,恐后無憑,立契存照。
六錢
座落 村 方糧地段
長可三弓二尺 橫闊一弓
長闊十弓零三尺二寸 橫闊二弓三尺
中闊東西可八弓
南北可七弓一尺二寸
道光貳拾年 月 日立
地鄰
中人 尹盡忠
官尺 長可七弓 橫可三弓
賣契
借字人
地方 王素軒
此契大小格式與嘉慶年間地契基本相同,為官印契紙,是王心志出賣莊基與李振彩的賣地契。鈐在地契上的“饒陽縣印”也與嘉慶年間的同。契尾上的時間為“道光貳拾年”,是當(dāng)年納稅。在官制契紙右上方有一長方形章“道光三十年查驗訖”,表明在納稅10年后官府又進行過查驗。
6、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當(dāng)契
立當(dāng)契人王鳳鳴因不便,今將東西莊基壹所,糧弓叁分,四至不同,憑中人王世豐說當(dāng)于 名下,言明共價大洋陸拾五元整,鈔到許贖??挚跓o憑,立當(dāng)契為證。
中保人 王世豐
民國貳拾肆年叁月初九立
此當(dāng)契為毛筆豎行書寫,當(dāng)契中沒有收受人姓名,但從李氏保存有這張當(dāng)契可知,為王鳳鳴當(dāng)于李氏莊基一所,當(dāng)價為“大洋陸拾五元整”(封三,3)。
7、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
此證高38厘米,寬34.5厘米,其大小、格式、內(nèi)容與筆者見到的河北省束鹿縣“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1]完全一樣。右側(cè)紙邊騎縫字為“饒字第叁零伍伍零號”,上鈐篆字“饒陽縣政府印”騎縫章。上方梯形格內(nèi)有“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7字,右側(cè)首行為“華北區(qū)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第一聯(lián),饒字第三○五五○號……”等,左側(cè)表格內(nèi)詳細列出土地房屋的坐落、種類、畝數(shù)、四至、長寬數(shù)以及頒證時間“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一日發(fā)”(封三,4)。
8、1962年置換莊基地契
立字人李××、李×因互換莊基事,經(jīng)中人調(diào)解成熟,結(jié)果謂李×將大街路南莊基一所計糧弓壹分零貳毫換與李××名下永遠為業(yè),李××將大街路北老莊基一所糧弓壹分零貳毫壹絲換與李×名下永遠為業(yè),當(dāng)場言明,永無反悔,空口無憑,特立字為證。附四至弓尺列后,兩人各執(zhí)一紙存照。
大街路南(四至、弓尺略)大街路北(四至、弓尺略)
中人(略)
共和國一九六二年九月二日
此為李氏族中為置換莊基地事所立的地契,詳細說明雙方莊基地面積及四至弓尺數(shù)字,言明雙方置換后“永遠為業(yè)”、“永無反悔”,最后是按有手印的八位中人及代筆人。在立契時間“共和國一九六二年九月二日”處鈐蓋有“留楚公社小韓村生產(chǎn)大隊”圓型章。
二
饒陽縣韓村李氏家族保存的地契反映了如下社會現(xiàn)實:
1、饒陽的歷史沿革與社會變遷
饒陽,今河北省饒陽縣,屬衡水市。西漢高祖年間始置縣,以縣南有饒河,故名饒陽。韓村,地處饒陽縣東南,與深縣、武強縣毗鄰,歷史上稱小韓村。《饒陽縣志》載,縣城東南“二十八里小韓村”,故在乾隆三十六年、嘉慶二十年、嘉慶二十四年的3張地契天頭處皆有不同于契中書體的“東南小韓村”5個字,為縣吏辦理納稅手續(xù)時所書,以區(qū)別于縣城西南的“韓村”。明代饒陽“屬北直隸真定府晉州”[2],清初沿襲明制,仍屬晉州。雍正二年六月,深州升為直隸州,“以安平、饒陽、武強三縣之屬”[3],故在乾隆五十九年趙增祿賣地契上鈐蓋“深州直隸州印”。此前的乾隆三十六年王從福賣地契所鈐“饒陽縣印”,表明由饒陽縣征收契稅;乾隆五十九年地契上鈐蓋“深州直隸州印”,不僅表明契稅直接由直隸州征收,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饒陽縣隸屬于深州直隸州的史實。至清末,饒陽一直隸屬于深州直隸州。