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系金、元、明、清定都之地,歷史上的飲食習(xí)俗深受女真、蒙古、滿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以羊?yàn)橹?,豕(豬)助之,魚又次焉”。自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帶來不少南方名廚,江南名菜也開始在京都流行,乾隆皇帝下江南,也引入了不少江南名廚和名菜,這些名菜長(zhǎng)期與少數(shù)民族菜肴交流融會(huì),相互影響,初步形成了北京菜肴的雛型。然而,北京菜肴受影響最大的卻是山東魯菜。這是因?yàn)榍宄踔林惺r(shí)期,朝中顯貴山東人極多,亦有很多山東人進(jìn)京做生意,加之慈禧太后對(duì)山東菜的偏愛,山東菜館如火添炭,日益興盛。之后,隨著歷史的變遷,一些御廚紛紛融入民間。因此,北京菜肴實(shí)際上是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菜肴相互影響,御膳菜、官府菜與民間菜肴相互融通的結(jié)果。
北京烤鴨(即掛爐烤鴨)
原料:約2 kg重的白條填鴨1只,飴糖35 g。
制法:①打氣:鴨子洗凈,切去雙掌,割斷喉部的食管、氣管,拽出鴨舌,拉出食管,把氣嘴由刀口插入頸腔充氣。②掏膛:左手握緊鴨頸、右膀,卡緊頸根部堵住氣,右手食指插入肛門拉斷直腸勾出體外,掏出心臟,拉出氣管、食管,剝離聯(lián)接胃、肝周圍的締結(jié)組織,分別掏出鴨胗、鴨肝、鴨腸,剝離兩肺與胸壁,再用高粱稈做成“鴨撐”撐起鴨胸,剁去兩翅;③洗膛:將鴨平放清水池中,從刀口灌滿清水,右手食指插入肛門勾出回頭腸,把水從肛門排出,再灌滿清水,將鴨頭朝下,讓水從鴨頸刀口處流出,如此反復(fù)清洗,以凈為止。④掛鉤:鴨鉤要斜穿頸上,不要鉤破頸骨。⑤燙皮:一手提握鉤環(huán),一手用100 ℃的開水燒燙,均勻地燙遍全身,不得過多或過少;⑥打糖:用飴糖和清水以1∶9的比例兌成糖水,如燙皮方法,要均勻地使鴨全身沾滿糖水,瀝盡膛內(nèi)血水,掛通風(fēng)處晾干。入爐前須再打一次糖,以避免一次打糖不勻的缺陷。⑦晾皮:必須在通風(fēng)陰涼處吹干,不可曬干,春秋季在8 ℃室內(nèi)晾10小時(shí)即可;冬季可在0 ℃度室內(nèi)晾干。⑧烤制:先在鴨肛門處塞入8 cm長(zhǎng)的高粱稈一截,再?gòu)捏w側(cè)刀口處灌入八成滿的開水,鴨進(jìn)爐后,先烤右背側(cè),讓熱氣先從刀口處進(jìn)入膛內(nèi)把水烤沸,再左背側(cè)—左體側(cè)—右體側(cè)—燎右襠—烤鴨背,依此部位,循環(huán)烤制,直到全部上色烤熟為止,一般約需45分鐘。
此外,尚有便宜坊的燜爐烤鴨、現(xiàn)代的電爐烤鴨等。
片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片皮,后片肉,使皮、肉分開;通常多采用第二種方法:即皮肉不分,或成片,或成條,但必須塊塊有皮有肉,片鴨高手一只鴨要片108片,塊塊皮肉相連。吃時(shí)將鴨肉卷入荷葉餅或空心小餅中,根據(jù)個(gè)人喜愛,填入蔥段、蒜泥、甜面醬,再配上節(jié)令小菜蘿卜條或黃瓜條,別具風(fēng)味。剩余的鴨骨架可加白菜、豆腐、粉絲熬湯;鴨舌、胰、腸、胗、肝、心、膀、掌等都可分別烹制不同菜肴,一起上席,即為“全鴨席”。
涮羊肉
原料:羊肉、白菜心、豆腐、細(xì)粉絲等,依各人需要,數(shù)量不限。
調(diào)料:芝麻醬、醬豆腐、腌韭花、辣油、鹵蝦油、紹酒、米醋、香菜末、蔥花等。
制法:選內(nèi)蒙集寧產(chǎn)小尾巴綿羊的“上腦”、“大、小三岔”、“磨襠”、“黃瓜條”5部位肥瘦相間的肉,剔去板筋、肉棗和骨底,放入冰箱壓實(shí)凍僵后,用刀拉切成刨花形的薄片,分別碼在盤中;再將上述調(diào)料,按照個(gè)人的口味和喜愛,適量選擇夾入自己的小碗中調(diào)制。
大鍋燒開后,可適量加入海米、口蘑湯以增加鮮味。再夾入少量肉片在湯中抖散,當(dāng)肉片變成灰白色時(shí),即可夾出蘸著自己小碗中的調(diào)料而食。當(dāng)火鍋湯中油星閃閃,即可投入個(gè)人喜愛的白菜心、豆腐、粉絲等配料一齊涮食。最后還可利用鍋內(nèi)的余湯煮面條(如綠豆面、雜面、雞蛋面)和小餃子,風(fēng)味益臻。
炮(bāo)煳
原料:羊后腿肉500 g,大蔥250 g,鹵蝦油25 g,醬油25 g,紹酒5 g,醋5 g,姜末5 g,蒜末10 g,芝麻油50 g。
