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腦卒中;抑郁癥;康復訓練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42-03
中圖分類號:R 743.047
文獻標識碼:B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反應比其他許多疾病的心理反應更為嚴重,因為腦卒中患者身體功能的喪失是突發(fā)的,缺少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極易導致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1]。抑郁是一種情緒障礙,長期存在會對患者的生活、社會功能等產生不利影響。據(jù)報道,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發(fā)生抑郁1年內未恢復者,預示著長期抑郁的存在[2]。近年來,PSD已引起神經(jīng)科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現(xiàn)就PSD的臨床康復護理現(xiàn)狀作一綜述。
PSD臨床表現(xiàn)及其相關因素
抑郁癥在腦卒中后很常見。有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總的發(fā)生率為20%~65%[3],在急性期抑郁癥的發(fā)病率為17%[4],在腦卒中后3個月發(fā)生率大約為25%左右[5],嚴重影響患者早期的康復活動。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3個月抑郁癥狀是很常見的,但到了1年后隨診其發(fā)病率并沒有降低[6]。其臨床表現(xiàn),輕型抑郁以胃腸道、全身癥狀以及遲鈍等軀體焦慮為主,而中重型抑郁以情緒低落、悲觀厭世為明顯。也可表現(xiàn)為精神運動遲滯及軀體不適與思維遲緩。有研究表明[14]:男性腦卒中患者以焦慮軀體化、體重減輕、遲緩、睡眠障礙較重,女性腦卒中患者以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為特點。造成患者情感痛苦,減慢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的恢復,嚴重后果是增加病死率,康復效果差及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PSD的相關因素中Shimoda等[3]研究提出,腦卒中后不同時期的病灶與抑郁的關系:左半球腦卒中較右半球及腦干部位腦卒中容易發(fā)生,而左半球又以臨近額葉的卒中更易發(fā)生。急性期的抑郁與左前半球病灶有關;短期隨訪抑郁與病灶離額葉的遠近有關;而腦卒中后1~2年,抑郁與右側半球的病灶大小及病灶離枕葉的遠近有關。有研究認為[4]男女間抑郁無顯著差異 。而孫秋英等[5]認為女性PSD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原因可能與女性患者內分泌激素有關,發(fā)生腦卒中后其心理應激能力更差。Parodist[6]等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發(fā)現(xiàn)女性出現(xiàn)重型抑郁是男性的兩倍,重型抑郁的女性為左半球病灶的較男性更為常見。男性中重型抑郁與日常活動和社會活動嚴重障礙有關。女性中較嚴重的抑郁與既往的精神錯亂和認知障礙有關。至于年齡,有研究[9]報告認為PSD與年齡有關,患者年齡偏大或偏小均易發(fā)生抑郁,這可能是年齡越輕,在家庭及社會中地位和作用越大,對今后的生活、工作等擔心較多;而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大腦功能衰退,導致情緒不穩(wěn)定性增高,易誘發(fā)抑郁的發(fā)生。賈顯賓等[7]認為: 老年期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為67.4%。有報道年齡越大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越高[8],可能與老年人心理防御機能減弱及適應能力較低有關。有文獻報道[10],PSD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與患者的文化程度有關,文化程度高患者能在醫(yī)護人員的引導下客觀評價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PSD發(fā)生率少。經(jīng)濟狀況好的患者發(fā)生抑郁癥狀程度要輕,經(jīng)濟狀況差的患者思想負擔較重,易產生抑郁情緒[11]。由于家屬或陪伴人員與患者接觸最多,家屬或陪伴人員耐心、細致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與健康。所以,國外學者Fukuishi研究[12]發(fā)現(xiàn)腦卒中發(fā)生的嚴重性與社會支持不足有明顯的關系。而國內學者[13]認為,抑郁患者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總分均數(shù)以及個體感受到社會中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體驗,并在實際中得到的物質援助和社會援助等分數(shù)均低于非抑郁癥患者。認為可導致抑郁癥狀明顯的相關性因素是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社會交流障礙,肢體功能、認知功能障礙;一般相關性因素有住院時程延長,智力損傷,醫(yī)院的醫(yī)療環(huán)境,對顯著阻礙康復訓練恢復的速度和程度;另外患者的性格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者PSD發(fā)生率相對高。
PSD的康復護理重在心理干預
抑郁是一種情緒反應,有些患者由于種種原因不愿談及自己的病情或極力否認、掩飾,故不易直接觀察到,PSD患者情緒悲觀,認為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對今后生活和疾病康復失去信心,直接影響患者對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致失去康復的最佳時期。對抑郁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必須把心理干預放在首位。①發(fā)病后的危急階段,患者由于對病情不了解,擔心預后,往往出現(xiàn)慌亂、嚴重焦慮及對死亡的恐懼,甚至有驚恐等劇烈情緒變化。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首先應全面收集資料,評估患者情況,制定系統(tǒng)有效的護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心理需求和動向之后,多與患者接觸,注意與他們的感情溝通。根據(jù)患者的職業(yè)應用恰當?shù)姆Q呼,切忌以床號相稱。國外心理學家指出:感情全部表達=7%言詞+38%鄉(xiāng)音+55%體態(tài)語言。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感情、溝通思想的工具。王署紅等[15]調查統(tǒng)計,有77.8%的患者希望每日與護士交談1次。所以我們要以坦誠的態(tài)度與他們交談,對他們表示同情和理解,詳盡耐心地解釋患者的疑問,聲音要大而不急,語調要柔和,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現(xiàn)實,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②治療階段由于最初恢復速度快,輕型患者早期有所恢復,許多患者容易盲目樂觀,產生過高期望。