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管理》:拯救科龍最關鍵的步驟是什么?
湯業(yè)國:海信只投入了3.01個億給科龍,而當時科龍一個月的工資和費用就是7000萬,還要付供應商的欠款等等,所以當時非常大的問題是資金。當時科龍庫存的材料半成品有30多個億,卻一個產(chǎn)品也生產(chǎn)不出來,要讓庫存流動起來,又不能形成新庫存。
這時就應該讓大家明確什么是資金占用和周轉,不是只有從財務部長手上花出去的才是資金,東西也是資金,資金不只是錢。當時科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懂,更不知道加速周轉減少占用的意義,即使理解了意義能不能會做又是回事,上萬人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更不是簡單的事。再比如領料,你可以一星期領一次,或半個月領一次,但你也可以一天領一次,也可以兩小時領一次。道理通常是非常簡單的,就是讓資金流動起來,盡量少占用,又不能斷流。事實也說明,經(jīng)過這一年,就是這個辦法救的科龍,
《中外管理》:在并購重組的過程中,文化整合是不是最難的?
湯業(yè)國:文化整合這個詞本身就值得商榷,周厚健董事長講得很清楚:海信過來的人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變成是和大家融合的一個手段,要低調、多干,和大家融為一體,絕大多數(shù)人這么做。也有個別人不這么做,那么請回。
對于企業(yè)文化,就看你的立意點在哪兒:是為企業(yè)還是個人?是為企業(yè)實惠還是為面子?我們來到科龍,誰都不認識,做實事、報實數(shù)、說實話都是為了企業(yè)好,文化問題也就解決了。
在潘寧時代,科龍形成很好的企業(yè)文化氛圍,這些習慣和海信是雷同的,比如在車間,即使需要每天工作12小時絕對不含糊。但經(jīng)過五六年的動蕩期,科龍部分中高層的文化不好,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官本位思想、惟老板命令是從、缺乏長遠發(fā)展思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差距等,類似這樣的問題是很多的。我們稱這種文化為打工文化,打工文化一個典型特點是只考慮我在做工作,不考慮這個工作有多大益處,這個工作有什么意義,也不考慮做完這個工作還要做哪個工作,也不會考慮企業(yè)長遠的事。主動與被動、把事情當成自己事和當成別人事,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一部分人的這種工作習慣或者說文化特征是比較明顯的。當然科龍也有許多人對此看不慣,所以我們來時正義的文化占了上風。
《中外管理》:海信來到科龍不久就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這種調整的依據(jù)和原則是什么?
湯業(yè)國:當時組織結構確實做了很大的調整,主要原則是還原為公司的本來面目。當時科龍內部客觀存在一個相互銜接問題,大家的利益計量不合理。當時制造公司按照自己的成本價賣給銷售公司,生產(chǎn)成本越高銷售價就越高,這與市場經(jīng)濟完全背離,所以必須要解決共同面對市場的問題。
《中外管理》:您如何評價海信一年半在科龍的表現(xiàn)?
湯業(yè)國:如果把科龍比喻成一個病人,我們接手時已經(jīng)下了病危通知,后來解除病危通知,到蘇醒,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生活能自理的程度。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今年一年時間成為身體健康,達到運動員基本水平的企業(yè),也許有的個別環(huán)節(jié)還得明年才能達到這個水平,但絕不能時間太長了。如果正常的話,從下半年開始情況將大有改觀。
《中外管理》:科龍今后在海信占什么樣的戰(zhàn)略地位?
湯業(yè)國:雖然海信是黑電起家,但在白電上也不是毫無建樹,海信對白電是有感覺有發(fā)言權的,對市場技術有感覺有信心,說到變頻就是海信。雖然最近四年才上冰箱,但海信一躍成為前三名。海信的冰箱和空調我都管過。海信并購科龍以后,整個白電系統(tǒng)一定有統(tǒng)一的發(fā)展思路。股改方案實施雙方產(chǎn)權合并以后,我們力爭明年達到180~200億的銷售額。去年海信白電和科龍銷售額是130多個億了,這是因為科龍情況很不正常。如果僅僅從數(shù)字上來看海信收購科龍的真正意義,我們希望通過努力今后幾年銷售達到400個億,達到全國第一。
責任編輯: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