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學術刊物的編輯出版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新情況,那就是用字越來越小,載文載來越多、本本越編越厚。一本學術刊物每期120頁左右是少見的,180頁至200頁左右是普遍的,300頁以上的也不是個別的。讀者拿到的不是一本學術刊物,而是刊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作者撰寫的一本厚厚的皇皇巨著。
造成學術刊物越編越厚有諸多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學術研究繁榮,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學術研究活躍時期。就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來說,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及部分研究生,正值科學研究的旺盛時期,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學術刊物提供了豐富的稿源。為了及時推出這些成果,在學術刊物編輯出版中,在保證學術質量的前提下,適當多編發(fā)一些文章,增加一些頁碼,也無可非議。二是照顧刊登了一些水平低、無個性特色的職稱稿、關系稿、人情稿等平庸之作,使刊物頁碼愈來愈膨脹。三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編輯部為了小團體的利益,為了滿足某些作者的需要,出賣版面,收取高昂的版面費。為了多收錢,甚至對作者來稿不拒。新聞界有人搞有償新聞,曾流行過“不管工作干得好不好,只要給錢就報道”的頗有諷刺意味的話。無獨有偶,學術刊物當今也出現了“不管稿子精不精,只要拿錢就給登”的現象。作者要敲開編輯部大門發(fā)稿子,就得拿錢買版面;編者收錢編稿得實惠,各得其所。
不可否認,有些學術刊物雖然變厚了,但編者嚴把質量關,每期確有些好文章,受到讀者歡迎。但毋庸諱言,在學術刊物變厚之后,有些學術刊物質量不是提高了,而是整體水平下降了。翻開一些學術刊物,稍加審讀,就可以發(fā)現,一本刊物幾十篇文章,卻很少看到有特色的富于創(chuàng)新之作,相當多的文章內容毫無特色,平庸之作、偽劣之作充斥了版面。
學術刊物在我國現有期刊總量中占有很大比重。辦好學術刊物對于人們“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chuàng)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它對于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優(yōu)秀的學術論文,作者總是要在文章中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資料或超越前人已有的研究水平;或對前人的研究有所補充修正;或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最忌模仿、抄襲、重復雷同。對解決學術刊物頁碼膨脹問題,提高辦刊質量,編輯工作當前有兩個突出問題應該重視解決:
一是牢固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編輯理念,以多出精品為最高追求目標。要在抓好文章質量上下功夫,在創(chuàng)新上作努力,特別要認真抓好每期的重頭文章。任何一家刊物要做到期期精品、篇篇佳作很難,但是要求一家刊物每期有幾篇質量高、受讀者歡迎的好文章是可以做到的。每期只要有幾篇好文章就有讀者,因而在辦刊指導思想上寧可局部突出,決不要整體平庸。只要辦好自己的特色欄目,推出有高水平的好文章,刊物就有個性、有特色。要推出好文章,在審稿中對那些可上可不上的平庸文章堅決不上,堅持質量上乘,嚴守“底線”。原北京大學王瑤教授在講到學術研究的三種境界時曾說:“學術研究可以有三條‘水平線’:研究結論能夠成為‘定論’,自是最高水平,卻不多見;次則能夠成‘一家之言’;至少也要能自圓其說。”(1)坦率地說,當前一些學術刊物刊發(fā)的部分文章不要說能成“定論”、“一家之言”,連最“底線”的“自圓其說”這一基本要求也做不到,這個“底線”守不住,大量低劣的文章擠入學術刊物的大門就很自然了。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編輯要堅持正確的審稿價值取向,高標準,嚴要求,敢于拒絕平庸之作。只要真正做到擇稿的高標準,高質量的稿件自然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入編輯部;反之,容忍平庸之作,編輯部就難以堵住平庸之作的流入, 編輯們就會被平庸之作包圍。在這個問題上,編輯要有點大公無私的犧牲精神,要敢于打破情面,不怕得罪人,從多種關系網中突圍。我們要學習鄒韜奮當年辦《生活》周刊時敢于打破情面的編輯思想。他說:“我對于選擇文稿,不管是老前輩來的,或是幼后輩來的,不管是名人來的,或是‘無名英雄’來的,只需是好的我都要竭誠歡迎,不好的我也不顧一切地不用。在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內容應該怎樣有精彩,不知道什么叫做情面,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2)韜奮的這種精神,今天仍然值得我們仔細體味、好好學習。
二是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衡量出版工作繁榮和學術刊物的優(yōu)劣,主要標志是既要看到出版物的數量,更要重視出版物的質量。只講數量,不講質量,不但沒有意義而且有害。在數量與質量二者之間,質量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個不斷追求的無止境的最高目標。以質量取勝,是一切物質生產、精神生產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鄧小平同志講到工業(yè)生產質量與數量的關系時說:“質量第一是一個重大政策”,“在一定意義上說,質量好,就等于數量多。”(3)精神產品的生產更是這樣。一篇優(yōu)秀的好文章,一部優(yōu)秀的讀物可以教育影響幾代人,這是眾多平庸之作所無法代替的。優(yōu)秀精神產品是靠深刻思想內容征服讀者而存在的,而不是靠膚淺平庸而賴活著的。判斷學術研究成果的優(yōu)劣,是不能單以出多少書發(fā)表多少篇文章作為標準的,其關鍵是論著內容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精神產品貴在精、新。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在一次座談會上談到如何評價一本書和文章時,強調其思想內容的精粹與創(chuàng)新。他提出:文無長短,書無大小,有魂則靈,意新則存;精髓不存,大書無魂,精髓所在,片言萬代。這段話對我們做好學術研究、辦好學術刊物的編輯是富有啟發(fā)意義的。
令人憂慮的是當前學術界有一種單純的重視論著數量輕視質量的不良傾向。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大都把核心期刊上發(fā)表一定數量的論文作為對學生、教師、科研人員重要指標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并已成為管理部門對教學、科研人員考核的重要依據。這些考核與每位學術研究者的職稱晉升、科研經費的獲得、行政升遷與所完成的論文數量直接掛鉤。在這種學術評價過度量化機制導向下,為了完成任務,一些研究工作者不講質量,追求數量,于是一稿多投、抄襲、剽竊、粗制濫造之風盛行,學術泡沫、造假、浮躁、追逐名利思想蔓延。如不改變目前這種簡單量化的學術評價機制,對我國的學術研究及學術刊物帶來嚴重的危害性是不堪設想的。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強調質量的學術評價機制,為保證我國的學術研究和學術刊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注釋:
(1) 錢理群:《試談王瑤先生的魯迅研究》,《先驅者的足跡——王瑤學術思想研究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221頁
(2) 鄒韜奮:《聚精會神的工作》,宋應離、袁喜生、劉小敏編《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匯輯》第3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417頁
(3) 《鄧小平文選》(1975年—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30頁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編輯出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