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陽光懶洋洋地穿過細密竹簾,案邊的木雕佛像前騰起裊裊熏香,微風緩緩入室,粉色的睡蓮在青色石缸中欲搖非搖……色彩并不濃烈,卻以大膽的配色和精巧的手藝創(chuàng)造出華美風情的東南亞手工藝品,熱烈里有著舒緩的含蓄,嫵媚里又蘊含絲絲神秘,更兼具平和與激情。
東南亞的國家多數(shù)文化相通。氣候風土相近,手工藝品的種類也極相近。不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東南亞旅游時,遇上自己的心頭好,又價格相宜的話,千萬不要猶豫,要立即買下塞進自己的行李箱,實在錯過了也不要緊,下一站,說不定還有驚喜在等著你。
越南之“漆”精益求精
越南是一個東西方文化都異常蓬勃的地方,濃濃的法式風情和鄉(xiāng)土氣息交纏,手工藝水平非常高超。對生活細節(jié)要求苛刻和對購物有迷戀的游客千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里小到一個杯子,大到滿堂家具。統(tǒng)統(tǒng)都有讓人想搬回家里的欲望。
緊隨中國和日本之后,越南在世界漆器版圖上占有顯眼的位置。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知道生漆會導致嚴重過敏,生長在越南和緬甸的漆樹種類卻和中國有所不同:人手觸摸生漆也無礙。這種漆比中國的質(zhì)地要軟些。越南漆器是工匠用手涂上去的,而非用刷子。單是沾漆而不手腫這一條,越南已經(jīng)讓多少中國和日本的漆器匠人羨煞。
越南不僅產(chǎn)漆。也是著名的硬木生產(chǎn)國。質(zhì)輕料堅,上漆容易,漆面光滑,不易開裂。又因靠海,水產(chǎn)的螺蚌珊瑚極為豐富,因此漆器也有用蚌殼、珠母嵌入漆中作裝飾的。銀白的珠母嵌在漆器中熠熠生輝,有如美玉。更有打碎蛋殼摻入漆中涂在胎上,再打磨光滑,花紋黑白分明,像水磨石花崗巖。
古時是中國的附屬國,越南自然受中國影響極深,近代又為歐美國家所爭奪。殖民統(tǒng)治達百年之久。因此越南的文化和藝術(shù)不僅僅有亞洲的傳統(tǒng)風格,更出奇制勝帶著歐風美雨的現(xiàn)代派裝飾。善禱善頌的和說故事的裝飾風格相對淡薄,卻重色彩對比,重純圖案裝飾。講究紋樣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因為越南漆的不過敏特征。更有手繪的漆器。特別喜歡用大塊色彩,
極揮灑。對比極鮮明。圖案十分大氣,更有光影或透視效果。很有幾分野獸派作風。
現(xiàn)在越南的漆器是時下非常流行的飾品,常被大膽運用在時尚的家居氛圍中。例如與時髦的玻璃家具或金屬家具搭配。可以顯出它的與眾不同。而越南漆匠們熱衷于嘗試開發(fā)新技藝。也給漆器行業(yè)帶來明亮多彩的新意。
老撾之“絲”魅在天然
老撾雖然與越南是鄰國,卻不像越南般游人如織,保持了印度支那一分純樸剛毅和逍遙自在。連年不為外界關(guān)注的戰(zhàn)亂曾一度毀掉了國家的經(jīng)濟,好在傷口在慢慢平復(fù),包括手工藝在內(nèi)的各種產(chǎn)業(yè)重新發(fā)展起來。
老撾以其手工編織的棉布和絲綢聞名于西方社會。濃眉長發(fā)、蜜色皮膚的鄉(xiāng)村婦女們?nèi)匀辉谟脦资兰o沿襲下來的木制紡輪和織布機。相對精密完美的機器大工業(yè)制品,手織的棉布和絲綢有著一分一刻慢慢累積起來的時間感和質(zhì)地。略不規(guī)則的經(jīng)緯,隨心所欲的花紋,揀起一塊現(xiàn)代社會中極罕見的手織布。會強烈地感到布料走過的路程:從一朵棉桃,一個蠶繭開始,被無數(shù)雙手摩挲過,有了此時此地的形狀和觸覺。這種質(zhì)感帶給雙手的感覺往往是極親切的。
除了手織,山地部落也有極具特色的刺繡。這樣的刺繡反映了老撾人古老的生活方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從四季早被空調(diào)平均了的都市來到老撾的鄉(xiāng)村,看鄉(xiāng)村人的藝術(shù)作品,能喚醒沉寂多年的生物鐘。
