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元培美學思想作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合理內容,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進美學思想,并加以創(chuàng)新的產物。 他以審美的普遍性和超脫性為理論依據(jù),將其美學思想結合到培養(yǎng)完善健全人格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蔡元培;西方美學;美育
作者簡介:段虹(1965-),女,河南開封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教系教授,從事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07)06-0135-04收稿日期:2007-08-10
蔡元培是20世紀介紹西方美學的先行者之一。他的美育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合理內容,并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進美學思想,對中國近代美學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F(xiàn)就其美學的意義、美的特征和美育三個方面,探討蔡元培與西方美學的關系及其美育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蔡元培認為,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他根據(jù)西方人類學所提供的資料探討了藝術與審美的起源問題,研究了整個西方美學的發(fā)展,努力把東西方的學術思想結合起來,融會貫通,以達到為我所用。他曾說:“中國的《樂記》、《考工記》、《梓人篇》等,已經有極精的理論。后來如《文心雕龍》、各種詩話、各種評論書畫古董的書,都是與美學有關。但沒有人能綜合各方面的理論,有系統(tǒng)地組織起來,所以至今還沒建設美學。”[1](P122-123)他給美學的學科定義是:“美學觀念者,基本是快與不快之感。與科學之屬于知見,道德之發(fā)于意志者,相為對待??茖W在乎探究,故倫理學之判斷,所以別真?zhèn)?。道德在乎?zhí)行,所以別善惡,美感在乎鑒賞,故美學之判斷,所以別美丑。是吾人意識發(fā)展之各方面也。人類開化之始,常以美術品為巫祝之器,或以供激情導欲之用。文化漸近,則擇其雅訓者,以為教育。如我國唐虞之典樂,希臘之美育,是也。發(fā)揮美學判斷之關系者始于近世哲學家,而尤以康德最著?!盵1](P66)蔡元培說,在近代西方,正是康德才真正把審美判斷即“快與不快”的感情判斷,從認識判斷和實踐理性判斷中嚴格地區(qū)分開來。這種區(qū)分,對于認識美學的特殊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使美學的特殊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和鞏固。蔡元培對美學的解釋,是對康德觀點的發(fā)揮。蔡元培認為,美學與哲學以及科學的區(qū)別,是來自不同的心理根源,因而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哲學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學觀念,以具體者濟之,使吾人意識中,有所謂寧靜之人生觀。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謂美學觀念唯一之價值?!盵1](P67)正因為科學理論與美學觀念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抽象和具體之別,因此人們掌握的方式不同,對人生的價值、作用也就不同。美學觀念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彌補理性活動和各種必要勞動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疲勞,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生情趣。
蔡元培不同意西方一些學者把美學“或歸之于感覺,或隸之于理論,或又納之于道德若宗教”,他認為,美的觀念,不是抽象的思想觀念,而是反映思想的具體形象,或者就是藝術,他認為美學和各門科學的聯(lián)系根源在于現(xiàn)實生活,這是唯物主義的。蔡元培先生的美學思想深受康德的影響,但在某些地方又接受了叔本華的觀點,他認為的活動是意志的活動,而意志是盲目的。但是他說的“意志”,已經不具有叔本華的那種“本原”上的意義,而完全由知識和情感制約,所以他把意志歸屬倫理學的研究范圍,而不是哲學的最高范疇。他說:“意志的表現(xiàn)是行動,屬于倫理學,知識屬于科學,感情屬于美學的。我們是做人,自然行為是主體,但要行為不能撇掉知識和感情?!盵2](P173)他以走路、踢球為例來說明人的行為要達到目的,必須借助于科學知識提高理性認識,以探求正確的方法、路徑;同時要通過美感教育“激情導欲”,提高對事物的興趣,樹立崇高的理想,以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
蔡元培通過對人的精神活動的分析,把美學與哲學、倫理學,藝術與科學,既區(qū)分又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美的形象和藝術的基本特征——形象性、具體感的分析,以及對感情活動在審美中的重要位置的強調,對于認識審美規(guī)律和掌握美的特點,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
關于美的特點,蔡元培提出普遍性和超越性兩點。他說:“一瓢之水,一人飲之,他人就沒有分潤;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沒有并立;這種物質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長人我的區(qū)別、自私自利的計較的。轉而觀美的對象,就大不相。凡味覺、嗅覺、膚覺之含有質的關系者,均不以美論;而美感的發(fā)動,乃以攝影及音波輾轉傳達之視覺為限,所以純然有‘天下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以游覽;夕陽明月,人人得以賞玩;公園的造像,美術館的圖畫,人人得而暢觀……這就是美的普遍性的證明?!盵1](P220)前者屬人的生理功能,在物質直接刺激下的生理反應,是一種個體的感覺,不具有普遍性。后者屬人的心理功能,是由對象的形象引起的心理反應,是普遍的共同的。美的普遍性的另一根據(jù)是,審美主體都有與人共樂的共同愿望,而且越是與人共同享樂,才越能有真正的快樂。在蔡元培看來,美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具有普遍性的特點,也是合乎人們對審美追求的“進化公例”的,美的目的是使私美變成公美,讓全社會的人共同欣賞。蔡元培的這一美育思想,是以莊禪的審美人生觀在康德美學中尋找“接點”之后,為近代的“自由、民主、博愛”的新型倫理觀創(chuàng)作的一種具有超越意義的理論。
