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狹義的角度來說,語文課堂有三種基本功能,即:積累功能、實踐功能和思維功能。
積累功能是基本的基本,就是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積累的根據地。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首先就要豐富學生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制定有效的積累方案,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具體的一些積累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另一個方面,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制定相應的積累計劃,設計相應的積累內容。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個積累的過程,讓學生在積累過程中一步一步的增強學習的信心。從積累的角度來講,要強調課本的作用,應該說課本是萬花筒,字、詞、句、篇等等,語文無所不有。有些教師往往很不注意課本的作用,事實上,教師在對待課本上,要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要將課本看成教學積累的基礎,指導學生精讀課本。我們很多學生一個學期下來,該背誦的課文不能背誦,該誦讀的地方還讀不通順.課文上的字出現在試卷的錯別字題目里居然不知道,這就是對課本的重視不夠,這雖然和學生本人有很大的關系,但與教師的講授也分不開。有些教師以為基礎要學生自己去做,課堂上不在基礎上下功夫。當然,更多的教師還是在乎基礎的,但就是講授不經典,不到位,沒有發(fā)揮課本的引子作用,該補充的東西沒有補充,一節(jié)課下來,效率不高。這樣的結果是,學生聽完課之后,覺得比較有趣,等到考試,覺得老師好像沒有講到,所以教師的講授應當體現知識的基礎性。
實踐功能,就是在語文課堂里,要讓學生大量的實踐。雖然我們現在的語文課一言堂的情況已不多,但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的不多。事實上,只有通過課堂實踐的引子作用,才能實現課外的更多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這就是說,課堂實踐不但要體現課堂的實踐功能,而且還要能夠很好地開啟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朗讀,教師在課堂上是不是設計了朗讀活動,是不是清楚朗讀對本節(jié)課的重要作用,方法上是不是要指導,學生在什么時間讀,要讀多少分鐘,是單獨讀好,還是齊讀好,是自由讀好,還是比賽讀好,等等,教師將這些都考慮好之后,在教學中實施起來才會不隨意地去做,然后才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實踐,也只有在課堂上學生知道怎樣讀,讀出興趣,甚至嘗到朗讀的甜頭,學生才會做到在課堂上認真讀,在課后繼續(xù)讀。其他的教學實踐活動也是一樣。作為一個教師,最怕的就是覺得實踐活動浪費他的時間,如果真是這樣,教學永遠是你教師的事情,教學永遠都成不了真正的教學。
思維功能,就是要在語文課堂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謂思維指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如果說積累是學習的基礎,實踐是鞏固的基礎,那么思維應當是提高的基礎。如果教學沒有思維活動,那么學生的學習是沒有價值的。盡管我們的語文和感性有很大的關系,但在教學中照樣需要理性。有個著名論斷:教就是為了不教。它告訴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應當僅僅是知識,還要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本身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它的實質就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思維的過程。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不是向學生提出幾個思維方面的問題,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思維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思維教學要有很好的元認知能力,要求教師的思維教學是直觀的、是學生能感知的,是可操作的。然后教師將需講述的材料、教學實施過程具體化。這里專門說思維教學方法,教師要制定好你的思維教學過程,教學中要體現哪些思維活動,要訓練的是學生的什么思維能力,教師要怎樣講述,講解要怎樣才能直觀、簡潔而有深度,講解的過程是不是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受益,要設計的教學活動是什么,是不是可行,等等。這里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有些教師的分析沒有深度,覺得自己懂了,這里就意味著你老師懂了是不是學生就可以理解,所以一般說備課還要備學生,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理解和講解。就拿閱讀教學來說,平時閱讀教學是考試閱讀的基礎,只是我們平時閱讀教學的范圍肯定不是只講到考試那一點就結束。如果叫你給學生講一下閱讀題,只是把答案念一下,那樣做的結果是,學生最多就知道這個題的做法。這就是說,你的講授是沒有思維的。老師的講授除了解決本題之外,要讓學生明白答題的思維過程,進而知道做閱讀題的步驟。當然,語文的復雜性就在這個地方,你知道了方法,基礎不行也是做不好的,基礎好,也知道方法,你不常訓練也不行,這就是要有一定量的實踐活動。
如果語文課真能實現這三種基本功能,那么學生的基本功也就差不多了。
(作者單位:鎮(zhèn)雄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