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獲獎影片《通天塔》所反映的內(nèi)容,就是人類因為缺乏溝通、存在交流障礙而帶來一系列不必要的悲劇。影片的創(chuàng)作思想應(yīng)該來自于《希伯來圣經(jīng)》中記載的上帝變亂人類語言的故事。該故事說的是人類最初同說一種語言,同心協(xié)力建造一座塔。因上上下下的人語言相同,彼此溝通,塔建造的速度極快。高聳入云的塔使上帝感到威脅,于是他變亂了人們的語言,塔上和塔下的人各說各的語言,無法聽懂對方,于是產(chǎn)生了混亂,建造高塔的工程半途而廢。這座塔也被稱為“巴別塔”(希伯來語“變亂”的意思)。
現(xiàn)代以色列猶太人會講的語言之多,可稱世界之最。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猶太人逐漸從世界156個國家和地區(qū)回歸以色列定居,使以色列成為一個多語并存的猶太移民國家。以色列國內(nèi)不同猶太移民之間,講五花八門的語言。有人統(tǒng)計,以色列猶太人使用的語言多達86種。猶太民族的多元文化,為以色列這個小國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因而,人們說以色列是“國小天地大”。
猶太人學習語言的積極性非常高,一個人往往能講好幾種語言。猶太人學語言的理念是:“會說幾門語言,你就具有幾個人的價值。”在以色列,遇到會說幾種語言的人早已不足為奇。在耶路撒冷穿梭于猶太區(qū)和阿拉伯區(qū)之間的出租車上,司機一會兒用熟練的英語與車上的外國游客對話,一會兒拿起對講機嗚哩哇啦地來一通希伯來語,一會兒又停下車,向路邊的阿拉伯人問路,又是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令人佩服的是,在三種語言頻繁轉(zhuǎn)換的過程中,這位猶太司機竟然是一氣呵成,一點兒嗑巴都不打。我的一位朋友還遇到過一件非??尚Φ氖拢涸谔乩S夫大學門口,一名乞丐試探性地用英語問他:“先生,請問我是用英語,還是希伯來語,或者是阿拉伯語與您談話更方便呢?”
曾經(jīng)散居世界各地、四海為家的經(jīng)歷為猶太人掌握多門語言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希伯來大學外語學院,班上有一名來自荷蘭的猶太女學生名叫努什卡。她出生于英國,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比利時人,由于工作關(guān)系,在她10歲的時候隨父母移居荷蘭。得天獨厚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加上她本人經(jīng)常跟隨父母到歐洲各國“出差”,耳濡目染之下,小小的努什卡竟然已通曉英語、德語、法語以及荷蘭語四門語言。懂的語言多,更激發(fā)了她學習外語的濃厚興趣。上大學后,她又突發(fā)奇想,到以色列去學習老祖宗的語言希伯來語。這樣,年僅19歲的努什卡集五種語言于一身,堪稱一位“語言學家”了!
努什卡告訴我,她的祖父在納粹大屠殺中喪生,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創(chuàng)傷。會講多種語言,使得她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別是了解猶太人在各個國家的經(jīng)歷和境遇。她知道中國曾是數(shù)萬名瀕臨死亡的猶太人的“避難所”,因而對中國人有一種特殊的好感。
在外語學院,許多老師說不清楚中國人的名字。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幾個中國學生就都以“姓”代名,比如我的稱謂是“陳”,另一位同學叫“王”等。一次,老師在課堂講到猶太人的姓名問題,努什卡轉(zhuǎn)身好奇地問我那位同學“王”是什么意思,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國王”的意思。她聽罷又回頭問我“陳”是什么意思,我一時不知道如何解釋,后來靈機一動,告訴她“陳”就是“王國”的意思,并解釋說中國古代曾有個陳國。努什卡聽了覺得非常有意思。她表示,將來如有機會一定去中國學習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