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是否犯罪不重要,但各界看待民營企業(yè)的心態(tài),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媒體。
據(jù)媒體報道:2月10日,因“一夜暴富”神話引起全國關注的浙江“東陽富姐”、本色控股集團董事長吳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東陽市公安局刑拘。該公司已被查封。當?shù)卣疄榇颂匕l(fā)公告。鄰市義烏市也召開緊急會議,并開始“清理社會非法融資、鐵腕整頓金融秩序”。
如此質疑……
有媒體援引法律界人士的話:吳英很可能與地下錢莊有關聯(lián),是地下錢莊攫取民間游資的工具。媒體報道:去年8月到10月,吳英開了12家公司,3個月捐款630萬元,375萬元買了一輛藍色法拉利,短短幾個月豪擲3.5億元,卻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她曾自報身家超過10億,而媒體一度風傳的38億元資產,使她可晉身胡潤“女富豪榜”第6位。但自本色成立,其在媒體上的負面?zhèn)髀劸鸵恢辈粩?。歸納起來,存在如下八大質疑。
質疑一:銀行催貸。去年年底媒體報道:因被疑資金鏈緊張,工商銀行東陽市支行“正在對本色集團催要一筆約1000萬元的貸款”。本色回應:曝光當天就還了!
質疑二:假匯票。1月6日,本色收到廣東某公司一張4900萬元假匯票被銀行沒收。本色回應:“本色沒有受到損失,公安還沒有查清”。
質疑三:工資遲發(fā)。1月份工資遲發(fā)了一周,成了影射本色資金鏈緊張的絕佳理由。本色回應:正在出差無人簽發(fā)工資。
質疑四:洗黑錢。本色回應:質疑者拿不出任何證據(jù)。
質疑五:暴富來源。對此,曾有期貨、走私、軍火、販毒、洗錢等傳言。但吳英一再表示:她的錢都是干凈的,來于珠寶生意。部分資金來自家族成員。
質疑六:慈善捐款。本色尚未成立,就向東陽市光彩事業(yè)促進會捐贈500萬元。但其后本色以沒有正式注冊,跟捐款單位的名稱不符為由收回捐款,從而備受媒體指責。
質疑七:經營模式。本色經營一開始就被媒體懷疑涉嫌非法集資,所指正是其“買家紡送等值彩電”的讓利銷售模式。但吳英認為這種外人眼中的虧本經營,實際上仍有微利。
質疑八:投資結構。面對媒體的質疑,吳英解釋說:本色看似混亂的投資,實際始終不離本色的主營業(yè)務。
怎能如此質疑?
我們無從知道內情,因而對于吳英是否犯罪不加也不必妄論。但媒體在報道此案中所顯現(xiàn)的奇怪心態(tài),卻著實令人憂心。因為媒體本應代表甚至引領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與理性文明。
“無罪推斷”,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但我們從目前媒體對此案的報道中看到的,除了猜疑,有多少真憑實據(jù)?而在沒有更多證據(jù)時,甚至不惜拿著放大鏡四下“搜尋”:對一家民企的月薪晚發(fā)一周而大加討伐,甚至由此推斷該企業(yè)“發(fā)不出工資”;對一家民企的慈善捐款冷嘲熱諷,毫無“慈悲”可言;對一家民企(而非公眾企業(yè))的投資結構說三道四——等真“出事兒”了,又忙不迭用幸災樂禍的“反思”去抒發(fā)對“神話破滅”的得意……
試問,媒體是否更應該反思自己:我們總按捺不住流露對民企出事的“期待”,是否自己的內心足夠光明?我們對民企財富來源的輪番質疑,是否與心理失衡與媚俗討巧無關?我們在質疑中總有意無意地煽動“仇富”,又是否對民族崛起、社會和諧,真負起了責任?當一個民企捐不捐款、捐多捐少、捐早捐晚都要遭疑時,魯迅先生曾言那皮襖下的“小”,究竟正在誰心里不斷發(fā)酵?難道魯迅先生90年前就批判的國人愛看殺頭、愛看戲的“嗜好”,不僅興味不減,甚至還從群氓眼中上浮到媒體筆下了?
吳英是否犯罪不重要,但各界看待民營企業(yè)的心態(tài),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媒體。
責任編輯:張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