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漸漸遠去,我們不知道等待我們的將是什么,不知道我們正在等待、正在追求的又是什么。是希望,是失望,還是深深的絕望?
當看到有些人為了生活而整日奔波,卻因為貧窮而上不起學,甚至連最起碼的生活也不能保障的時候,有一些人就對社會發(fā)出了疑問:怎么了,不是說社會主義好嗎?為什么連她的人民的生活也不能保證?
當河南婦女被拐賣,被推入火車軌道軋斷雙腿;當有人為了一己私利,不顧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一起又一起事故的時候,有些人就大聲地質(zhì)問:怎么了,這個社會?
當有些人面對著法庭上那莊嚴的國徽低下他那曾經(jīng)高昂的頭顱時,有一些人就對我們的社會失去了應(yīng)有的信心,在心里一遍遍地問著:這就是我熱愛著而且還將要繼續(xù)熱愛著的祖國嗎?她怎么了?
一次次地詢問,一次次地尋找,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我們的標準錯了,我們難道就只能用這些“意外”來衡量我們的社會,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標準了?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這桿秤的準星就是我們的心。如果人心中的準星有了偏差,又怎么能正確地衡量一個社會呢?所以我們要校準心中的準星,客觀地、正確地評價我們的社會。應(yīng)該說,只要一個社會能夠讓大多數(shù)人生活幸福,那她就是一個政治清明的社會。
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杰出的人物,看看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我們就會對這個社會做出正確的評價。
貧困山區(qū)的孩子上不起學,于是人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座座希望小學建起來了,一雙雙手拉起來了。財富不能將人的距離拉大,而愛心卻將一顆顆心的距離縮短,是社會為我們搭起了這一座座的橋梁;沿海地區(qū)的繁榮,西部的開發(fā)……全面的經(jīng)濟繁榮正向我們走來。是誰讓我們富裕起來?
焦裕祿為了讓蘭考脫離沙海的困擾,吃盡了苦頭,那片樹林見證了他的光輝業(yè)績;孔繁森舍家奔赴阿里,為了阿里人民,他堅持堅持再堅持,在阿里他流下了一行行熱淚;徐虎為了大家的利益,犧牲了多少,沒有人能算得清,一個小小的便民箱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他;李素麗,一個平凡普通的售票員,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讓那小小的一角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些事,這些人,的確離我們這么近,怎能不讓我們感動?雖然這個社會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我們看事物是要看主流的。
所以,評價一個社會好壞的時候,我們先要在心中想一下她能不能讓人民生活得幸福。
跋涉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一個匆匆過客,不要迷失,不要彷徨,不要讓自己失去方向。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自己的心,相信這個社會,她會讓你生活得越來越好,她會讓所有的人生活得越來越好!
點評
本文采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一開篇就寫出了社會上一些人對現(xiàn)今社會的一種錯誤的看法,緊接著提出了中心論點“換一個標準來看待社會就會有不一樣的結(jié)果”。這一段作為一個過渡段落很自然地過渡到“另一個標準”上來。對比的寫作手法更能揭示出本質(zhì)來,也更具雄辯性,而且本文論述的中心集中在“社會”這一點上,有力度而不散亂。
【指導(dǎo)并置評:梁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