民國初年,地方行政區(qū)劃仍沿襲清制,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民國二年(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發(fā)布了《統(tǒng)一現(xiàn)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廢除府一級行政建置,直隸州、直隸廳及散州、散廳均劃一名稱為縣”;“是年2月,直隸省正式裁撤府一級建制……深州直隸州改置深縣”[4]。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按《河北省志·建置志》[5]以及新《饒陽縣志》[6]記載,“饒陽直隸于河北省”,但在粘連的民國二十年(1931年)河北省財政廳印發(fā)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驗契紙”上鈐蓋的是“深縣縣政府印”,縣長為“熊縣長”。小韓村地近深縣,所以在饒陽成為獨立縣時,小韓村仍隸屬于深縣。
抗戰(zhàn)勝利后,饒陽縣響應(yīng)中國共產(chǎn)黨的號召,執(zhí)行《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及半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積極進行土地改革。作為土改勝利成果的標(biāo)志之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1日,華北區(qū)政府頒發(fā)了“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規(guī)定:李氏家族所有土地房屋“均作為本戶全家、本人私有產(chǎn)業(yè),有耕種、居住、典賣、轉(zhuǎn)讓、贈予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倍煌谝酝魏我粋€政權(quán)性質(zhì)的新生政權(quán)“饒陽縣政府印”也蓋在了“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大農(nóng)村先后經(jīng)歷了互助組、合作社,土地私有逐漸轉(zhuǎn)變?yōu)榧w所有。1958年8月28日,河北省委根據(jù)《中共中央關(guān)于在農(nóng)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做出了《關(guān)于農(nóng)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指示》,此后兩個多月時間里,全省原有的42000多個農(nóng)業(yè)合作社合并成953個人民公社[7]。當(dāng)時饒陽縣劃為4個人民公社,1962年1月又分為13個人民公社[8],李氏所在的小韓村屬留楚公社(留楚在縣駐地東南12公里處),“共和國一九六二年九月二日”的置換莊基地契正是全縣剛剛調(diào)整為13個人民公社的當(dāng)年,契中印章“留楚公社小韓村生產(chǎn)大隊”即是證明。
韓村李氏地契上鈐蓋的不同時期的“饒陽縣印”、“深州直隸州印”、“深縣縣政府印”、“饒陽縣政府印”、“留楚公社小韓村生產(chǎn)大隊”章,是對饒陽的地方建置沿革以及社會變遷史實的真實記錄。
同時,觀察清代地方官印,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乾隆三十六年與嘉慶二十年、二十四年地契所鈐印章“饒陽縣印”大小相同,皆為6.8厘米見方的右漢文、左滿文形式,但乾隆年間印章的邊欄為0.5厘米,嘉慶年間的則為0.7厘米,顯示了清代官印邊欄日趨寬、粗的特點[9]。右漢文、左滿文的“饒陽縣印”幾個篆字雖然相同,但嘉慶年間印章上的文字筆劃更趨向瘦細。另外,鈐印在乾隆五十九年地契上的“深州直隸州印”為7.5厘米見方,大于乾隆三十六年地契上6.8厘米見方的“饒陽縣印”,而小于鈐印在契尾上的10厘米見方的“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之印”省府章。官府印章的大小反映了清代官制等級森嚴的史實。
2、清朝社會基層組織的變化
