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功能是傳播社會信息,每當社會發(fā)生重大事件,都會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但報道同一事件,不同媒體容易出現(xiàn)“不謀而合”的同質化傾向,造成重復及新聞資源的浪費。對此,如何避免新聞報道同質化傾向,值得媒體進行探索。
2007年的“兩會”,是全國時政新聞的重頭戲,媒體各盡所能,各顯風采,使報道豐富多彩,凸顯著媒體各自的特色,是一次避免同質化報道的較好嘗試。特別是作為本屆“兩會”的熱點議題,《物權法》議案成為各家媒體競相報道的重點。各媒體在報道中凸顯著差異化特色。現(xiàn)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及《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為例,比較四家報紙在《物權法》報道中的特點與異同。
本文分析樣本為《物權法》報道集中的2007年3月3日至3月11日期間上述各報。
一、重視《物權法》報道,各報表現(xiàn)趨同
對四家主流媒體的《物權法》報道進行統(tǒng)計,如下表所示:
四家報紙關于《物權法》的報道一覽表
通過上面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每當重大新聞事件發(fā)生后,作為主流媒體應借事?lián)P威,不僅努力成為全面、權威的報道者,更應努力成為深刻、權威的解釋者,形成媒體的公信與強勢。上述四家報紙對《物權法》的報道都下了很大的功夫,無論是在報道新聞的數(shù)量上還是版面的數(shù)量上都很可觀,相比之下《人民日報》對《物權法》最為重視,以報道總數(shù)16篇和7個版面進行報道,而《北京晚報》雖然在報道總數(shù)上略遜一籌,但卻用了8個版面,兩個頭版頭條進行報道也可見其重視程度,《北京青年報》更是用兩個頭版介紹《物權法》。這一方面說明各報紙強烈的新聞敏感度,能夠第一時間抓住會議的核心;另一方面由于《物權法》與受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增加對其的報道也是滿足受眾、積極面對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
二、新聞來源同質 報道各有側重
四家報紙《物權法》報道來源篇數(shù)統(tǒng)計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同形態(tài)的媒體培育了各自的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對相同的新聞事件,因媒體的定位差異,其著眼點不同,就形成了報道選擇不同的差異,這是媒體定位差異的表現(xiàn)。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在《物權法》的報道中以新華社通稿為主要報道形式,同時加入獨家點評,起到了積極引導熱點的輿論導向作用。在3月8日的《人民日報》兩會特刊和《光明日報》兩會特刊分別以《追蹤中國立法‘新標桿’》和以《物權法草案:集思廣益 千錘百煉》為題對《物權法》產(chǎn)生的過程進行了深入報道并做了相關鏈接。3月9日兩報分別在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發(fā)新華社通稿《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物權法〉草案〈企業(yè)所得稅法〉草案提請審議》,同時兩家黨報都用了一個版面對新華社關于《物權法》通稿進行刊發(fā),采用拼盤的形式,對《物權法》進行梳理和總結,增加了信息量,方便讀者閱讀。
《北京青年報》對于新華社通稿采用根據(jù)自身特點進行篩選、分析、梳理、整合并滲透報紙主觀判斷的報道模式,其《物權法》報道切入點直指問題的核心,如3月5日針對《物權法》提出 “物權法草案為何不違憲”,“為何審議7次之多”等受眾關心的核心問題; 3月9日A04版《〈物權法〉公共財產(chǎn)平等保護》通過8個小標題對整個《物權法》重要信息進行篩選和整合,同時通過“關鍵詞”對《物權法》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
《北京晚報》定位于市民報,是四家報紙中獨家報道最多的報紙,其《物權法》報道注重貼近性和實用性。如3月8日2版《〈物權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采訪了三位人大代表和三位政協(xié)委員,將百姓關心的《物權法》的影響進行分析;4版的《五個‘首次’填補國內空白》將《物權法》和百姓的聯(lián)系進行解釋。此外,《北京晚報》還對新華社通稿進行軟化,如3月9日4、5版將《物權法》相關名詞進行“通俗解釋”,將晦澀難懂的名詞解釋變成通俗易懂的話語,根據(jù)名詞的意思舉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例子,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物權法》報道篇數(shù)按時間統(tǒng)計表
從上表中我們看到,3月8日、9日是《物權法》報道高峰期,除了《光明日報》之外,其他三家報紙都在8日之前做了前瞻性的報道,同時《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在《物權法》出臺后又做了《制定〈物權法〉的意義重大而深遠——代表委員繼續(xù)審議討論物權法草案》的后續(xù)性報道。對于一個重要政策的報道,一家好的報紙應該注重前后文章的關聯(lián)性,這樣才能把一條新聞做透做深,在媒介競爭中發(fā)揮報紙獨特的優(yōu)勢。
三、報道方式差異,黨報嚴謹、都市報靈活
四家報紙《物權法》報道配圖數(shù)量統(tǒng)計
媒體明確各自的差異,就應對稿件進行版面形態(tài)、內容梳理的差異化處理。通過《物權法》報道的配圖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作為國家的重要黨報更加重視對《物權法》的內容報道,而圖片只是對內容的補充說明,并沒有放在重要的地位上,這也正體現(xiàn)了黨報關注報道的信息量,作風嚴謹?shù)脑瓌t。相比之下,《北京青年報》和《北京晚報》的配圖形式更為靈活,《北京青年報》在3月4日、9日做了關于《物權法》的圖片報道,3月4日A2版《代表報到就談〈物權法〉》 拍攝了第一個報到的人大代表毛達如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說明,3月9日在A4版的中間位置,刊登北京代表團在小組會議休息時間討論《物權法》的照片?!侗本┩韴蟆吩谶@次兩會《物權法》報道中更是打破報道的傳統(tǒng)模式,在配圖上尋求創(chuàng)新,以幽默風趣的漫畫代替?zhèn)鹘y(tǒng)的文字和照片,將原本枯燥的文字配以漫畫的形式,讓讀者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讀解《物權法》。
通過標題比較,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在標題的處理上主要以嚴謹為主,而《北京青年報》和《北京晚報》在標題的處理上以形式靈活多樣,方便閱讀為主?!侗本┣嗄陥蟆窐祟}的一個大的特色就是將字號做大加黑以起到強調的作用,標題也更加針對高端人群,而《北京晚報》更注重標題用語簡短、通俗易懂。如同樣是“陽光權”,《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的標題是《〈物權法〉草案保護“陽光權”》,言簡意賅,符合黨報嚴謹?shù)奶攸c,但是活力略有不足,《北京青年報》的標題是《蓋樓房不得妨礙相鄰建筑物的采光和日照》是從《物權法》與社會的關系為出發(fā)點,《北京晚報》《新建高樓和大廈不能遮擋我陽光》標題更加活潑,強調《物權法》與百姓之間的聯(lián)系。
聚焦2007年“兩會”關于《物權法》報道,各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對《物權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面臨同質化素材,各媒體依據(jù)自身的特點和受眾,在報道角度和版面設計中發(fā)揮著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這是應該肯定的。“文因載道而著,道憑文新而彰”,媒體對新聞的記錄和報道是對自我新聞理念的闡述,因而表現(xiàn)出合乎理性的差異。正是有了這種差異,才使媒體在競爭中凸顯核心競爭力,使新聞報道更加豐富多彩,為廣大讀者接受認同。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