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珠還愿,淚報今生。
柔弱女兒,敢逆俗倫。
生不逢時,惜哉悲哉。
吾獨憐愛,賞其清澄。
《紅樓夢》中有言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品紅樓之味,應盡在這一“言”一“淚”之中。提起這“淚”,便可通觀林黛玉的性格。我認為,黛玉的淚與眾不同,是極富人物個性魅力的,其淚有根有源,也有依有據(jù),有情有景,真摯動人,讓人回味不已。
人說及黛玉,遍道其多愁善感,落淚如流,所以,許多讀者都不怎么欣賞這女子的悠悠愁恨之水,綿綿瑩潔之淚。其實,作者早就有言在先,絳珠仙草得天地精氣,修成女體,為酬謝灌溉之恩,要傾其一生眼淚來還報,此為淚之根源。雖說這淚確源得奇幻,卻也應了“事出有因”之意。真所謂:此乃前世緣,今生涓流報。
淚盡之說也已經(jīng)預見了全書的發(fā)展必然。一是孤苦無依,寄人籬下,婚姻大事與薛寶釵比形成孤女與大家的門不當戶不對的局面;第二,自鑄真情,但不能自主愛情,加上體弱多病,面對風刀霜劍的日日夜夜,又何以生存下去呢?第三,樹倒猢猻散。本已無家可歸,偏偏是寄居的大樹也倒了。
林黛玉她沒有“豐年好大雪”可以依傍,也沒有“阿旁宮,三百里,裝不下一個史”的出身,她只來自一座江南名城,在賈府這樣一個品一口茶便知冷暖的地方,黛玉只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因為無財無勢,寄人籬下,孤獨無人能解,她唯有以詩賦情,淚自心流。黛玉的遭遇也正反映了大觀園中眾女兒的人生。她們表面風光無限,是主子,是小姐,但她們卻都有著自己一份難言的辛酸。湘云自小父母雙亡,在家竟做不得一點主;迎春懦弱無能,只能任人欺負;惜春為人冷漠,最終看破紅塵……她們身邊丫鬟成群,姐妹眾多,但未必就有能真正了解她們內(nèi)心的人,她們是物質(zhì)上的富有者,精神上的孤獨者。
黛玉面對自己心愛的人,有太多太多的擔心,擔心金玉良緣,擔心自己的薄命,擔心自己與寶玉不能久持,她“拋珠滾淚”。面對這樣一個不僅是家庭內(nèi)部矛盾而且是一個思想沖擊的環(huán)境,她是弱小無助的,她所做的只能是選擇妥協(xié),她只能選擇保全自己心愛的人:面對這場不知結果,各方阻力無限的愛情,她所做的只能是選擇“淚空垂”,她只能選擇獨吟“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了。從黛玉與寶玉無望的愛情中,也可看出紅樓眾兒女她們雖然聰穎美麗,機智過人,但終究是一場空,逃脫不了自己那悲苦無望的命運。被丈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紈、湘云,悲觀絕望青春出嫁的惜春……她們最終都下場悲慘,與黛玉一樣,逃脫不了無望的宿命。
雖然雪芹先生未寫到黛玉的死亡,賈家的敗落,但從前八十回的敘述中我們?nèi)钥善烦鲼煊竦淖罱K結局,是那種春蠶到死“淚”方盡的無奈、惋惜的結局。黛玉一死,就離賈家敗落不遠了。賈家敗落,樹倒猢猻散,人人四下逃命,眾兒女不得不被迫分離,跳往一個又一個未知的火坑,紅樓內(nèi)淚盡,但紅樓外眾兒女的淚才剛剛開始流,不知幾時方休。
黛玉的淚是紅樓的淚,是整部書的淚。正是有了黛玉的淚,才有了紅樓夢這部動人心魄的悲劇,正是因為黛玉的淚,才使得這部悲劇愈發(fā)壯美,愈發(fā)深刻,愈發(fā)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