在清朝社會內(nèi)部,社會基層組織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嘉慶、道光年間的3張官制“杜絕契”上有“丹桂社九甲”、“丹桂社五甲”字樣,“丹桂社”是賣主、買主所在社。清代承襲明代的里社制度,順治“十七年,令民間設(shè)立里社,則有里長、社長之名”[10]。饒陽縣在明朝“洪武初編戶十五里,永樂五年以戶口繁庶,又遷山西榆汾等民入籍,增編四里,共十九里,而社因之”?!捌浜蟾魃?,歲久遷徙無?!?。清乾隆《饒陽縣志》云“在城曰坊”,然后按東北、東南、西南、西北4個方位分為若干社,“東南曰丹桂、正節(jié)、孝行、崇教、崔村”[11]。社為賦稅區(qū),其下分甲,故在嘉慶、道光年間的官制“杜絕契”上有“丹桂社九甲”、“丹桂社五甲”字樣。其時,里社組織的功能已漸趨廢弛,只剩一名稱而已。“當(dāng)里社衰落蛻變之時,直隸各州縣在雍乾以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職役系統(tǒng),其基本組織結(jié)構(gòu)是:在自然村與州縣之間設(shè)置一級組織和區(qū)劃,……我們統(tǒng)稱之為地方;……對于這種職役系統(tǒng),我們稱之為鄉(xiāng)地組織。” [12](另有一些學(xué)者將其稱之為“保甲組織”,把這種變化稱之為“保甲組織逐步取代里甲組織”,國家通過里甲組織“實現(xiàn)對鄉(xiāng)村的統(tǒng)治”[13]。)當(dāng)時的饒陽農(nóng)村不僅仍保留著里社組織,而且出現(xiàn)了鄉(xiāng)地組織,這從嘉道時的3張“杜絕契”上中介人中有“地方”一名可知。嘉慶二十年地契中有“地方”,卻無簽名者,嘉慶二十四年與道光二十年地契上的“地方”簽名者分別是“王從隆”和“王素軒”。鄉(xiāng)地組織的管理功能在逐漸擴大,“鄉(xiāng)村社會轉(zhuǎn)而開始以自然村為單位來支應(yīng)各種官差”[14]。“村莊成為國家管理農(nóng)村基層社會的基本單位”[15]。
3、丈量土地的長度單位與“冊地”、“糧弓”
饒陽李氏家族保存的這8張地契,無論是買賣、典當(dāng)土地,還是手寫的民間地契或官制契紙、房屋土地證,其丈量土地的長度單位皆為“弓、尺、寸”(一弓等于5尺)。就筆者所見,在河北境內(nèi)與此相同的還有東部的滄縣王氏地契、青縣鄭瑞堂賣地契,北京南部的固安張氏地契[16],而與山東毗鄰的鹽山縣以及饒陽西南百余里外的束鹿縣,當(dāng)時丈量土地的單位為“步、尺、寸”(“步”與“弓”同,皆等于5尺)[17],可見“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之現(xiàn)象。
乾隆三十六年、五十九年賣契,民國二十四年當(dāng)契以及1962年置換土地契約上,×畝×分土地前面都有“糧工”或“糧弓”一詞,而在嘉慶二十年、二十四年的兩張官制賣契中則用了“冊地”一詞。明代實行魚鱗圖冊,登記農(nóng)民土地。清代承襲明制,康熙時規(guī)定,以康熙五十年人口為準征收賦稅,再增人口“永不起科”;雍正時實行“一條鞭法”,農(nóng)民土地登記在冊,按土地多少向國家繳納賦稅,故官方稱“冊地”,指在冊之地。在民間則習(xí)慣稱“糧弓”或“糧工”,即表示向國家繳納賦稅糧食的土地數(shù)量面積。從這個意義上講,稱“糧弓”較“糧工”更合乎史實。
4、土地價格、契稅與印花稅
在李氏地契中,有5張土地買賣契約,筆者將其基本情況列表如下(表一)。
從表中可以看出,莊基地遠較耕地價格高。如可比性較強的乾隆年間兩張地契,乾隆三十六年賣契中,0.225畝莊基地賣價為2.5 兩白銀,每畝地價約為11.11兩;乾隆五十九年賣契中,2.7176畝土地賣價為20兩白銀,每畝地價約為7.36兩白銀,比莊基地低了約1/3。原因是莊基地一般地處村中央或靠近村中央,適宜蓋房居住,生活方便,且有四鄰,有一定的安全性,故地價較高。同為莊基地,嘉慶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年兩張地契的地價都高達每畝40多兩白銀,幾近乾隆三十六年地契的4倍,主要原因應(yīng)是莊基地上有房屋,只因使用格式固定的官制契紙,受其所限,契文中無法標(biāo)示出來,不然不會有如此高的地價。當(dāng)時饒陽所屬的深州,“土薄而人寡。自唐以來,下于他州”,康熙時,饒陽“定縣為中,治積谷一萬石”[18]。在這土地瘠薄的地方,上好的熟地價格肯定不菲,更不用說村中莊基地的價格了。像李氏家族的李振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長達40余年中,花去近50兩白銀先后買進大小不等的三塊莊基地與二畝多耕地,應(yīng)該是一個勤勞持家、踏實能干的自耕農(nóng)民。
