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如何做到一頭牛跑出火箭的速度?為什么蒙牛的清潔工都非常快樂?
打個顛倒、換位思考
我們有句話:“要想知道,打個顛倒”。我小時候打零活,給人家砌地,不敢和人家一起吃飯。人家說:“你就在這里吃吧?!庇谑?,受到尊重的那種感覺,仿佛一股暖流通遍全身。之后到了單位,就特別希望領導能夠尊重、關心、重視?,F在反過來想想,我們的員工何嘗不是這樣?所以,我的許多理念,全是體會的,不是背會的。
但有些走上管理層的干部,可能沒有過這樣的體會,或者缺乏“打個顛倒”的家教,所作所為,經常使員工不痛快。
讓員工為“工作”控股
怎樣才能使員工更快樂?員工給自己干活最快樂。
生產隊的社員、國營工廠里的工人,往往越干越不快樂。我們要把給自己干與給社會干結合起來。51%給自己干,其余的給別人干、單位干、國家干、人民干。也就是說,要讓“給自己干”控股。
給別人干,稍有不順,往往牢騷滿腹;給自己干,即使賠了,也是有悔無怨。
由此,我終于體會到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在對待個人問題上的差異。最大差異就是:是否讓員工“為自己干”控股。以前我們既要擔心能力問題,也要擔心態(tài)度問題,實施鄧小平理論后,再也不用擔心“態(tài)度問題”了。
有一年,我們雇工程隊處理草坪。工程很急,起初幾天按天數算工錢,每天最多處理6000平方米。后來加了點兒鄧小平理論,按平方米算工錢。結果,第二天就突破一萬平方米!人還是那些人,機器還是那些機器,草還是那些草,蒙牛還是那個蒙牛,但就因為制度不一樣、態(tài)度不一樣,速度也就不一樣了。
世界上,“虎毒不食子”都不起作用:從歷史規(guī)律看,在權力和利益面前,有時連父子關系、兄弟關系都靠不住。所以,我最放心的就是讓員工“為自己干”。
員工收入是第一財務指標
一個企業(yè)有沒有競爭力,關鍵取決于員工;員工有沒有競爭力,工資水平是核心要素之一,這是“原始的核動力”。如果有誰把“原始的核動力”搞下降了,他的市場地位就會每況愈下。
5年之內,我們要想辦法讓全員年人均工資達到一萬美金。
一個愛護消費者的企業(yè),一定要首先愛護自己的員工;一個注重競爭力的企業(yè),一定要把員工收入的增長列為第一優(yōu)先的財務指標——員工由于熱愛工資指標,進而會熱愛企業(yè)的其他指標,這樣才能上下同欲,最終實現同步增長。
一切競爭都可以歸結為人的競爭。但人才是有價的。在人才自由流動的機制中,當員工收入指標優(yōu)先于其他指標的時候,意味著你總是能夠“購買”到略高于企業(yè)自身發(fā)展水平的人力資源,反復循環(huán)的結果,就是你的企業(yè)發(fā)展水平越來越高;反之,你就會陷入“向低循環(huán)”的惡性系統。
我經常說一句話:請來綿羊,一千頭也不行;請來獅子,一頭就管用。
從物質上,我們要堅持“共同富裕”;從精神上講,我們要堅持“共同快樂”。
我們的衛(wèi)生工就非??鞓?,特別關心企業(yè)的事情,對企業(yè)有建議,還不留名。這種員工不僅有歸屬感,而且有成就感。
和諧和諧,“口”中有“禾”(糧食)則“和”,“皆”能暢所欲“言”則“諧”。
2003年我們以市場化模式興建住宅小區(qū),當時總部地區(qū)有7000多名員工,工會讓每個員工都簽交了書面意見:要不要房子,要多大的房子,自己貸款自己承擔風險與企業(yè)無關。
通過全員征求意見,有300多人要房子。我們就撬動市場杠桿為這380多人蓋了房子。兩年后,房產大為緊俏。有人問:“其他員工是否滿意?”我說:“滿意,所有人的意見在我們工會檔案室里放著呢!”
(本文作者系蒙牛集團董事長)
責任編輯:鄧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