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一直存在爭議。加之近年來在太陽系中發(fā)現(xiàn)了幾顆與冥王星大小不相上下的小行星。如果再不將冥王星逐出九大行星之列。則有必要把太陽系行星數(shù)量擴大到12顆。為此。2006年第26屆國際天文聯(lián)合大會對冥王星的“去留”做出了決定。
會上,專家對行星重新做了定義,其要點是:必須具有足夠大的質量,以使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剛體應力。從而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接近球形)的形狀。這樣的星星才能稱之為行星,其他太陽系天體則被稱為小行星。據此,1900年之前發(fā)現(xiàn)的、在黃道面上以近圓形軌道繞日運動的八大行星被稱為“經典行星”。
至于小行星。它們集中分布在兩個區(qū)域。其中一個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這里有眾多小行星。據推測。這里本應誕生一顆行星,但由于木星急劇成長。這顆行星“胚胎”受其強大引力的影響而夭折。在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一顆是谷神星,直徑約為910千米。按照新定義,谷神星被稱為“矮行星”。
另一個小行星帶是柯伊伯帶。以冥王星為首的滿足行星條件的柯伊伯帶天體被稱為“類冥王星”。本來是太陽系最小行星的冥王星。現(xiàn)在卻成為小行星之最。也許對冥王星從行星行列中的離去我們還依依不舍,但行星的嚴謹分類應該更有利于天文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