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蔚縣;唐代墓葬;發(fā)掘簡報
【摘要】自2003年以來,在蔚縣一中及其周邊的基建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十幾座唐墓,為研究北方地區(qū)唐代墓葬的結(jié)構形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所出隨葬品,特別是出土的兩合墓志對研究蔚縣唐代歷史及古地名具有一定價值。
蔚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蔚縣一中)位于蔚縣城前進路東頭,西北距蔚縣古城約2公里。自2003年以來,在蔚縣一中及其周邊的基建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十幾座唐墓。蔚縣博物館對出土文物進行追查,并對部分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fā)掘(圖一)?,F(xiàn)將較為重要的幾座墓葬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M2
2004年4月30日,在蔚縣一中西側(cè)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挖自來水溝時發(fā)現(xiàn)一座墓葬,編號M2 。該墓位于青少年活動中心西墻外約1米,即現(xiàn)在的康居大街中,其南距前進路約47米。
墓葬為圓形單室磚墓,開口于耕土層下,墓向正南,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所用磚為灰色長方形單面繩紋磚,磚長32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圖二)。
墓道從殘存情況看,為斜坡式,長1.5米,前寬0.87米,后寬1.65米。
墓門、甬道頂部均已毀,殘留封門磚內(nèi)外兩道,外封門磚殘存三層,上下兩層斜豎立,中間一層側(cè)立,高0.90米;內(nèi)封門磚殘存兩層,人字形側(cè)立,高約0.35米。墓門兩側(cè)為隔墻,西隔墻殘高1.78米,東隔墻殘高1.18米,砌法為內(nèi)側(cè)從下到上三丁一豎面磚組合砌筑法,外側(cè)為由磨角側(cè)豎立磚砌成的倚柱。甬道寬0.88米,長0.42米,兩壁由橫磚南北向錯縫壘砌,殘高0.96米,沒有鋪地磚。
墓室平面為圓形,直徑約3米,墓底距地表1.86米。墓頂早年坍塌,墓壁破壞嚴重,殘高1.10~1.40米。墓壁有四根磚砌仿木倚柱,柱之上為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以上為平磚疊澀砌筑,逐層內(nèi)收,推測墓頂為穹隆頂。墓室北壁已毀,東壁及西壁上分別殘存有磚砌的一桌,一直欞窗。墓室南部為一長方形地面,長0.50米,寬與甬道相同,無鋪地磚。棺床為“凹”字形,南北長2.10米,高0.32米。棺床東、西、北三壁磚砌門,上鋪磚一周,其它地方無鋪磚。床上散放著殘碎綠釉陶片及人骨,西側(cè)有一女性頭骨,東側(cè)有一男性頭骨,其年齡均在40歲左右。在棺床上還發(fā)現(xiàn)幾枚銹蝕嚴重的鐵棺釘,據(jù)此推測葬具應為木棺。出土的綠釉陶片經(jīng)修復為鳳首壺、塔形罐各一件。
