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號。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民居,就是一幅該民族文化概貌的圖示。正如當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所言:“中國建筑既是延續(xù)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shù),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shù)系統(tǒng),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xiàn),藝術(shù)的大宗遺產(chǎn)。”①
白族是我國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平面布局上,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典型形式。在白族民居布局中不同類型、不同檔次的照壁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照壁作為白族民居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小品,不僅體現(xiàn)了白族高超的建筑技藝,而且凝聚著白族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一、白族照壁的概況
照壁又稱“影壁”或“屏風墻”,“影壁”二字由“隱避”二字變化而來,在門內(nèi)為“隱”,在門外為“避”,后人統(tǒng)稱為“影壁”。從字面就可以看出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遮擋一直是照壁的主要作用。早在西周時期的建筑遺跡中就有照壁的形象,漢畫像石也有照壁形象,說明照壁歷史久遠,久傳不衰。
同時,照壁也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風水講究導氣,氣不能直沖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避免氣沖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門前面豎一堵墻。為了保持“氣暢”,這堵墻不能封閉,故形成照壁這種建筑形式,通過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時人們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源于中原的照壁,走入白族民居體系,在繼承了中原照壁的一些基本特點外,又根據(jù)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條件及獨有的審美情趣,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并成為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泥瓦磚石砌成的照壁有的與白族庭院的圍墻融為一體,有的布局在庭院大門里,有的在大門外,有的則布設在自然村的入口處。
白族的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優(yōu)美,通常的樣式為獨腳和三疊水兩種。獨腳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頂為廡殿式,在古代多為官宦人家選用。三疊水照壁則為白族民居普遍采用的樣式,“三疊水”即為將一橫長而平整的壁面直分為三段,中間高,兩邊低,所以稱為三疊水。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均隨院子的寬窄而變化,并與照壁對應的主房互相呼應,形成對景效果,整體給人以外形比例勻稱、整體統(tǒng)一和諧的優(yōu)美感覺。
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還非常重視裝飾,照壁在居室環(huán)境中獨特而卓越的裝飾功能,幾乎成為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個象征。整座照壁都以白色作底色,頂部的脊線兩端,輕捷巧致,如一只振翅高飛的大鳥。在照壁的檐口墻上是一帶狀的各種彩畫圖案,在照壁潔白的墻面上多題有剛勁有力的大字,使照壁顯得更加高雅秀麗。照壁前面還有花臺陪襯,花臺內(nèi)的各種花卉因季節(jié)交相開放,香氣襲人,形成一個優(yōu)美舒適的院內(nèi)環(huán)境。
大理民間有“正房要有靠山,才做得起人家”的傳統(tǒng)習俗,而大理地處由北向南的橫斷山脈,并且常年有南偏西風和西風,為了背靠蒼山,面向洱海,并且能夠背對大風,避免大風直吹進屋和滿足白族人的傳統(tǒng)習俗,白族民居中的正房大多坐西朝東,于是正房對面稍低的照壁既能造成封閉的安靜環(huán)境,使人在內(nèi)部居住不受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并使穿堂風通過照壁變成緩風,又能提供較開闊的天空視野,而陽光還能比四合院較早地射入正房和院落中,尤其到傍晚時,照壁就可以反射陽光到正面的堂屋,所以雖然是坐西朝東的房屋朝向但并不影響房間采光。另外照壁對維護整個建筑空間的平面規(guī)整,分隔空間和豐富空間層次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以上所言為庭院中的照壁作用,在大門外的照壁和村口的照壁,除上述作用外,又主要突出以下作用:一是防止家內(nèi)和村內(nèi)的氣運外泄,二是阻擋家外和村外的邪魔入內(nèi)。