蔡元培認為美的第二個特點是“超越”。就是超越現(xiàn)實的利害糾紛、生死計較,而進入絕對自由的觀念世界。普遍與超脫是密切聯(lián)系互為因果的。“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復有人我之關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關系”[1](P71)于美是普遍的,它不受現(xiàn)象世界的因果律的制約,因而它是自由的,在本質上是屬于絕對的實體世界。它對人的作用或者說由它引起的美感,就不含有自私、個體的利害得失、生死的強迫感等因素,而是感情的自由活動,能陶冶人并引導人進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供人衣食、住、行的物質對象之所以不是美,就是因為它們都不具有普遍性,只能滿足個體的味、嗅、膚覺生理需要卻不能兼及他人,只能助長人的自私自利,而不能培養(yǎng)為公的精神。這就是蔡元培美感超脫的哲學心理學基礎。不難看出蔡元培受康德觀點的深刻影響??档抡J為,自然和社會的客觀對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有可能和人發(fā)生利害關系,但是,這些對象的感性形式就不存在這種關系了。因為審美只與對象的感性形式發(fā)生聯(lián)系,而與對象的實際存在無關,它只能把對象作為資料,而不作為功利目的物,否則就不是審美,即蔡元培所說的“不能以美論”,所以審美是超脫的。
康德說:“快適、美、善這三者表示表象對于快感及不快感的三種不同的關系,物欲的快適和道德的善二者對于欲求能力都有關系,并且前者本身就帶著一種受感性制約的愉快,后者帶有一種純粹的實踐的愉快。在這三種愉快里只有對于美的欣賞的愉快,是唯一無利害關系的和自由的愉快?!盵3](P15)蔡元培完全從康德這一基本理論出發(fā)。通過對藝術作品和審美實踐的具體分析,發(fā)揮了美的超功利、超實用的思想。他曾以牛、馬、獅、虎、花果、美人為例說明:這些動物、植物和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可能和人發(fā)生種種關系。由于它們對自己有用、有益而引起愉快,完全是以功利目的為依據(jù),然而它們一進入藝術作品,有益有用的關系也就消失。由于它們的美感形象而產生的愉快,完全不含有功利的因素。美具有獨立價值,首先它的價值意義是精神的,不同于物質性的實用價值;其次,同是精神性的,它又不同于道德價值,因為道德是和利害觀念系在一起的,而審美不含有“利害感”,把審美與功利實用、道德目的區(qū)分開是完全必要的。實際上蔡元培欣賞、贊同康德的美學觀,也表明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張,信奉自由、民主、博愛的政治主張。在美的事物面前,一律平等,寄托著這位教育家渴望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理想。
蔡元培關于美的普遍性、超脫性的分析,其理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康德的基本哲學觀點,即把世界區(qū)分為實體與現(xiàn)象兩大范疇,實體世界是絕對的、無限的、自由的,審美屬實體之事,所以既普遍又超脫。二是來自西方心理學的知識。他把人的五種官能活動區(qū)分為兩種不同的范圍:味覺、嗅覺、膚覺屬于生理活動的范圍,與美感是無緣的;只有視覺、聽覺屬于心理活動的范圍,與美感有關。前者與人的生理機體相聯(lián)系,直接依賴于一定的物質利益,以滿足動物性的本能欲望需要;它是個體的、自私的,是無法普遍、超脫的,因此不能以美論。后者與人的心理功能相聯(lián)系,屬于精神活動的范圍,但是他認為知識、意志都與現(xiàn)象世界的利害生死相關聯(lián),唯有感情,既不通過概念,也不通過功利觀念,而是直接與對象的感性形式發(fā)生聯(lián)系,產生快與不快,因此,只有這種情感活動才有審美之謂。美,所以能普遍、能超脫,正是在于它的內動力是情感,而不是知識與意志。這就是他的審美普遍超脫的哲學心理學基礎。他把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從低級的生理活動及直接服從于功利目的其他精神活動中區(qū)別出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于認識審美的特殊規(guī)律,掌握美育的特點,是很有必要的。
三
蔡元培的美學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集中地表現(xiàn)在他的美育思想和實踐上。蔡元培提倡審美教育,是建立在他對美的本質、審美的特征和道德觀念的系統(tǒng)理論基礎上的。他為此著書立說,闡述美育理論,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大聲疾呼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并且身體力行,以卓越成效的實踐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首先,在教育中突出美育的重要位置。作為一位教育家,在蔡元培幾百萬字的全集中,最集中論述的有關教育的問題就是美育,普及美育是他畢生不懈追求的目標,他的最高理想是培養(yǎng)中國人健全的人格與藝術化的人生。1912年蔡元培任職國民政府教育總長后的第一篇重要文章《對新教育之意見》,即論述了美育在新教育中的地位,美育的內容和作用,美育在中外歷史上的發(fā)展及美育在教育中的比重等問題。在他看來,美育在教育領域是具有與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德育教育、世界觀教育同樣重要的位置,并形象地比喻美育在其中的重要性,“譬之人身:軍國民主義者,肋骨也,用以自衛(wèi);實利主義者,胃腸也,用以營養(yǎng);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huán)機也,周貫全體;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于神經系,而無跡象之可求。此五者不可偏廢之理也”[4](P6)。以后的教育事業(yè)中,蔡元培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倡美育問題,他自始至終強調將美育放在教育方針的重要位置。
