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錢是以黨項羌族文字為主體錢文的貨幣,它是我國貨幣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的鑄行開創(chuàng)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鑄幣的先河,豐富了東方錢幣文化內(nèi)容。深入探討西夏文錢幣的相關(guān)問題,對研究西夏文字使用、書法藝術(shù)、貨幣制度以及破解西夏之謎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西夏文錢的種類及資料
迄今所見,西夏文錢有“福圣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人慶寶錢”、“正德寶錢”、“乾寶錢”、“天慶寶錢”共七種。
“福圣寶錢”鑄于西夏毅宗諒詐福圣承道年間(1053-1056年)。紅銅質(zhì)。漢文直譯“福圣寶錢”。行書,旋讀,光背,小平錢。有闊字闊輪、狹字闊輪、狹字平背、細字、細字背廣廓、細字背狹穿、斜字、廣穿、狹穿、面圓穿、背錯范圓穿、背星紋等版式。一般錢徑2.3~2.5厘米,穿寬0.5~0.6厘米,廓厚0.06~0.1厘米,重3.5~5克。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寧夏、甘肅、內(nèi)蒙古中西部和陜西、青海北部偶有出土,存世極罕,通常出土僅見一兩枚,最多一次當為1987年內(nèi)蒙古烏審旗陶利窖藏出土過7枚。舊譜所錄大錢,因文字有誤,實屬臆造。
“大安寶錢”鑄于西夏惠宗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紅銅質(zhì)。漢文直譯為“大安寶錢”。行書,旋讀,光背,亦有背月紋、背豎紋、背直紋。小平錢。今見有背月紋樣錢、背月紋厚重型、背粗月紋、背細月紋、背上直紋、背左豎紋、正字、扁字大離廓、扁字、扁字“寶”離廓、斜字、斜字移范、細字細廓、狹字、昂“寶”、粗字昂“大”、俯字等版式版別。一般錢徑2.25~2.55厘米、穿寬0.5~0.7厘米,廓厚0.07~0.2厘米,重3~5.6克之間。近二十年來,在我國東起赤峰、通遼,西至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南達西安,北到吉林的一些地方偶有發(fā)現(xiàn)。在寥若晨星的西夏文錢中,當屬發(fā)現(xiàn)最早,存世較多的一種。舊譜所錄折二錢,因文字有誤,當屬偽品。
“貞觀寶錢”鑄于西夏崇宗乾順貞觀年間(1101-1113年)。紅銅質(zhì)。漢文直譯為“貞觀寶錢”。楷書亦有行書,旋讀,光背。小平錢。有廣穿、狹輪平背、背闊輪、粗字、細字等版式。一般錢徑2.4~2.72厘米,重3.8~6.4克之間。近年來,在內(nèi)蒙古、寧夏和甘肅等地有出土。存世量當在十枚以上。
“正德寶錢”鑄于西夏崇宗乾順正德年間(1127-1134年)。銅質(zhì),漢文直譯為“正德寶錢”??瑫?,旋讀,光背,生坑,折二錢。1999年在寧夏靈武(西夏靈州故地)磁窯堡(西夏靈武古瓷窯遺址)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中首次發(fā)現(xiàn)。此錢制作精美,文字清晰,銹色斑駁,紅綠銹間雜,西夏錢風范明顯,迄今僅見,當屬試鑄性質(zhì),是西夏文錢第一大珍。
“人慶寶錢”鑄于西夏仁宗仁孝人慶年間(1144-1148年)。銅質(zhì)。漢文直譯為“人慶寶錢”??瑫?,旋讀,光背,小平錢。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發(fā)現(xiàn)的新品,迄今僅見。寧夏地區(qū)出土。著錄于華光普《中國古錢目錄》1996年版。
“乾寶錢”鑄于西夏仁宗仁孝乾年間(1170-1193年)。紅銅質(zhì)。漢文直譯為“乾寶錢”??瑫?,旋讀,光背,小平錢。有離廓隔輪、離廓斜“寶”、輪廓狹字、接廓斜“寶”、粗字隔輪、細字隔輪等版式。一般錢徑2.1~2.4厘米,穿寬0.5~0.62厘米,廓厚0.1~0.2厘米,重3.6~6克之間。在寧夏、甘肅、陜北和內(nèi)蒙古地區(qū)偶有出土。存世量與“天慶寶錢”基本等同。此錢因制作精美而倍受泉界藏家的珍愛。
“天慶寶錢”鑄于西夏桓宗純天慶年間(1194-1206年)。紅銅質(zhì)。漢文直譯為“天慶寶錢”??瑫?,旋讀,光背,亦有背星紋,小平錢。有粗字、細字、背星紋、廣穿、廣穿隔輪、接廓連輪、天字離輪、狹穿、狹穿大樣、背上星紋等版式版別。一般錢徑2.3~2.45厘米,穿寬0.55~0.65厘米,厚0.12~0.16厘米,重3.7~5.5克之間。最早著錄于《古泉匯》一書。近年來,在寧夏、甘肅、陜北、內(nèi)蒙古中西部偶見出土。存世量較“福圣寶錢”多,比“大安寶錢”少。制作普遍精美。
二、西夏文錢的發(fā)現(xiàn)與解讀