綠釉鳳首壺1件。M2∶1,由頸、瓶、座組成,分別制坯,燒制后粘接在一起??诓磕蟪扇隊?,圓唇,其中一流較窄,另兩流稍寬,與窄流相對處有一圓孔。細頸較長,上細下粗,中部飾弦紋5道,底口方唇外撇,唇中間飾寬弦紋一道。瓶上腹圓鼓,下腹斜直,上腹部有一貫耳,此耳孔與口部圓孔上下相對,小平底。器座中空,呈喇叭狀,上部較細,口部為餅形蓋,蓋沿有寬弦紋一道,蓋沿下有凸棱一道,再下有帶寬弦紋的凸棱兩道,下腹部有弦紋兩組,每組兩道,底沿外撇,沿上也有寬弦紋一道。通體施綠釉,由于多年氧化,泛銀白色。該器通高76厘米,頸高29.6厘米,座高20.8厘米,瓶高25.6厘米,最大腹徑24厘米(圖三,1;封二,1)。
綠釉塔形罐1件。M2∶2, 由蓋、頸、罐、蓮花盤、器座等組成,蓮花座與罐燒制后粘接在一起,其它幾部分可以分開。蓋的頂部桃形,中部較細,下部圓筒狀,四周有4個二連孔,平折沿較寬,圓唇,子口,子口沿有拱形缺口4個。頸為亞腰形,侈口,平折沿,方圓唇,底沿外撇。罐斂口尖圓唇,上腹鼓圓,下腹斜直,平底,上腹有寶相花5朵。蓮花盤內(nèi)一周鑲嵌有蓮花瓣20個。器座由筒形器和覆缽器兩部分組成。筒形器,中空,平沿,斜方唇,底沿外撇,其上部有4個二連孔,下部有3道圓凸棱;覆缽器,斂口,寬平沿,底沿外撇,周壁有寶相花及二連孔4組。該器通體施綠釉。通高126厘米,蓋高22.5厘米,頸高12.5厘米,罐高40.8厘米,最大腹徑37.5厘米,器座高48.8厘米(圖三,2;封二,2)。
二、M9
2004年6月23日,在蔚縣一中西側(cè)發(fā)現(xiàn)唐墓兩座,編號M8、M9。兩墓皆開口于耕土層下,結(jié)構相近,其中M8破壞嚴重,M9保存較好。
M9位于蔚縣一中的西南角。為圓形單室磚墓,墓向181度。由墓道、墓門、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組成。墓磚均為灰色單面溝紋磚,磚長32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圖四)。
墓道臺階式,由五級臺階組成,長2.44米,寬0.94~1.75米,深2.46米。
墓門、甬道上部均已毀。甬道長0.80米,寬0.90米,殘高1.29米。封門磚內(nèi)外兩道,人字形疊砌,外封門磚位于墓門外,殘存七層;內(nèi)封門磚位于墓門內(nèi),殘存兩層。墓門兩側(cè)有隔墻,隔墻砌法:底部錯縫砌磚三層,其上殘存一排豎立磚及一層平磚組合,共三組。甬道兩壁砌法:底層平磚三層、側(cè)立磚一層,其上平磚六層、側(cè)立磚一層,再上平磚四層,然后疊澀內(nèi)收,推測甬道應為券頂。
墓室墓頂已毀。圓形,直徑3.3米。墓壁殘高4米,其砌法從下到上依次為三平一丁兩層,七平一丁一層,平磚五層,再上開始平磚疊澀內(nèi)收,推測墓頂為穹隆頂。墓壁磚砌一斗三升斗拱四朵,斗拱下為豎立磚砌的倚柱,倚柱下疊放兩平磚外凸作柱礎。各倚柱間砌門窗及家具浮雕。其中東南壁砌直欞窗,豎格6眼,寬50厘米,高36厘米。東壁砌燈及桌,燈架腳為弓背形,用一整磚浮雕而成,其上用一豎立磚作為燈架柱,柱上用一整磚刻三個支腿,支腿上各有一燈臺,通高88厘米;桌子位于燈之北,由桌面和桌腿組成,桌腿間有撐檔二根,上寬94厘米,下寬62厘米,高68厘米。北壁砌大門,正對甬道,以左右兩立面磚為門扇,門扇之上橫置面磚上雕鎖,鎖長22厘米,寬6厘米;門的頂部以橫磚作門額,額上有三個方形門簪,已損;門兩側(cè)以雙豎立磚作門框。門寬76厘米,高102厘米。西壁砌直欞窗和“拐杖”形器,直欞窗有豎格8眼,寬68厘米,高40厘米;拐杖形器位于直欞窗之南,高77厘米。以上斗拱、倚柱、門窗及家具浮雕均涂朱色(圖五)。
