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句話凝聚了千千萬萬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望。那么,在父母的眼里,龍和鳳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有錢、有權、有勢還是其他?
平凡是福
● 盧先生 女兒5歲
這個話題老婆和我討論過很多次,其實我沒什么特別的想法,我就是希望女兒能幸福,至于說怎樣才能得到幸福,我覺得,平凡就是福。
老婆最愛聽別人夸女兒漂亮,可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女兒長得太漂亮,都說紅顏薄命,雖然這話沒什么理論依據,可在現實生活中,長得太漂亮的女人生活總是一波三折,我可不想讓女兒遭這樣的罪。我覺得,在容貌方面,不必漂亮,可愛就足夠了。
至于是否有出息什么的,我也沒什么奢望,她只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了,沒必要非得如何如何。
一定要有所要求的話,我希望女兒有好品質、好性格,有頑強的生命力。最后,再加上好運氣,一份能遇到像我一樣愛她的丈夫的好運氣!
對社會有所貢獻
● 張女士 女兒9歲
一聽到這個話題我就興奮,這是我想了很久的事情,每想一次都很激動。
我希望女兒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哪怕為此要經歷痛苦坎坷,也在所不惜。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有時候我想著想著就會拐到這個問題上來,我總覺得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個體的興衰,而是這個個體究竟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我對女兒的期望聽起來挺嚇人的,其實不是說只有當國家領導人、或者科學家什么的才有可能去完成這樣的任務,做一個普通人,像醫(yī)生、教師什么的,也都是在為社會這個整體奉獻自己的光和熱。說這樣的話,讓我覺得自己像一個老革命,好像有多高尚的情操一樣,其實這是兩碼事。我只是覺得,一個人只有為他所存在的團體服務過,讓周遭的人因此獲益,才能對得起生命的本來意義。
享盡豐富多彩的人生
● 崔先生 兒子12歲
我們爺爺那一代,人生的愿望是能夠吃飽穿暖;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生的愿望是能夠衣食無缺;我這一代,人生的愿望是能夠安居樂業(yè);我兒子這代,人生愿望會是什么呢?
我希望,他能享盡豐富多彩的人生。
雖然這里用的是“享受”的“享”,但真實含義不是享受物質生活的安逸,而是享受精神生活的豐富。
不求他當官發(fā)財,但我希望他能有一個豐富的人生經歷,生命的壯闊、人生的起伏,他都能經歷。雖然這樣他可能會吃一些苦,但是沒關系,不品嘗苦澀,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甜蜜。兒子,轟轟烈烈去干一場吧!
不敢想 不可說
● 常女士 兒子2歲
本來,我和孩子的爸常常講,孩子以后可能向什么方向發(fā)展,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原來的想法似乎沒有什么道理,現在孩子才2歲,關于20年之后的社會發(fā)展變化,可能是我們不能預計的。所以,我想現在給孩子說設計人生這一詞,我發(fā)現我和孩子他爸都沒有這個能力。
因為孩子的人生,我們只是陪伴者,而非參與和經歷者,我們的作用是在他還未完全成年之前,這20多年的路,我們在前面多走走,多問問,然后最多給他講講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為此,我跟孩子他爸雄心勃勃要做什么人生設計的偉大理想,就暫時擱淺了。
由于我們的預測能力有限,所以我們就做我們能做的,比如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盡量給孩子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和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
所以,以后孩子的偉大發(fā)展規(guī)劃,我們單獨是不會再提起的,等孩子和我們都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以后再共同商議吧!
和事老說:
當我還是一個初中生時,曾看過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大意是做媽媽的總想讓孩子來替自己完成未竟的愿望,可是,卻忘了自己還沒有完成媽媽的心愿。
“給孩子設計藍圖”是每個父母都非常樂于做的事情,暫且不提這份“藍圖”的成功概率有多少,如果我們和這些被采訪者多聊一會,就會發(fā)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父母口中給孩子設計的“藍圖”,基本上都是對自己的一個期望。看來,任時光流逝20載,做父母的在這個問題上,態(tài)度依然如故。
既然我們清楚自己設計的這份“藍圖”極有可能只是一份消遣,那么在自娛自樂的同時,是否也看清楚了自己的內心呢?
時間尚早,年輕的父母們,為了你們父母的愿望和自己的內心,啟程吧!
[小貼士]:
近半數的中國居民最期望孩子“家和萬事興”
根據零點調查和指標數據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居民對孩子的期望主要表現為家庭幸福、事業(yè)有成和有道德,而相比之下,目前還沒有孩子的居民比有孩子的居民更看重孩子在未來有權勢和名利。另外,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孩子的期望也有所不同,青年居民相對中年居民和老年居民會更看重孩子在未來的權勢,老年居民則更在乎孩子在未來的穩(wěn)定和安逸。同時,居民在對兒子和女兒的期望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對兒子的期望主要表現為事業(yè)有成、有權勢和名利,對女兒的期望則主要是家庭幸福和有道德。
總體來看,中國居民對孩子的期望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幸福,選擇率高達49.6%,這正反映了中國人長久以來所保持的“家和萬事興”的傳統(tǒng)觀念。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事業(yè)有成和有道德,選擇率分別為41.7%和38.7%,這在很大程度上也秉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求上進和重道德的思想。位居其后的分別為有權勢和名利、受人尊敬和社交能力強,選擇率分別為34.3%、31.2%、12.1%。而對于追求安逸和我行我素、不受控制的觀念不太贊同,其選擇率只有5.2%和2.5%,這兩個觀念與中國人勤勞和集體主義的傳統(tǒng)文化是相悖的。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目前還沒有孩子的居民比已經有孩子的居民更看重孩子在未來有權勢和名利,他們對此項的選擇率達40.2%,比已經有孩子的居民高出了近十個百分比。
★注:此題為多項選擇題,故選項之和大于100%。
[數據來源]:零點調查與指標數據于2005年1月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沈陽七個城市的2252名14歲-60歲的當地居民進行的入戶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