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眾多規(guī)矩中,有一條叫:當面教子,背后教妻。這規(guī)矩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值得討論的是:老規(guī)矩放在今天,還好用嗎?
有錯誤就要及時糾正
◆ 徐女士
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一貫主張發(fā)現(xiàn)錯誤要及時、改正錯誤要迅速。為此,和孩子他爸沒少發(fā)生爭執(zhí)。
有一次,在商場里,孩子看中一款書包,無論是從款式上還是價格上我覺得都不太合適,就決定不給他買。沒想到這孩子倔勁上來了,非要不可,站在那里就開哭。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以前我對孩子說過,“有話好好說,別動不動就哭,我最煩這樣的孩子?!笨山裉?,眾目睽睽之下,他居然用哭作為手段來要挾我,這錯誤不是犯大了嗎!
當時,我冷眼看著孩子,靜靜的一句話也不說,心想“你就哭吧,看能哭到什么時候,我還能讓你唬住不成?”這時候,孩子他爸看不下去了,打算上前去哄孩子,一邊說著“不就一個書包嗎,爸爸給你買,你別哭了”,一邊去拉孩子;他這話一出口,就把我氣得夠嗆,本來孩子就不省心,這回要是得了逞,以后還怎么管?所以我立刻拉住孩子他爸的手,說“不能買”,孩子他爸當時也來了脾氣,對我怒目而視。最后,我們一家人在旁觀者詢問的目光中匆匆逃離了商場。
回家的路上,孩子他爸一直和我喋喋不休,說什么教育孩子也要看場合,不能不管不顧地想批就批;我說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他就會覺得犯錯誤也沒什么,只有讓他體會到不論在什么場合,犯錯誤都是不應該的,才能讓他印象深刻,才能夠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
孩子也要“面子”
◆ 張女士
老祖宗還有一句老話: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我覺得,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要臉面的,所以,教育孩子,是否需要“當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教育效果。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舉個例子。兒子屬于臉皮比較薄那種孩子,如果什么事情沒做好,還不等我們大人說他,他自己就會痛心疾首地哭起來。有一次在幼兒園,放學后他在院子里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在一旁和別的家長聊天。不一會,一個小男孩跑過來告狀:“阿姨,樂樂打我!”我順著孩子的手指看去,我兒子滿臉通紅地站在不遠處,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zhuǎn)。雖然以我對兒子的了解,知道他這副表情意味著他已經(jīng)知道自己錯了,正為不知如何下這個臺階憋屈呢??墒牵瑒e的家長都在看著呢,我不表態(tài)也交待不過去啊!所以,我臉一沉,說“樂樂,你過來!”就這一句話,別的還什么都沒說呢,就看我兒子頓時像發(fā)了瘋一樣打自己的嘴巴子,一邊打一邊說“我錯了還不行嗎!”嚇得我們一下禁了聲,不敢再言語。那天回家以后,等他平靜下來,我問起了原因,他說:“媽媽,我那時候都知道自己錯了,你那樣看我,我恨死自己了?!?/p>
第二天,樂樂說什么也不去幼兒園,覺得昨天把臉都丟光了,沒臉再見小朋友和老師了。后來我好說歹說,在家待了兩天之后,他才肯去幼兒園。
我想,對待樂樂這種抗打擊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好像不太適合“當面教育”。無論怎么樣,我們都不能說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是件小事情吧!
事有輕重緩急
◆ 李先生
時代在進步,很多“老令”都被歷史的車輪轉(zhuǎn)到爪哇國去了。這個“當面教子”嘛,也要視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
比如說,孩子在商場或超市里耍橫打賴,非要某樣東西不可。那家長怎么辦?如果本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遂了孩子的心愿,想著等回家再慢慢和他講道理,那么孩子這毛病估計就落下了,保證還會有下次??墒牵谏虉鲞@樣的公眾場所對孩子大聲呵斥也不是好辦法,一來是失了身份,有損形象;二來影響也不好。所以,此時的上上之選是迅速轉(zhuǎn)移戰(zhàn)場,東西堅決不能買,教訓也等回家再說。
再比如,全家去聽音樂會,其間孩子突然耍起脾氣,怎么辦?你能想象著在那種場合之下“當面教子”嗎?估計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勇氣。不過,如果場景換到是家族聚會,周圍人數(shù)雖多,但都是熟悉的人,那么孩子犯錯誤時,當著這些親戚的面教育一下,也未嘗不可。所以說,很多時候,能否“當面教子”是取決于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的。
而且,能否實施“當面教育”還要看是針對什么樣的孩子,如果孩子比較內(nèi)向、臉皮薄,那用這招就是弊大于利;相反,如果孩子皮實得很,屬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種類型的,那么不妨偶爾來點“當面教育”,殺殺他的頑劣之氣。
古代好戲現(xiàn)在沒了舞臺
◆ 胡先生
“當面教子”這句話是古訓,在當時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在大多數(shù)時間處在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家族制,人們?nèi)粘I詈芊忾],柴米油鹽、婚喪嫁娶,當然也包括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在家族大院落里或親戚里道中進行和展開。所以“當面教子”常常是這樣的場面:不肖子跪在當庭,大家庭成員環(huán)列于旁,家長歷數(shù)逆子劣跡,之后家族中人參加評判,講情或加碼,最后家法伺候。在這樣一個“圓滿”的教育儀式中,家族中人的參與也是重要一環(huán)。
但歷史走進今天,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社會最小的細胞變成了家庭,而非是家族。人們生活的圈子不斷放大,日常打交道的更多是陌生人。所以你想,站在大街上,你對孩子的錯誤痛心疾首地加以申斥,孩子惶恐四顧,而四周川流不息、不明所以的人群匆匆投來漠然一瞥,腳步也不停,這樣的場面是不是有些荒謬?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松散關系和疏離感,使中國傳統(tǒng)的“當面教子”這出好戲失去了舞臺。
是否“當面”要看和誰有關
◆ 劉女士
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貫穿在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我們采取的都是見招拆招的辦法,可能很少會去想是該“當面教子”或怎樣,這種教育的隨意性也導致了教育效果的不明顯。
從情感的角度來講,我其實不太贊成“當面教子”,孩子能犯多大的毛病?什么事不能回到家里心平氣和地談?非要當著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的面,把孩子說得顏面皆無嗎!所以,我基本上很少“當面教子”。
我的原則是,如果這件事屬于家庭內(nèi)部矛盾,或者說只是孩子一個人的錯誤,沒有傷害到其他的人,那么我們回家再談;但是,如果因為孩子的錯誤,使其他人受到了傷害,那么就要馬上跟孩子講清楚,讓他認識到自己錯了,并且向?qū)Ψ降狼浮?/p>
有時候,遇到孩子犯擰,說什么都不承認自己有錯,我一般都采取暫且不表的辦法,回到家再慢慢談,談通了,再打電話道歉唄!
不管怎么樣,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孩子更好的成長,而不是顯示家長的威風,所以,當不當面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