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受歡迎程度,瑪格麗特在全球可是數(shù)一數(shù)二,光是美國老百姓,每天就要喝掉1500萬杯。雖然世界各地的酒吧各有自家的瑪格麗特配方,但墨西哥產(chǎn)的特基拉酒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今天,墨西哥每年生產(chǎn)特基拉酒5000萬升,其中1/3的特基拉酒出口到100多個國家。
特基拉酒是用龍舌蘭發(fā)酵釀制的,地球上有136種龍舌蘭,但做特基拉酒的藍色龍舌蘭卻只肯在特基拉市生長。曾有人把它移植到別的地方,但釀出來的酒味道就是不對。因此墨西哥法律規(guī)定,只有用特基拉龍舌蘭釀的,并且純汁含量超過51%的酒才能貼“特基拉酒”的標簽。從16世紀到現(xiàn)在,小城的釀酒業(yè)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在不久前結(jié)束的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特基拉的龍舌蘭田和古代釀酒設(shè)施一同被收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火山下的城鎮(zhèn)
從墨西哥第二大城瓜達拉哈拉坐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一個人口不到2萬的小城市一一特基拉市。小城坐落在一座9000多英尺的火山下,火山灰給這附近的土地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也造就了一種獨特的龍舌蘭——藍色龍舌蘭。車還沒進市區(qū),窗外就出現(xiàn)了成片的龍舌蘭,路邊堆著一捆捆待種的幼苗。我一下車,特基拉酒清甜的香味撲鼻而來,不用喝,光是在釀酒廠附近待一天,人就能醉倒。
特基拉市有兩家歷史最久、世界知名度最高的釀酒廠:索查和凱爾弗。這兩家都為游客提供免費參觀品酒活動,我們選擇了創(chuàng)建于18世紀的凱爾弗釀酒廠,因為世界上第一瓶特基拉就是在這里生產(chǎn)的。
我們先跟導游去看特基拉酒的原料。藍色龍舌蘭看起來像仙人掌,整齊地排列在種植田里。據(jù)說特基扭市有1億多株龍舌蘭,占地10萬英畝。龍舌蘭的生長期是十年左右,成熟時幾乎和人一樣高。收割后砍去外層葉子,露出中心的果實——派娜,就是釀酒的原料。因派娜形狀像菠蘿,也被稱作菠蘿。龍舌蘭果實一般重90斤左右,但只能產(chǎn)三四升酒。
保留傳統(tǒng)工藝
接著我們來到傳統(tǒng)釀酒作坊參觀,只見工人把菠蘿切成兩半兒放進封閉的泥磚爐里蒸。據(jù)說要在一百多度的高溫下蒸上30多小時才行。蒸熟的派娜冷卻后被榨成汁,然后放在特殊的容器里發(fā)酵。導游說榨汁剩下的龍舌蘭纖維也可以利用,當?shù)厝私?jīng)常從釀酒廠買回家做餅干吃。作坊里也有樣品供游客品嘗,味道的確不錯,有種甘蔗的甜味。
我注意到幾個人用細草簾過濾龍舌蘭汁,導游介紹說雖然有機械化生產(chǎn)線,但級別高的特基拉酒還要手工釀造,因為機器加工出來的酒,似乎味道總不如傳統(tǒng)工藝制出來的醇。
龍舌蘭發(fā)酵了18個小時以后,需要進行第一次蒸餾,產(chǎn)品的酒精含量高這55%到75%。然后再摻水進行二度蒸餾,這回蒸出來的透明液體叫布蘭可,是特基拉中級別比較低的。布蘭可在橡木桶里存兩個月后,變成琥珀色,級別就高了一等。如果存上l到7年,酒的顏色變深,就成極品,價錢自然不是初級特基拉能比的。此外特基拉酒的等級也跟龍舌蘭含量的多少有關(guān),含量越高,級別越高,價格也越貴。
喝酒先吃鹽
雖然在國外特基拉酒地位尊貴,普通人只舍得用它來調(diào)雞尾酒。但在小城里特基拉酒跟扎啤一樣普遍。當?shù)厝讼矚g就著一盤烤仙人掌蟲和炸蚱蜢,用墨西哥特有的小馬杯細斟慢飲。我仔細打量他們用的小馬杯,一種高高瘦瘦的玻璃杯,形狀像牛角,容量2盎司左右。在美國2盎司特基拉酒,少說也要上百塊錢。
特基拉人喝酒也很有講究,先在拇指和食指之間撒點兒鹽,再切一塊酸橙。準備就緒后,他們先舔一下鹽,吮一口酸橙,然后才拿起酒杯喝一口。第二口還是先舔鹽和酸橙后再喝。我問這是為什么,他們說特基拉酒勁很大,有鹽和酸橙的調(diào)節(jié)喝起來就不那么烈了。
參觀結(jié)束時,導游也邀請我們品嘗樣酒,不過這次用的是“游客版”的喝酒方式。服務(wù)員在我們面前擺了三只高腳杯,第一杯是檸檬汁,第二杯很小,是稀釋的特基拉酒,但第三杯里是一種深橘紅色的濃汁,看上去挺嚇人。我懷疑地看了看導游,他趕緊解釋說那是由番茄汁和橙汁混合而成的。我們依導游的示范,先喝一口檸檬汁,品一口酒,再迅速喝一口深橘紅色的濃汁(sangrita)。三口下去,頓時覺得嘴里火辣滾燙,大腦還沒回過勁兒來,咸、甜、苦、辣、酸五味一瞬間全都融合在了一起,嗆得我直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