嘉慶二十年王振山賣地契也值得關(guān)注。丹桂社九甲王振山將“莊基一段”計“壹毫捌絲肆忽”賣與同社五甲李振彩?!耙己涟平z肆忽”莊基地到底有多大?按照梁方仲《中國歷代度量衡變遷表》 [19]粗略計算,壹毫捌絲肆忽土地即當(dāng)時的0.00184畝,合11.04平方尺,約3.469尺見方,按清代量地藩尺,1尺合今天0.343米,也就是邊長不足1.19米見方的一塊地方。0.00184畝地賣價5錢白銀,1畝地價格為272兩白銀,地價之高,實屬罕見。這有著特殊的原因,自古至今,民間都講究莊基院落的整齊方正,此塊莊基所處位置“東至本主,西至賣主,南至買主,北至賣主”,“本主”與“買主”應(yīng)為一人,因此時納稅的是買主李振彩,故自稱“本主”。李振彩為了院落的整齊,用5錢白銀買下了這不足1.19米見方的一小塊莊基。更主要的是,李振彩到官府登記繳納稅銀“一分五厘”,官府不僅為此賣契粘上契尾,而且鈐蓋“饒陽縣印”以及“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之印”,其目的是證明自己對這一小塊莊基的所有權(quán),以提高土地證書的法律效力。
以上5張賣契皆粘有契尾,除乾隆五十九年契尾的時間被當(dāng)時縣吏裁在左半幅不得而知外,其余4張賣契皆為當(dāng)年納稅。對于此,清朝規(guī)定:“凡民間執(zhí)契投稅,官給司頒契尾一紙,粘連鈐印,令民間收執(zhí)為據(jù)?!盵20]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曾下旨:“令民間稅契無司頒契尾者,首明即行補給,其稅銀于原經(jīng)手之州縣名下追完,……立限一年?!盵21]乾隆《饒陽縣志》云:“每歲赴布政司請領(lǐng)契尾正副相連,鈐印中界。凡民間田宅交易送契到官,粘給正照副照,匯解司庫。每價銀一兩輸稅銀三分。”[22]5張賣契的契稅皆為交易價錢的3%,合乎契尾“每兩投稅三分”以及縣志“每價銀一兩輸稅銀三分”的規(guī)定。
與乾隆五十九年賣契、契尾粘連在一起的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河北財政廳印發(fā)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驗契,以此來看,即使過了近一個半世紀,國民政府仍然承認清朝地契的合法性。同時,也可看出當(dāng)時軍閥混戰(zhàn),國民政府以種種名義搜刮錢財?shù)氖聦?,這二畝七分一厘土地在當(dāng)時繳納“投稅銀六兩”的147年后,又繳納驗契紙價“七毛”,注冊費“一毛”,印花稅“貳分”,共8毛2分。從該驗契的編號“財字第叁貳玖零貳叁壹號”看,數(shù)字已達7位,足見此類驗契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
貼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驗契上的印花稅票,形狀如同郵票,上方有“國民政府印花稅票”字樣,下面有“貳分”兩字,中央圖案為當(dāng)時的中國地圖及中華民國國旗,“河北深縣”4個黑色印刷字均勻分布在稅票中央。這樣的稅票俗稱“地圖旗印花稅票”。印花稅是中國仿行西洋稅制的第一個稅種。一般認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朝擬開征印花稅,“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奏準頒布《印花稅則》,咨商直隸總督,先在直隸試辦,因天津商會屢請緩行,度支部乃改定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各省一律開辦,但因商民反對,終未實行?!盵23]事實上,早在清末(宣統(tǒng)元年)就已開征印花稅[24]。中華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10月21日頒布了《印花稅法》,并于次年3月正式實施。3月1日,“直隸開征印花稅,由財政部委托省財政司、津海道監(jiān)督署、郵政局代售印花稅票?!盵25]民國五年(1916年)設(shè)立直隸印花稅處,專掌此項稅收[26]。民國政府成立后,1927年8月,財政部頒發(fā)了《印花稅暫行條例》,征稅范圍共4類74種,印花稅票最低1分,最高5元。這張“地圖旗印花稅票”是民國政府印制的,票額2分。
