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準,我國于2005年11月1日進行了1%人口抽樣調查。2005年調查的完成,以及2006年發(fā)布的簡要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2006年底的總人口已達到13.1億多,2010年總人口預期控制在14億以內。現(xiàn)在的突出問題是:男女性別比過大。
嬰幼兒性別比居高不下,未來婚姻擠壓日趨嚴重。人口出生性別比指的是每新出生100個女嬰相對應的男嬰數(shù)量。從國際經驗來看,正常值一般在105±2左右。如果出生性別比超過了107,或者大大低于103,那就會造成未來婚齡年齡段女性或男性的短缺,形成婚姻擠壓,使無法成婚的人數(shù)大幅增加,從而影響社會的安定并擾亂既有的婚姻秩序。
我國的出生性別比,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就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zhí)行而迅速攀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1年出生嬰兒性別比是108.4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計算的1989年出生嬰兒性別比是111.9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6。如果以0~4歲年齡段人口的性別比來考察最近幾年的失衡狀況,那么,以下數(shù)據(jù)讓我們更加焦慮:1995年0~4歲人口的平均性別比是118.38;1996年是119.98;1997年是120.1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0~4歲人口的平均性別比是120.17;2003年為121.22;2005年為122.66。0~4歲人口性別比接近120左右,問題就相當嚴重了。如果說107左右的警戒線是我們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線的話,那么,嬰幼兒人口性別比高于108之后,就需要國家采取強有力的干預措施,迫使其降落到105左右。2007年1月1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馬力的文章稱:到2020年我國20~45歲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將導致婚姻市場的擠壓,農村和貧困地區(qū)成重災區(qū),處于社會底層的低收入人群成為最終受害者。
獨生子女占同齡人口比重上升,“男獨”多于“女獨”。根據(jù)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從全國層面30歲以下的獨生子女的性別構成來分析,這個年齡段獨生子女占同齡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了29.30%。獨生子女所占比重的增加,會增加同年齡段人門獨生子女互相結婚的比率,這反過來又會影響家庭關系的代際撫養(yǎng)結構,形成一定比例的4:2:1或4:2:2結構。尤其是在城鎮(zhèn)30歲以下人口當中,這種幾率會上升得很快。在30歲及以下人口中,北京、天津、上海獨生子女占同齡人口的比重已經分別超過了53.46%、52.98%和58.34%。城市化水平較高的東北三省的獨生子女所占比重,在50%左右波動。江蘇和重慶獨生子女所占比重也分別達到了47.18%和44.69%。
由于某些省份實行的是“生男即止”政策(頭胎是男孩,終身不準懷;頭胎是女孩,持證五年懷),所以,在獨生子女中,男性多于女性。在全國層面來說,30歲以下人口中男性獨生子女所占比重為32.02%,女性所占比重為26.38%。但某些省份男性獨生子女比女性獨生子女所占比重要高出很多,這些省份是:吉林、江蘇、浙江和山東。而西部地區(qū)的某些身份或自治區(qū),反倒是女性獨生子女所占比重高于男性,如云南和西藏。
獨生子女人群,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政策性產生的人群。這一群體比非獨生子女能夠接受更多的教育投資、得到更多的家庭照顧、吸收更多的營養(yǎng),但卻較少享有伙伴合作精神的家庭培養(yǎng)氛圍。他們的成長、他們對養(yǎng)老壓力的擔心、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勾畫,都影響著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