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借助電腦和網(wǎng)絡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網(wǎng)絡;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4-0078-02
筆者借助電腦、網(wǎng)絡,采用“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以《三垂線定理》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為例,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使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課程自然整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首先,播放動畫情境:在寬為20米的河的對岸邊,有一個高為30米的電線桿。若要在河的岸邊選擇一點M,安裝斜拉索,來固定電線桿。問這個點應選在何處,才使所用的斜拉索長最短?(可提供的工具有:渡船,蹬高器,皮尺,平而測角)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利用電腦歸納出如下系列問題:
①斜拉索長MB最短時,線段AM是否最短?為什么?
②線段MB、AM最短時,它們與河堤所在自。線位置關系怎樣?
③線段MB與AM有怎樣的位置關系?(提示:結合地平而考慮)
④為了使AM最短,采用哪種工具最佳?
⑤你能從這個實際問題中,提煉、歸納出一個數(shù)學命題嗎?
二、研究挖掘,形成結果
提出問題后,給幾分鐘時間讓各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電腦屏幕上顯示動畫,然后得出數(shù)學命題:在平而內(nèi)的一條直線,如果和這個平而的一條斜線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
得出上而命題后,教師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問題的解答進行檢驗。見下而例題:
例1在正方體ABCD-A'B'C'D'中,
①找出底平而AC的斜線BD、在該平而內(nèi)的射影;
②說明有線AC與BD、的位置關系;
③求AC與131)、所成的角.
在學牛得出答案后,再引導他們研究AC⊥BD與AC⊥BD'的辯證關系。通過電腦逐步進行畫演示,突出關鍵詞:“平而”、“射影”、“斜線”及直線a的運動。
然后由學生看書、小組研究,再寫出已知、求證、證明。接著引導學生研究屬性、挖掘內(nèi)涵,并顯示電子屏幕和動畫:
定理涉及到的幾何元素有:①一個平而;②四條直線:平而的垂線、斜線、斜線在平而內(nèi)的射影、平而內(nèi)的一條線;③三組垂直關系:a、垂線與平而垂直;b、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與斜線在平而內(nèi)的射影垂直;c、平而內(nèi)的一條直線與斜線垂直。一因此該定理稱為三垂線定理。
接著,進行思維發(fā)散:
①定理中去掉”而內(nèi)“這一條件,行不行?
②條件與結論交換位置,行不行?從而得出三垂線定理逆定理。
③指出三垂線定理與逆定理的本質(zhì),即空間兩直線垂直的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需通過一個平面作為中介。一總結定理的意義及應用范圍。
三、解決問題,總結方法
理論來源于實踐,用于實踐。得出三垂線定理及逆定理的月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它的應用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
總結了定理的意義及應用范圍后,我就給出下而問題,分組讓學生去解答。
例2在空間四邊形ABCD中,AB⊥CD,BC⊥AD,問:點A在底而BCD上的射影是△BCD的什么心?并證明你的結論。
在學生完成解答后,讓他們互動、開展小組競賽,交流解題思路方法,這里特別要重視入門思路的啟導。然后通過全班學生的參與、合作,歸納總結出如下思路:運用三垂線定理及逆定理證明“a⊥b”的一般程序是“垂-射-證”,即是“垂”—找出平面及平面的垂線;“射”—找斜線的射影;“證”一運用定理證明a⊥b。
運用網(wǎng)絡不僅方便教學,還可方便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在課余時間,可通過校園網(wǎng)進行查漏補缺、復習鞏固,及時將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發(fā)送到老師的郵箱里。老師可在家里解答問題或向?qū)W生提出學習、研究建議,而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不僅如此,運用網(wǎng)絡還可方便開展學習、研究交流和競賽,激勵學習、創(chuàng)新熱情,形成合作競爭”研究性學習”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劉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