棺床南接甬道,比甬道地面高約20厘米,其南壁由四層平磚壘砌,表面涂朱色,南壁后鋪一東、西、北三面以條磚為邊的長方形磚面,磚面南北長148厘米,東西寬116厘米,東西兩頭有磚壘的門墩。棺床除長方形磚面及東、西各有幾塊磚外,其它地方未鋪磚。西部有散亂人骨及綠釉陶片。陶片經(jīng)修復為黃綠釉貼花陶罐2件、黃褐釉長頸瓶1件,均為細泥質(zhì)紅陶,胎質(zhì)較硬。
黃綠釉貼花陶罐2件,其中1件殘缺嚴重。M9∶2,口殘缺,鼓腹,平底,上腹部堆貼模制變形蓮花三朵。通體施黃綠釉,下部釉脫落嚴重。殘高32.7厘米,底徑16.4厘米,腹徑28厘米(圖六,1)。
黃褐釉長頸瓶1件。M9∶3,分頸、瓶、座三部分。頸殘缺,口部呈三瓣流狀,圓唇,其中一流較窄,另兩流稍寬,和窄流相對位置有帶孔耳。瓶溜肩,鼓腹,平底,肩部有一豎貫耳。器座中空,平折沿,尖圓唇,呈喇叭形,底沿外折。通體施黃褐釉。瓶高29厘米,口徑11厘米,腹徑24厘米,底徑13.8厘米;器座高15.4厘米,上口徑12.2厘米,下口徑17.2厘米(圖六,2)。
三、M3
2004年4月20日,在蔚縣一中西側(cè)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主樓施工的基槽內(nèi)發(fā)現(xiàn)三座墓葬,編號M3、M4、M6。三座墓均破壞殆盡,墓葬形制不明,僅出土了一些綠釉陶器及一合墓志?,F(xiàn)將M3出土器物作一介紹。
綠釉塔形罐1件。M3∶2,蓋缺,頸、罐嚴重破碎。細泥紅陶質(zhì),由頸、罐、中座、蓮花盤、圓筒形座、覆缽形座六部分組成。頸亞腰形,侈口,圓唇,平折沿,底沿外撇。罐斂口,尖圓唇,小平底,上腹外鼓,肩部堆貼跑獸6只,上腹部一周附加堆紋,其組成為兩周三凸弦紋被豎向連珠堆紋分成14組梯形格,每格中部堆貼一大寶相花,四角及上下邊中部各堆貼一小寶相花。中座由兩亞腰形小座組成,兩小口相對。蓮花盤內(nèi)一周粘貼蓮花瓣。圓筒形座中部有凸棱兩道,凸棱上又有兩道弦紋,兩凸棱間有6孔,每孔插變形蓮花一朵。覆缽形座斂口,寬平沿,底沿外撇,周壁偏上方堆貼獸頭及二連孔三組。通體施綠釉,釉色不一,或泛黃綠色,或泛深綠色,或泛青綠色。通高125.5厘米,頸高14.4厘米,罐高42厘米,最大腹徑42厘米,中座高24厘米,圓筒形座高27厘米,覆缽形座高16厘米(圖七,2;封二,3)。
綠釉鳳首壺1件。M3∶1,細泥紅陶質(zhì),由頸、瓶、座三部分組成。頸細長,口部呈三瓣流狀,后部有一單穿耳。瓶溜肩,上腹圓鼓,下腹斜直,平底,上腹部貼寶相花7朵,稍偏下有一豎貫耳,與口部穿孔上下相對。器座中空,由兩亞腰形器組成。通體施綠釉,底座泛銀白色。通高102.5厘米;瓶口徑13.8厘米,最大腹徑33厘米,底徑16.6厘米,高36厘米;器座高34厘米(圖七,1; 封二,4)。
黃綠釉人形飾件共12件,其中4件殘缺。M3∶3,略似人形,寬服,雙手抱于胸前,頂部一孔,孔中釘一鐵釘,鐵釘銹蝕嚴重。高12.5厘米(圖八,2)。
黃綠釉鳥形飾件共5件,其中4件殘缺。M3∶12,鳥形,尖喙,圓眼,高冠,展翅,翹尾。高12厘米(圖八,1)。
