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經濟學作為我國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目前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內容抽象晦澀、教學手段單一、大量使用數學工具等現(xiàn)象,學生不易理解。對此,可以通過課程鋪墊、對比學習、運用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經濟學在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yè)課程設置中一直作為核心課程,管理類專業(yè)也視其為專業(yè)基礎課。如何教授好這門課程,使學生對西方經濟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及其在經濟發(fā)展中的運用有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是所有經濟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探討與西方經濟學體系及原理相適應、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在西方經濟學授課中遇到的問題,聯(lián)系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理論體系龐大,授課內容多且抽象,學生普遍感覺不易理解。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稀缺資源配置與利用的學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隨著社會經濟實踐的不斷發(fā)展,理論體系日益龐大,授課內容覆蓋面廣,涉及知識多,加大了課程的難度。不僅如此,西方經濟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媒體中雖然頻繁體現(xiàn),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論體系或實質問題卻并不容易,尤其是對于缺乏社會經驗和社會觀察力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西方經濟學更加抽象和難以理解。
2、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困難。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由各種經濟變量關系聯(lián)結在一起的具有較強邏輯性的學科,它的數學模型與定量分析較多。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不容易把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同文字描述統(tǒng)一起來,從而很難真正理解經濟理論的含義。學生很容易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乏味、枯燥、難學的印象,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3、教學手段、方法單一,教學中理論講授過多,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由于高校教學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很多教師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一支筆一張嘴,進行“填鴨式”灌輸,從課程開始到結束,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理論、畫圖表、講模型、推公式。因為內容多而課時有限,教師只能注重理論的講授,沒有時間聯(lián)系實際和補充理論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學內容更枯燥乏味。這種以教師“教”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缺乏教與學的互動,使學生習慣于通過被動的死記硬背來了解基本的知識點,掌握一些結論性的原理,而對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卻不甚了解,不能也不會主動去學習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時,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背景與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有較大差異,客觀上也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錯位,另外開課年級較低,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認知度,特別是對西方經濟發(fā)展的認識、理解較為膚淺,都影響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4、教材內容老套、陳舊,重技術而輕經濟思想,導致教學質量偏低。西方國家的初級經濟學教材注重基礎和經濟學普及,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書中幾乎沒有數學,內容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了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適合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作為西方國家經濟實踐的理論研究、總結和指導,伴隨著西方國家經濟實踐的快速發(fā)展而發(fā)展,其內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綜合派的體系和內容,而目前我國各高校所用的教材盡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綜合派理論體系為主,內容老套、陳舊,無法為學生理解某些經濟現(xiàn)象提供理論上的指導。不僅如此,由于學時的限制迫使我們的教材在技術和思想之間選擇了側重技術,即數學表達居主導地位,教師在介紹數學表達方式后再介紹經濟學思想,結果使許多學生掌握的經濟學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場的壟斷導致教材抄襲現(xiàn)象嚴重,習題質量偏低。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1、注重課程鋪墊,講授好導論。其實,經濟學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往往在學的過程中感覺經濟學抽象、枯燥、晦澀難懂,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缺乏必要的“經濟學”鋪墊。因此,講授好課程導論,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尤為重要,在導論的講解上多花點時間是必要的。首先,簡要講解經濟學的發(fā)展史,從19世紀90年代馬歇爾現(xiàn)代微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經濟學的出現(xiàn),再到20世紀70年代“滯脹”現(xiàn)象的形成,讓學生樹立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其次,明確微觀經濟學的主體是消費者和廠商,宏觀經濟學的主體是政府部門,在此基礎上將宏觀、微觀經濟學進行聯(lián)系和區(qū)別。再次,構建課程學習框架,引導學生順著“框架”去學習。最后,明確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為學生以后把握微觀供求模型和宏觀AD-AS模型打下基礎。
2、講授好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F(xiàn)代經濟學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學作為分析工具。雖然數學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確定性和精確性,但是經濟學畢竟不能等同于數學,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初學者本來就比較抽象,如果再在課堂上大量使用數學工具,學生會覺得這門課遠離生活實際,挫傷其學習積極性,所以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經濟模型背后的經濟涵義上?;靖拍钍菦Q定該課程內容分析正確與否的關鍵,沒有基本概念作為思維的根據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基本原理是對各種經濟問題的分析,力圖尋找出經濟現(xiàn)象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包括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乘數原理等等,這些基本規(guī)律在理論上得到了證明,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實踐中也得到了證實。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們解釋現(xiàn)實經濟現(xiàn)象,分析經濟問題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學生邏輯分析問題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精髓。
3、通過對比學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西方經濟學的很多理論是通過圖形推導出來的,弄懂圖形才能徹底掌握理論的實質,但學生普遍認為圖形太復雜了,寧可死記硬背文字,也不愿意仔細研讀圖形。事實上學好這門課的訣竅之一就在于利用圖形。對于圖形,筆者在教學中提出了三方面要求:(1)要求看懂圖形,了解圖形說明了什么原理;(2)要能借助于圖形來解題,不僅會看圖,還要會用圖;(3)對相似的圖形會對比。西方經濟學中很多圖形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對比性。例如,AD曲線的形狀和微觀經濟學中市場需求曲線形狀相似,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短期的AS線和市場供給線的關系又如何?通過對比,同學們不但溫習了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還加深了對新內容的理解。又如,MEI曲線為何比MEC曲線更陡峭?這是教學難點,可以讓同學們回憶壟斷競爭市場中的單個廠商的需求曲線和市場需求曲線,這兩個知識點在圖形上很相似,從而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長期的總供給線、長期的Pc曲線和微觀經濟學中土地的總供給線形狀也極其相似,同樣可以進行對比,等等。
4、綜合案例分析,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宏觀分析能力。經濟學的精髓不是結論,而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西方經濟學深奧的理論配以晦澀的數理分析,經常使學生理解起來如水中望月,而案例教學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捷徑。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實例講解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把概念原理與經濟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用實際的資料和案例來說明理論可以怎樣應用以及如何應用,可以使學生在對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具備觀察分析現(xiàn)象的能力。以“消費者行為理論”部分的教學為例,由于該理論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分析和專門術語,多數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從“你會花錢嗎”等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問題入手,就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消費者行為的理解。又如,在AD-AS模型學習時,結合實際提出“從總需求、總供給角度分析我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原因”這個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此模型。學生們運用所學過的基本經濟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后,就會對經濟理論越來越感興趣。
5、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經濟讀物。針對課程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面非常重要,任何理論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輸入新的內容,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經濟學的理論、實踐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作為一名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了解當今經濟發(fā)展的一些前沿問題是必需的。目前很多經濟學類的報刊雜志、網站反映了當前最前沿的經濟問題和很多深刻的理論,與所學的內容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在課間向學生推薦或引導學生看一些經濟報刊雜志,瀏覽一些經濟權威網站,都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