制法:將肉切成6 cm長(zhǎng)的薄片;大蔥白切成3 cm長(zhǎng)的斜絲;炒勺放入芝麻油,燒熱倒入肉片、姜末、蒜末、醋、紹酒、醬油、鹵蝦油,用手勺不斷翻攪,待調(diào)料汁水將炮干,放入蔥絲繼續(xù)翻攪,至肉呈醬紅色,散發(fā)煳香味時(shí),即可盛出。
此菜特點(diǎn):外酥里嫩,煳香味濃,食而不膩。
抓炒魚片
原料:魚肉150 g,白糖15 g,濕淀粉100 g,醬油10 g,紹酒7.5 g,醋5 g,味精2.5 g,蔥末2.5 g,姜末2.5 g,熟豬油35 g,花生油500 g(約耗40 g)。
制法:魚肉除凈刺和皮,用刀片成長(zhǎng)3 cm、寬2.6 cm、厚約0.5 cm的肉片,用濕淀粉抓勻漿好;將花生油倒入炒勺中,燒至冒青煙時(shí),逐片下入漿好的魚片,炸至外皮焦黃時(shí)撈出待用;鍋置火上,倒入20 g熟豬油,燒熱后,加入蔥姜末略炸,再倒入事先用醬油、醋、白糖、紹酒、味精和濕淀粉調(diào)好的芡汁,熬成糊狀后,放入炸好的魚片翻炒幾下,使汁糊掛勻魚片上,最后淋上豬油即成。
此菜特點(diǎn):魚片金黃,酸甜香脆。
溜雞脯
原料:雞脯肉100 g,雞蛋清100 g,鮮豌豆40粒,濕淀粉12 g,雞湯150 g,熟豬油500 g(約耗75 g),精鹽、紹酒、味精等適量。
制法:先在雞脯肉上灑少許涼水,用刀背砸成茸,刮除雞筋,再剁成細(xì)膩的雞泥后,加入涼水?dāng)噭?,摻入雞蛋清,順一個(gè)方向攪成雞糊,然后加入適量濕淀粉和精鹽,再攪拌均勻。
炒勺上火燒熱,倒入豬油,溫?zé)岷?,改用微火,陸續(xù)將雞糊倒入漏勺中,不斷晃動(dòng),使雞糊順漏勺小孔流入油鍋中,炸成小雞球,約炸1分鐘,迅速撈出;炒勺倒出余油,放入雞湯和紹酒、味精、精鹽和濕淀粉調(diào)勻,用旺火燒成白汁后,放入豌豆和雞球,略煮,淋上雞油即可。
此菜特點(diǎn):白綠相間,素雅大方,柔軟鮮嫩,清淡爽口。
它似蜜
原料:羊里脊肉150 g,甜面醬5 g,醬油10 g,白糖40 g,醋2.5 g,濕淀粉25 g,紹酒2.5 g,姜汁1.5 g,糖色0.5 g,芝麻油60 g,花生油500 g(約耗50 g)。
制法:羊肉洗凈,斜刀切成長(zhǎng)3.3 cm、寬1.6 cm、厚0.16 cm的薄片,加入甜面醬、濕淀粉抓勻漿好;把姜汁、糖色、醬油、醋、紹酒、白糖、濕淀粉10 g一起調(diào)成芡汁;鍋內(nèi)倒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shí),下入漿好的肉片并迅速撥散,當(dāng)肉片呈白色時(shí),連油一齊倒在漏勺中瀝干;空鍋上火,放50 g芝麻油燒熱,倒入滑好的肉片,烹入調(diào)好的芡汁,迅速翻炒,使肉片沾滿芡汁,淋上10 g芝麻油即成。
此菜特點(diǎn):色澤醬紅,質(zhì)地嫩軟,甜香如蜜,回味略酸。
砂鍋白肉
原料:去骨豬通脊或五花肉1 kg,醬油50 g,蒜泥10 g,腌韭花10 g,醬豆腐汁15 g,辣椒油25 g。
制法:將肉橫切成3~4條(每條寬約13 cm),再改刀為20 cm長(zhǎng)的塊,刮洗干凈,肉皮朝上放入砂鍋內(nèi),倒入清水(須蓋過肉塊10 cm),先用旺火燒開,改用微火慢煮約2小時(shí),用筷子一穿即入方可,然后撇凈浮油,撈出晾涼后,撕去肉皮,切成長(zhǎng)約10~13 cm、厚約1.6 cm的薄片,整齊地碼入盤內(nèi)。食者依個(gè)人喜好,將醬油、蒜泥、韭花、醬豆腐汁一起調(diào)入小碗中,用白肉蘸汁而食。
此菜特點(diǎn):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爛味醇,就餅而食。
醋椒魚
原料:鱖魚1尾約700 g,雞湯1 000 g,香菜、蔥各10 g,姜末5 g,白胡椒2.5 g,醋50 g,紹酒10 g,姜汁5 g,精鹽、味精各適量,芝麻油10 g,熟豬油50 g。
制法:將魚制凈洗凈,先用開水燙一下,再用涼水洗一遍,刮去身外黑衣,一面剞十字花刀,另一面剞一字刀;香菜切2 cm的段;蔥一半切細(xì)絲,一半切末;炒勺上火,倒入50 g豬油燒熱,依次放入胡椒粉、蔥末、姜末,煸出香味后,倒進(jìn)雞湯、姜汁、紹酒、精鹽和味精;同時(shí),將魚在開水中燙4~5秒鐘,使刀口翻起,腥味除凈,隨之放入湯鍋中燒開,再移至微火約燉20分鐘,放入蔥絲、香菜段和醋,淋上芝麻油即成。
此菜特點(diǎn):顏色素淡,魚湯鮮嫩,微覺酸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