墓志1合。M3∶13,細砂石質(zhì)。志蓋頂式,頂邊長15.5厘米,底邊長35厘米,厚9厘米。頂面篆刻“李氏墓志”4字。四剎線刻人身獸首捧笏十二生肖,四角線刻花卉,四周線刻回折線紋。志石邊長35厘米,厚9厘米,四側(cè)面線刻花紋。志文行楷書,計17行,每行10~22字不等。此志詳細記敘了李氏夫人的高尚品德及持家能力(圖九)。
四、M11
2004年10月13日,在蔚縣一中南側(cè)的金海居商品樓施工中發(fā)現(xiàn)一座墓葬,編號M11。墓葬已完全破壞,僅出土一合墓志。該墓志的雕刻風格與M3的李氏墓志極為相似,猶如出自一人之手。
墓志1合。M11∶1,細砂石質(zhì)。志蓋頂式,頂邊長18.5厘米,底邊長38厘米,厚10厘米。頂面篆刻“張公墓志”4字。四剎線刻人身獸首捧笏十二生肖,四角線刻花卉,四周線刻回折線紋。志石邊長38厘米,厚9.5厘米,四側(cè)面線刻花紋。志文行楷書,計17行,每行4~22字不等。此志簡述了張公及其夫人的生平和其子孫的情況(圖一○)。
五、結(jié)語
1、在蔚縣一中及其周邊發(fā)現(xiàn)的這些墓葬,除了M3、M4、M6、M11破壞嚴重、形制不明外,其它均為圓形單室磚仿木結(jié)構,由墓道、墓門、甬道 、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向朝南,墓壁上磚砌倚柱及斗拱,都出土形制相似的塔形罐、鳳首壺等陶器或殘片。墓葬形制與陽原縣金家莊唐墓相似,出土的陶器二者也有相近之處[1]。陽原縣金家莊唐墓出土有唐代晚期鑄的“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銅錢。另外, 蔚縣一中墓群中各墓相距較近,出土的綠釉陶器器型相似,它們的時代應相距不遠,而且M3與M11分別出土了唐會昌元年(841年)、唐大中十年(856年)墓志,據(jù)此將這些圓形磚室墓定于晚唐較合適。
2、李氏墓志及張公墓志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蔚縣歷史及古地名有重要價值。蔚縣舊稱蔚州,考史志:“蔚自東魏已立州,而遷徙不一,廢置無常?!盵2]“蔚州,隋雁門郡之靈丘縣?!涞铝辏?23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陽曲縣,仍置靈丘、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縣。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3] “貞觀五年(631年)破突厥,復故地,還治靈丘。開元初徙治安邊?!盵4]“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邊郡。至德二年(757年)九月,改為興唐郡。乾元元年(758年),置蔚州?!d唐,隋安邊縣。至德二年,改為興唐?!?[5]李氏墓志載,會昌元年(841年)李氏終于蔚州興唐縣郡居里,此時的州縣名與文獻記載相符。張公墓志載,大中十年(856年)楊氏遷葬于安邊郡州東南堡子村頭莊東北三里。可見大中年間當?shù)厝杂腥朔Q蔚州為安邊郡,這可能與當時蔚州為唐王朝的邊塞地區(qū),政治統(tǒng)治薄弱,民間習稱有關。同時這里提到的堡子村及莊,地望明確,為研究唐代蔚州地名提供了實物資料。