西夏文錢的鑄行是以西夏文字的廣泛使用為前提的。西夏文字是黨項羌族用以記事的文字。據(jù)《宋史·夏國傳》記載,公元1036年(西夏廣運3年),元昊自制蕃書,命野利仁榮演譯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正,類八分,而劃多重復,又若符篆,教國人用以記事。次年,元昊將新制蕃字定為國字,規(guī)定:西夏國內(nèi)官署行文一律要用西夏文,國內(nèi)通用語言要用西夏語言。并設立了蕃字、漢字兩院,漢習正、草,蕃兼篆、隸,漢文掌中國往來表奏,中書漢字,旁以國書并列;蕃書掌西蕃、回鶻、張掖、交河一切文字,并以新制國字,仍以各國蕃字副之。還建立學校,教蕃字,強力普及西夏語言文字,并鑄行了西夏文錢。西夏后期,統(tǒng)治者一改尚兵黷武的習慣。推行文治,重教興學、翻印漢典、崇尚儒學,廣泛吸納中原先進文化,使黨項人受到了漢文化的強力同化,公元1206年之后,西夏鑄幣放棄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大約到了明代中晚期,隨著黨項羌族的長期散居或與其他民族的融合,西夏文字就逐漸成為一種失落的文明,無人能識了。西夏文錢就更被人們所遺忘。
清嘉慶九年(1804年),有個名叫張澍的史學家在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了《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其碑銘文字有方塊字不能識,并附有漢譯碑銘,張澍根據(jù)其碑的漢文考釋碑上的不識文字為西夏文。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金石學者劉青園在甘肅武威(西夏故地涼州)偶然得到了數(shù)甕西夏窖藏錢幣,其中發(fā)現(xiàn)了類“梵字錢”,當時無人能識其字,更不知其為哪國錢幣。劉青園遂拿自己新發(fā)現(xiàn)的類“梵字”古錢與張澍發(fā)現(xiàn)的碑文對照,發(fā)現(xiàn)這種錢文與碑銘西夏文相同,才確定為西夏文錢,但仍不能釋讀。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初尚齡著《吉金所見錄》中將西夏文錢稱為“西夏梵字錢”。此后,李佐賢在《古泉匯》中則著錄為“西夏梵書錢”。直到公元1914年,著名學者羅福萇先生在《西夏國書略說》中,將所收錄的四種西夏文錢正式釋讀為“福圣寶錢”、“大安寶錢”、“乾寶錢”、“天慶寶錢”,自此,西夏文錢之謎才被揭開。1937年“貞觀寶錢”在北京首次面世。1940年泉家趙權(quán)之在《泉幣》第三期撰文作了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又在寧夏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人慶寶錢”,收錄于華光普《中國古錢目錄》。1999年,易凱峰在寧夏靈武磁窯堡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中發(fā)現(xiàn)了一枚西夏文新品,不能識讀,后經(jīng)筆者和易凱峰一道將此錢與羅福成著《西夏官印考》一書中西夏官印背刻銘文對照,發(fā)現(xiàn)其文與西夏文“正德”二字完全相符,方釋錢文為“正德寶錢”?,F(xiàn)轉(zhuǎn)白揚先生收藏。2005年10月4日,在中央電視臺二套《鑒寶》節(jié)目上,經(jīng)中國社科院西夏研究所專家白冰先生親自鑒賞,確認“正德”無疑,并初步估價為20萬元。此錢的發(fā)現(xiàn)與釋讀,進一步印證了漢文“正德元寶”小平錢確屬西夏錢幣。
三、對西夏文錢的幾點認識
由于元代修史時,只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唯沒有修西夏史。歷史上未能給我們留下一部完整的西夏史,造成西夏文獻史料的缺乏。今天我們研究西夏錢幣、西夏貨幣制度等,也只能從邊緣史書中見到零七八碎、只言片語的與西夏錢幣有關(guān)的史料。
現(xiàn)在,西夏文錢給我們留下的是以下幾點基本認識:
一是鑄造時間只能推定。鑒于文獻缺乏,其鑄行情況時至今天已經(jīng)難知其詳,只得和西夏漢文錢一樣,按照更改年號的期限來籠統(tǒng)地推定其鑄造時限。
二是西夏文錢的鑄行早于西夏漢文錢,“福圣寶錢”的鑄造時限是1053-1056年間,而最早的漢文“大安寶錢”鑄造時限是1075-1085年間。
三是西夏文錢是在西夏統(tǒng)治集團倡導強化蕃儀的政治背景下產(chǎn)生的。是西夏統(tǒng)治者企圖以蕃儀抗中國的具體反映,是獨立政權(quán)和獨有文化的象征,正如李元昊所言“一朝之興,必有一朝之制”。出于政治和經(jīng)濟的需要,西夏王朝鑄行了西夏文錢。
四是以民族文字作主體錢文是黨項羌族的獨創(chuàng)。西夏文錢承襲了唐宋錢制稱謂和方孔圓錢形制,并均以年號命名錢文,這和同時期的遼金錢相比,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遼、金兩朝雖然也曾鑄造了以自己民族文字為錢文的貨幣,但均屬非年號錢。它的鑄行為后來元朝鑄行八思巴文錢、清朝鑄行滿文天命錢開辟了先例,這是黨項羌族對貨幣史的一大貢獻。
五是錢文書法有行書、楷書兩種。福圣、大安錢采用行書,貞觀錢文有楷書亦有行書,其余西夏文錢幣采用楷書,這大概和北宋鑄幣后來放棄采用漢文草書的道理一樣。由于西夏早期采用行書所鑄錢文錢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漶滅,為了便于翻鑄操作或提高錢幣質(zhì)量,西夏后來總結(jié)了經(jīng)驗,將西夏文錢上的錢文完全改用了楷書,所得錢幣文字清晰、莊重。
西夏后期鑄幣質(zhì)量好于早期鑄幣,證實西夏鑄幣水平在逐漸提高。較遼錢制作要好,但遠不如宋金錢精好,鑄幣質(zhì)量不夠穩(wěn)定,有流銅、移范、輪廓不打磨現(xiàn)象。這些突出特征成為鑒定西夏文錢的要領(lǐng)所在。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