典契,或稱當(dāng)契,是農(nóng)民為生活所迫,把土地或房屋典當(dāng)出去,以換回銀兩,經(jīng)中人說合,雙方同意而簽定的契約文書。典契格式與賣契大體相同,但內(nèi)容較賣契簡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王鳳鳴的這張典契,沒有地塊四至、長寬等數(shù)據(jù),也沒有當(dāng)期。實際上,許多農(nóng)民為生活所迫才出賣土地,如此契“王鳳鳴因不便”,“將東西莊基壹所糧弓叁分”當(dāng)于李氏。這種沒有當(dāng)期的典當(dāng)契名義上是“當(dāng)”,實際上是“賣”,只不過“當(dāng)”較“賣”更體面一些,留給當(dāng)主的面子更足一些。雖然規(guī)定“鈔到許贖”,但往往當(dāng)主沒有能力贖回,就等于絕賣了。
————————
[1][17]張玉:《束鹿縣張氏家族契約文書述略》,《文物春秋》2005年1期。
[2]乾隆《饒陽縣志·沿革》(清道光年間補刻重印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xué)會,1997年。
[3]道光《深州直隸州志·地輿志·沿革》。
[4]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建置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1頁。
[5]同[4],第193頁。
[6]饒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饒陽縣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7]苑書義、孫寶存、郭文書:《河北經(jīng)濟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3頁。
[8]同[6],第60頁。
[9]王本興:《中國歷代印章邊欄演變簡史》,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193頁。
[10]《清朝文獻通考·職役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44頁。
[11]同[2],卷上《方域志·里社》。
[12][14]魏光奇:《清代直隸的里社與鄉(xiāng)地》,《中國史研究》2000年1期。
[13][15]孫海泉:《清代中葉直隸地區(qū)鄉(xiāng)村管理體制》,《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3年3期。
[16]張?zhí)m普:《1837—1957年的一組土地、房產(chǎn)、租稅契據(jù)》,《歷史檔案》2001年4期。
[18]清·吳汝綸:《深州風(fēng)俗記·賦役》,深州文瑞書院光緒二十六年刻本,卷3上。
[19]梁方仲:《中國歷代度量衡變遷表》,載《梁方仲經(jīng)濟史論文集補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0頁。
[20]《清朝文獻通考·征榷考六·雜征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卷,第5136頁。
[21]同[20],第5140頁。
[22]同[2],卷上“課程”。
[23][26]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財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2頁。
[24]項定才:《清末仿行印花稅管窺》,《稅務(wù)與經(jīng)濟》1997年3期。
[25]河北省志財政志編寫組:《河北省財政大事記》,中國旅游出版社,1992年。
〔責(zé)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