老撾的女性政府官員、市民百姓、大學女生,都穿著一種襄在身上的裙子,稱為phaa sin。這種裙子用一種銀色腰帶系在身上,十分美麗。常見的白色短襖和phaa sin也有著各不相同的彩色條紋。條紋花樣本來是為傳統(tǒng)上織布的方便。但手工紡織和染色的棉線絲有粗細的丁點差異和深淺的些微不同,使每一件phaa sin都不一樣。一些老撾的傳統(tǒng)婦女還穿著白布裹緊制成的無肩帶tubefop上衣,搭在肩上的長花紋披肩上常??椫睆?fù)的花紋,因為染織的關(guān)系。有奇妙的金屬色澤。花紋可以是連綿不斷的傳統(tǒng)紋樣,也有宮殿、大象等充滿善禱善頌的圖案。比印度風格要清新自然。沒有濃膩檀香氣的薰染,色調(diào)也不像印度式的晦暗不明。
近年來老撾的絲織器、棉織品和傳統(tǒng)工藝很得西方人士青睞,常一打打買回去當作裝飾品,走俏一時。
柬埔寨之“木”神佛千年
柬埔寨。聞名世界先以吳哥。繼以赤柬。血腥的赤柬已成為醒來的噩夢,吳哥窟里浮出的人面仍在千年的叢林中微笑。寧靜的生活重臨古國,柬埔寨的木雕工藝在吳哥塔與湄公河上延續(xù)長久以來的精美。
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土壤,柬埔寨出產(chǎn)良好的木材。紋理細密、質(zhì)地堅硬的烏木、柚木,是柬埔寨木刻藝人的家常材料。單這一點,已經(jīng)羨煞多少迷戀木頭的匠人。而柬埔寨的手工藝人也沒有辜負木料的良材美質(zhì)。在他們手下,本無特別形狀韻致的木材一點點變成佛像、仕女、大象……仿佛是原本藏在木料里的靈魂自己浮現(xiàn)出來。
柬埔寨自古是佛教國家,文化和藝術(shù)受佛教影響極深。佛教自印度來。一路流傳,一路遭當?shù)氐拿袼孜幕瘎h削、涂改、潤色,加工成符合大眾意象的形象。印度的佛帶著兇神的嚴厲眼神;中國的佛慈祥;日本的佛清癯;柬埔寨的佛卻方面大耳,嘴唇豐厚,明顯帶有高棉人民的特征。木雕中佛的眼神空靈,常常沒有瞳孔,卻似乎能在木紋后看穿一切塵世紛擾。柬埔寨的木雕藝人可能是世界上最虔誠的手工藝者,才能在一塊塊平平無奇的木頭里看出這許多法身。與泰國相似,柬埔寨人民亦信仰四面佛的威力。在柬埔寨木雕的四面佛隨處可見,手工精湛,大約25美元可以買到。
柬埔寨木雕并非只限于宗教題材。無論王室還是平民,精致的木雕總是柬埔寨人生活的一部分。1965年,西哈努克親王訪華時贈毛澤東一面蛇紋木雕朱漆涂金橢圓鏡子。鏡框是紅木刻成,有三種層次分明的圖案,最內(nèi)側(cè)是繩紋。中間是云紋,最外側(cè)是一條連綿不斷的蛇,纏繞著整面鏡子。這種工藝裝飾是典型的柬國王室風格。在柬埔寨,小件木雕如筷架、筷子、擺設(shè),都隨時能找到驚喜。
菲律賓之“藤”田園逸趣
菲律賓是千島之國,海岸線比美國還要長。濕潤溫暖,水草豐茂。熱帶森林覆滿了藤蘿薜荔。自古以來菲律賓人就用藤編織成座椅,容器,把藤條劈開片薄,做成門窗,編出花紋做裝飾,甚至用藤編成山谷間的橋梁。
雖然不是世界最大的原藤出產(chǎn)國,但菲律賓的藤家具現(xiàn)在于世界上隨處可見。也許是因為菲律賓人樂觀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他們的設(shè)計和工藝都洋溢著一種明亮的,有點懶洋洋的舒適氣息,看上去讓人想起太陽底下一次甜蜜的午睡。而撫摸著藤條上細密的花紋,也總會忍不住想象它生長在山野
間時生機勃勃的樣子。藤器跟木器一樣,在原料上可以很講究。最好的藤是產(chǎn)于印尼和菲律賓的“竹藤”,也叫瑪瑙藤。堅固輕柔,色如瑪瑙,用來編成藤椅、茶幾、藤箱,家常氣息里隱約有一絲絲華貴,細看卻又隱去不見了。時間久了之后,雙手和身體不住地跟細密的藤條接觸摩擦,藤的紋理光澤像被水沖刷的鵝卵石一樣慢慢現(xiàn)出來,變成一層浮游的寶光。光陰對藤器的潤色。往往比匠人的清漆來得高妙。
藤不僅僅可以用來做家具,也可以做成首飾。中國和菲律賓都有把粗細適度的藤條彎曲,用金銀接頭聯(lián)在一起做成手鐲的傳統(tǒng)。只是舊中國的年老婦人腕上常戴一個金鐲,一個
玉鐲。中間用紅漆藤鐲分隔開,以免金玉相擊;菲律賓的原住民手腕上卻會戴一串細藤鐲,有寬寬的
雕花的銅接頭,隨著手臂的起伏滑上落下,十分情趣,在在菲律賓的手工藝小店常有出售。
傳統(tǒng)的藤編已經(jīng)不是唯一的潮流。新派的藤制家具和裝飾大行其道, 些天然生成韻致的藤束略加以修飾,就可以當成臺燈、衣架,或者把一束虬曲的干藤條插在落地大花瓶里,用三毛的話說,有一種強烈痛苦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