李氏墓志及張公墓志都提到橫野軍。《舊唐書》載:“河東節(jié)度使,掎角朔方,以御北狄,統(tǒng)天兵、大同、橫野、岢嵐等四軍,忻、代、嵐三州,云中守捉?!瓩M野軍,在蔚州東北一百四十里,管兵三千人,馬千八百匹。”[6]李氏之夫張公為橫野軍都虞侯,楊氏長女之夫為橫野軍押衙兼左廂虞侯。都虞侯、押衙及左廂虞侯都為唐朝節(jié)度使府幕職的武將。從這些武將親屬葬于蔚州城東南來看,橫野軍軍治蔚州城的可能性極大。據(jù)《蔚州志》所考:“州東北一百四十里,今靈邱縣至蔚州之里數(shù)也,蔚州東北有橫野軍所言之州乃州舊治(州舊治靈邱)?!盵7]這兩塊墓志的發(fā)現(xiàn),為《蔚州志》此說提供了實物證據(jù)。另外《新唐書》載:“(蔚州)東北有橫野軍,乾元元年徙天成軍合之,而廢橫野軍?!盵8]這兩塊墓志葬于乾元元年以后近百年,可見橫野軍并不像《新唐書》所述廢于乾元元年,這可補史料之謬。
附:墓志錄文
1、李氏墓志
唐河東橫野軍都虞侯清河張公故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銘并序」
有唐會昌元年閏九月十五日,清河張公夫人隴西李氏」寢疾終于蔚州興唐縣郡居里。夫氏之正寢時,」年廿一,終之夕,具以之,陳以之。孺子元可不納」勺飲,號泣在位。以其月廿五日從家發(fā)引,達于州南二」里平原,禮也。夫人開國命氏,代不失職,父覿前橫」野軍都虞侯,實有懿德以傳夫人。夫人質(zhì)性沉敏,風」度柔婉,達于禮,明于詩,節(jié)文繡于身,指珍玩于手,則」謝氏諸女亦曷以逾。及作嬪,君子允厘家政,饋祖禰」于上,粢盛乃潔;羞賓客于中,鼎俎乃序;備箕帚于」下,閨閫乃睦。弘儉約于內(nèi),敦風俗于外,此夫人之深旨也。」故瞑目之際,雖三尺之童聞之者皆泫然流涕,若失」其保抱之愛,以是言痛,痛可盡耶??至旯冗w徙,遂刊」貞石,以銘見托,取事夫浮詞。其銘曰:」
令質(zhì)令儀,殆天所資。言歸華宗,有光于時?!购蜆非业ⅲf壽是期。冥冥下泉,胡然先之?!?/p>
2、張公墓志
唐故清河郡張公夫人弘農(nóng)楊氏葬墓」志銘并序」
公諱進,字敬,其先清河人也。祖代逾遙,于文」不載。公立性純和,奉親孝謹,在鄉(xiāng)閭而恭敏,」交賓朋而敬慕,謙以自牧,實曰人仁。何圖時疾」見癭,奄然而謝去,寶歷二年八月廿一日終,春秋」五十矣。夫人弘農(nóng)楊氏,孀居治業(yè)卅余年,訓」示二女,皆匹配君子,即以大中三年二月廿二日寢疾」終于皈化坊,春秋七十矣。長女適橫野軍押衙」兼左廂虞侯王公,次女適押衙祁公。有外生二人,」長祁行恭、次子弟王傳芳,竭產(chǎn)盡心辦塋喪事,」大中十年四月十三日遷葬于安邊郡州東南堡子村頭」莊東北三里平原之禮也??智嗌礁淖儯毯L铩挂?,聊敘平生,乃刊貞石,以為銘曰:」
荊山玉,合蒲珠光。蘭蕙馨馥,碧桂芬芳?!箘︾R俱缺,琴瑟兩傷。魂游塞月,跡絕華堂。悲風龍澍兮索索,野外蕭蕭兮空白楊。」
發(fā)掘者:李新威、楊海勇、王彪、劉永東、李建雄、李軍、陳善云、喬富貴、賈曉
繪圖: 賈曉、楊海勇
攝影: 李新威、王培生
執(zhí)筆:楊海勇、李新威、劉永東
————————
[1] 張家口地區(qū)文管所、陽原縣文管所:《河北陽原金家莊唐墓》,《考古》1992年8期。
[2][7]清光緒《蔚州志·地理志》。
[3]《舊唐書》卷39《地理二》,中華書局,1997年,第1483頁。
[4][8]《新唐書》卷39《地理三》,中華書局,1997年,第1007頁。
[5]同[3]第1484頁。
[6]《舊唐書》卷38《地理一》,中華書局,1997年,第1386~1387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