其次,蔡元培的美育理論有深厚的美學理論作奠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蔡元培以他深厚的美學理論和美學素養(yǎng)為根基,構建了他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美育理論體系,他是中國近代最早接受西方美學思想的學者之一,寫了一系列美學理論、美學史、藝術史方面的介紹性和研究性的著作和文章,非常全面地討論了美學問題。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美學研究在哲學中的地位,作了系統(tǒng)論述。在《哲學大綱》中,他將哲學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部分,而在價值論中包括道德、宗教思想和美學觀念三個方面。在他看來,哲學分為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歷史哲學,美學屬于精神哲學。并對美學、美感等給予界定,盡管他的美學思想來自德國古典哲學,但在當時許多人還不知道“美學”是什么的情況下,這是一重要啟蒙。第二,蔡元培通過著書立說,對美學的基本內容及其在西方的發(fā)展作全面介紹和講解,在北京大學親自講授《美學》課程。第三,為了更好地倡導美育,蔡元培撰寫有關藝術的文章,如《美術的起源》、《中國之書畫》、《美術的進化》,他認為藝術教育是美育實施的直接重要的途徑,理應學習了解中外藝術。
最后,蔡元培的美育理論,具有深厚的美學和藝術的理論背景,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可借鑒價值。主要在于培養(yǎng)健全人格,注重情感教育方面。蔡元培通俗明白地解釋了美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5](P33)。蔡元培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達成完美人格和培養(yǎng)人性。1915年在巴拿馬的萬國教育會議上,他就強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談及“小學教育”時說:“小學教育既以遵循天性、養(yǎng)成人格為本義,則以身、心兩方面,決不可有偏費,而且不可不使為一致之調和?!盵4](P48)將知識與情感、理性與感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有所偏頗,這樣才能達到健康人格培養(yǎng)目標。事實上,美育的本質和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以健全人格培育為最終目的。只是美育是通過“情感教育”來達到“養(yǎng)成健康人格”這一目的的。
蔡元培超前地認識到了如果只注重理性與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就會導致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歐洲近代由于科學發(fā)達,只注重因果實在的知識教育,而忽略了人的情感關注,造成人的精神世界失去調養(yǎng),自殺、犯罪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這一點在當今我們這個經濟日益發(fā)展、科技不斷進步的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事實上,隨著現(xiàn)代科技理性的不斷擴張,人在各方面成為物質的附庸,感性受到理性的壓抑,人日趨單維化,因為競爭所造成的片面強調知識的力量而忽略了人的情感。過分依賴于理性的控制力而壓抑人的感性的釋放所引起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當代許多思想家科學家的反思。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強調說:“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換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盵6](P25)認清這一點在今天顯得非常重要。受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支配,我們的教育理論往往把個體的成長描述成一個由感性向理性、從具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從而形成一種錯覺,好像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理性的發(fā)展、開發(fā)人的思維潛能。認為知識教育是第一位的,忽略了美育、藝術教育、壓抑了受教育者的感性情感,造成了幾十年前蔡元培這樣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所預言的各種問題的不斷出現(xiàn)。蔡元培曾經在許多次的講演中提醒教育者和廣大民眾注重知識的教育,一定要和美育相配合,才能塑造具有完備人格的未來人才,他說:“至實業(yè)教育,亦宜與美感教育調和,若農業(yè)與自然之美,工業(yè)與美術之美,再注重美育發(fā)達,人格完備,而道德亦因之高尚矣?!盵7](P15)蔡元培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人是感性與理性、精神和肉體的結合體,人的發(fā)展應該以全面的、自由的、整體的發(fā)展為目標,教育既要培養(yǎng)人的理性思維能力,也要注重人的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即所說的情商的培育。這是人的和諧、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蔡元培還把美育的實施和當時的文化運動結合起來,提醒致力于文化改革的人們,重視在文化改革中的美育和藝術,要通過各種文化設施的建立為全體公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藝術文化環(huán)境,使其能夠廣泛地接觸文化藝術作品,受到藝術的熏陶。他還進一步設想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環(huán)境的規(guī)劃,包括街道景觀的設計、花草樹木的種植、各類建筑的樣式、廣告印刷品的陳設等等大眾的文化設施,并都從審美的角度精心策劃。他的觀點,正是近年來在我國興起的景觀美學、景觀設計所追求的目標??梢愿嫖坎淘嗟氖牵斈陮嵤┟烙姆N種設想,正在我們的當今社會實現(xiàn),而且必將在更廣的范圍內、在更高的層次上、在更新的目標中獲得認可。
參考文獻
[1]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蔡元培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7]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杜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