此時應予適當?shù)慕忉專苊饣颊弋a生“藥到病除”的不現(xiàn)實思想。否則一旦未達到目的,就對治療悲觀失望。③殘疾階段,腦卒中致殘率相當高,且功能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此階段心理干預尤為重要。幫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情緒反應模式[16],對于患者情緒影響最大的癱瘓問題,應予較大的關注。因為肢體功能恢復得好或不好,快或慢,是患者情緒的晴雨表?;颊邥蚋鞣N功能的廢用性衰退感到失望,加重抑郁癥的病情,故應及時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研究表明[17],患者與家屬是否接受健康教育與患者抑郁的發(fā)生有顯著的相關性,所以要耐心講解合理的飲食在疾病恢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與家人一同幫助患者翻身、喂水、喂飯,使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心和溫暖。更重要的是予以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使患者主動參與及配合治療。音樂療法是心理干預的另一形式,對PSD患者有較好的療效[18],據(jù)文獻[19]報道,音樂對腦功能的改善及對精神疾病都有顯著療效。對康復患者可選用光輝燦爛、積極樂觀、充滿自信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G大調弦樂《皇帝》、《天鵝湖組曲》、《太陽雨》等樂曲[20]。另外引導患者參與一定的文娛活動,如下棋、聽音樂,并多與人交談,使生活更加充實,以避免患者產生度日如年的思想。但音樂療法在國內開展時間不長,在許多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針對國情和地域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不同的人群差異的應用性研究。
PSD康復訓練的具體指導
1.用藥及飲食指導 PSD的常用藥為三環(huán)素抑郁藥、5-HT再攝取抑制劑。用藥前,評估患者的依從性,事先給予恰當?shù)慕忉專嬷颊?、家屬藥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項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腦卒中患者多為老齡者,藥物代謝差,應密切注意用藥后的反應,如口干、便秘、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壓等,同時注意患者的排尿情況及肝腎功能,準確及時給藥。由于腦卒中后抑郁復發(fā)率可高達到41%[21]。是否能夠規(guī)律應用抗抑郁藥物直接影響到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復,對依從性較差患者應督促按時、按量服藥。體重減輕是腦卒中后抑郁的一個顯著變化[14],要根據(jù)不同患者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給予喂食或鼻飼,必要時靜脈營養(yǎng),以保證熱量的供給;對飲食較挑剔患者,在飲食上的照顧應給予特別關注。如飲食不當,營養(yǎng)差,久而給患者康復造成嚴重的影響。
2.康復訓練及效果評價 ①肢體訓練:可以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降低殘疾程度和抑郁的發(fā)生率。具體做法是[22]:急性期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肩外展50°,內旋轉15°,前屈40°,適當背伸,指半屈,髖、膝伸或微屈,用支架防止足下垂及內、外旋轉。每2小時給予變換體位一次,骨突處給予按摩。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輕揉肢體,以身體近端至遠端的順序進行被動運動,重點肩關節(jié)外旋、外展和屈曲,肘、腕、指關節(jié)伸展,髖關節(jié)外展、伸展,膝關節(jié)伸展,足背屈或外翻,2次/3 d,每次3遍。恢復期:行走訓練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低到高。方式由被動到主動,輔助到自主進行。順序為:床上移動翻身→坐位→坐位平衡→雙膝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樓梯。②自我護理訓練:有學者[23]認為應由替代護理逐漸過渡到自我護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身體功能。自護學說其內涵在于強調患者在康復中的主體作用,當患者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時,護士給予完全性的補償護理,當患者喪失部分自理能力時,護士應給予部分補償護理;在整個康復過程中,護士應給予情感和信息支持護理。所以引導患者從穿衣、解扣、洗臉刷牙、進餐、用廁等進行練習,并對患者每一微小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可行為替代達到適應日常生活,如一側肢體癱瘓者經(jīng)鍛煉后對側的肢體可變得更為靈活,另一方面經(jīng)過治療后受累的神經(jīng)功能達到實質性、漸變性的恢復。這樣通過應用自我護理理論指導,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和護理成為主動參與,縮短病程,減少了并發(fā)癥,加速了肌體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使患者從中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恢復自信心,抑郁癥狀也隨之減輕、消除。③語言訓練:書面語和體語相結合是失語癥患者進行信息交流的最佳途經(jīng)。訓練前需評估患者失語的類型、程度、殘存能力和可接受訓練的方法,運動性失語者通過視圖讀音法與配合動作訓練[24]來鼓勵病人發(fā)音,給患者示范口型;命名性失語要利用圖片、卡片說出名稱進行強化記憶訓練。教會患者溝通的簡單的方法的技巧,可先用書面交流,繼而應用表情、手勢、體態(tài)語言。④認知功能的訓練:訓練前評估患者思路是否清晰,思考內容是否現(xiàn)實,反應是否遲鈍,語言是否經(jīng)常中斷,有無反復說一件事的現(xiàn)象或對不同話題以相同的方式回答。還要通過患者的特殊行為如注意力集中、基本的常識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評估患者的智能表現(xiàn),給患者視、聽觸等知覺刺激。其方法是[25]:日常用品、食物及患者感興趣的物品均放在患側,護理操作盡可能在患側進行,提高對患側的注意力。⑤康復效果評價:護理人員要從患者入院開始全面地、動態(tài)地收集資料,制定個性化、系統(tǒng)而有效的康復護理計劃,動態(tài)地進行康復效果評價,不斷完善康復護理方案,使患者達到最佳的康復狀態(tài)。
