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天聰元年(1627年),在關外鑄有滿文“天聰通寶”
錢,又釋作天聰汗錢,背有滿文折十者,屬試樣錢,存世極少。
筆者集到一枚滿文“天聰通寶”背高浮雕雙龍搶珠大錢,查閱了大量資料均無記載?,F將此幣介紹如下:該幣屬傳世品,直徑39毫米,穿徑8毫米,厚3毫米(不包括高浮雕),重25.56克(見圖)。此錢字跡清秀遒勁,筆劃剛健飄逸,錢體厚重,包漿熟舊,書法別具一格。難能可貴的是,該錢背雙龍搶珠圖案采用高浮雕藝術表現手法精雕而成,體現了古人智慧的結晶。穿左穿右各浮雕一條張牙舞爪栩栩如生的巨龍,龍珠位于穿上,龍頭朝上,你追我趕,你爭我奪,仿佛一場驚心動魄搶奪龍珠的決戰(zhàn)即將展開。
關于此錢的類別,有的說是花錢,有的說是宮錢,各執(zhí)己見。筆者認為應為開爐大錢。清朝開鑄古錢前都要先鑄造一些背帶有龍鳳圖案的錢幣祭爐,以表達吉祥如意、國泰民安之意。像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幾乎每一個帝王都鑄有年號錢帶龍鳳圖案的開爐大錢。
此錢或許是清朝早期(入關前)第一枚開爐大錢。雙龍搶珠采用浮雕手法史無前例,極為罕見。采用高浮雕比不采用高浮雕工藝制錢流程要復雜得多,母錢(錢模)至少要上下兩塊才能完成鑄造工藝。筆者從這枚古錢外輪處發(fā)現有一部分不規(guī)則的凹凸對接口(筆者認為不是后人采用拼接焊鑄而成的贗品),便知不是采用一塊錢模鑄造的,所以,珍稀程度可見一斑。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