3.出院指導 對PSD的康復護理并不是隨著治療期結束而終止,出院后的指導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26]。因此出院前向患者家屬提供科學的家庭護理方法,強調對患者的情感支持與創(chuàng)造溫暖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圍放在首位;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定期隨訪,促進患者的角色適應與提高患者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根據(jù)康復程度鼓勵患者適當參加社會活動,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另外,鼓勵重新進行職業(yè)訓練,把疾病對婚姻、就業(yè)等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我院目前實行出院后電話隨訪護理服務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在護士和家庭及家庭成員間建立有目的性互動,以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是一種醫(yī)院走向社會且節(jié)省人力資源的延伸訪視形式。通過電話隨訪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了解病情康復的同時,了解康復存在問題,并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及時給予恰當?shù)闹笇c幫助,促進患者對健康指導的依從性,從而來促進PSD康復。
隨著神經(jīng)科學發(fā)展,對PSD研究的日益深入,通過收集患者真實經(jīng)歷為中心的資料,并把患者的存在與周圍相關性作為主要研究因素,來探討、促進PSD康復護理實踐。
參考文獻
[1]呂文回,張分明,王濟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研究[J].臨床薈萃,2003,18(15):858.
[2]AstromM,Adolfsson R,Asplund K.Major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a3-year longstanding study[J].Stroke,1993,24(2):976-982.
[3]Shimoda K RobinsonR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oke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in ling-term.Follow-up[J].Biol pschiatry,1999,45(2):187-192.
[4]王月娥.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評定與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9):47.
[5]孫秋英,柳韋華,張延香,等.腦卒中后抑郁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1):49-51.
[6]Parad iso S,Robinson RG. Gender difference in poststroke depressi on[J].J Neuropsychiatry Clint Nearosci,1998,1091(1):41-47.
[7]賈艷濱,周遷璋.首發(fā)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1998,24(2):66.
[8]張永江,宋美娟,高被珍.腦卒中后抑郁86例臨床分析[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9,9(5):294.
[9]Gnu K, Fagan J X,Bay X G. Fame icy the ropy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mental diseases[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40-341.
[10]郭克鋒,楊文清.腦卒中后抑郁障礙[J].中國臨床康復,2003,7(5):718-719.
[11]仲 梅,吳曉群.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需求的調查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1(10):40-41.
[12]Fukunishi L,Aoki T,Hosara T.Correlations for social support with depresion in the chronic poststroke period[J].percept Matskiles,1997,85(3):811-818.
[13]向代群,羅明珍,徐鴻儒.腦卒中后抑郁癥與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1027.
[14]徐海琴,周文益.腦卒中抑郁情緒的護理與研究[J].現(xiàn)代護理,2006,12(16):1482-1484.
[15]王署紅,嚴其明,周建輝,等.住院患者對護患溝通的需求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2,17(9):684-685.
[16]孫秋香,梁 芬,于鴻賓.老年病人腦卒中后抑郁社會支持與相關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5):13-14.
[17]柳 英,月 琴,白秀琴.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措施的探討[J].寧夏醫(yī)學,2004,26(1):53-54.
[18]李艷菊, 景 云.音樂療法在康復護理中的作用[J].現(xiàn)代康復,2001,5(1):150.
[19]鄭 敬,徐建紅,龔孝淑.音樂療法的進展和應用現(xiàn)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42-43.
[20]黃素英,趙新鮮.音樂護理在醫(yī)院服務文化中的探索與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85-86.
[21]高麗萍,霍春暖,張雅靜,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7):393.
[22]尹宗惠.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狀況的調查及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3):217-219.
[23]計惠民,徐歸英.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護理.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J].1994,13(6):256 .
[24]王春英.腦卒中致運動性失語伴構音障礙的早期訓練[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3):279.
[25]孫秋英,張廷香,柳韋華,等.腦卒中抑郁病人的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7):1203-1232.
[26]池曉武.腦卒中抑郁癥病人的護理[J].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2003,3(2):48.
(收稿日期:2007-05-01 修回日期:2007-07-17)
(編輯:凌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