二、白族照壁的文化內(nèi)涵
自古大理就有“文獻名邦”的美譽。從漢代開始,大理人就通中原,習漢學。據(jù)史書記載,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滇池出神馬四,甘露降,白馬見,乃建學立師,葉榆之有學始此。”②大理開始正規(guī)的古代教育。南詔、大理國時,官府曾多次派學子到長安、成都學習漢文化。到了近現(xiàn)代,大理的百姓,不論家境貧富,都要送子女讀書。
在漢文化的長期熏陶下,白族人尤其注重人的精神,重視文化的修養(yǎng),追求在家可作錦繡文章,立世則能為國做事的人生目的,透過白族照壁我們能感受到白族重知識、重教育的傳統(tǒng)。在儒家文治教化思想的影響下,白族人家都把“文運昌盛”作為本宗族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走進白族村寨,進入白族人家,不同的姓氏,照壁上會有不同的題字,如同數(shù)十年的老店招牌,對于村民來說非常熟悉。只要看到照壁上的字,村民就能告訴你主人的姓氏,如“清白傳家”為楊姓,“琴鶴家聲”為趙姓,“百忍家聲”為張姓,“青蓮遺風”為李姓,“水部家聲”為何姓,“工部家聲”為杜姓等,“家聲”即為族姓的威望名聲。
楊姓照壁上題寫的“清白傳家”,源于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曾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身居高官的太尉,在當時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的混亂社會中,他能做到將深夜懷金送禮之人拒之門外,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這在當時是極少見的。趙姓照壁上“琴鶴家聲”的典故說的是北宋趙為官清廉的傳說故事,此人隨身無金無銀,只有一琴一鶴相伴。楊姓照壁上題“清白傳家”,趙姓照壁上題“琴鶴家聲”,其目的都是教育、啟迪后代子孫做人要一清二白,做官要公正廉潔。
張姓照壁題書“百忍家聲”的典故出自唐代養(yǎng)生家張公藝的傳說故事,其家九代同居的秘訣是推行“百忍”家風,通過此弘揚“忍為高,和為貴”的傳統(tǒng)人和精神,借以期盼“家和萬事興”的美好愿望。
李姓照壁上題寫的“青蓮遺風”典故說的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事,杜姓照壁上的“工部家聲”,說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事。何姓照壁上“水部家聲”的歷史典故,說的是南朝文化名人梁何遜的事,此人能詩能文,才華出眾。將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典故借用到白族照壁上,就是鼓勵子孫后代向名人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
通過以上對部分白族照壁內(nèi)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姓氏的照壁內(nèi)容都是來源于中原的各種歷史典故,并且不是所有姓楊的人都與楊震有關,所有姓李的人都與李白有關,所有姓張的人都與張公藝有關,表明的是一種白族人民對前人的道德風范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白族人民對漢文化的吸納和弘揚,從中可以看出白族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民族,并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沒有較好的漢文化知識和歷史知識,是不能高度概括出本家族最值得自豪的四個大字。而且其內(nèi)容告誡人們做官要清正廉潔,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寬容、忍讓,激勵后代子孫向偉大詩人學習等等,對于激勵、教育子孫后代也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走入白族村,與白族村標志的大榕樹在一起的,即在村子的東面還會立有全村的一塊大照壁,上面多題寫“紫氣東來”,這個傳說最早源于漢代劉向的《列仙傳》,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尹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jīng)》。如果全村的大照壁立于村子的南面,則多題寫“彩云南現(xiàn)”。相傳,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在汾水得到了夏禹鑄成的寶鼎,認為是天降祥瑞,于是改年號為元鼎。無獨有偶,漢武帝在夢中見彩云瑞氣不時出現(xiàn)在遙遠的南天。發(fā)展至今,白族民眾就普遍以“紫氣東來”、“彩云南現(xiàn)”表示祥瑞,即吉祥的征兆。
另外白族照壁十分注重對稱,不僅照壁本身需要左右對稱,而且照壁與整個建筑的組合更是講究對稱嚴謹,前后左右平衡,庭院照壁的中心與主房必須在一條軸線上,照壁中央又寬又高的部分與主房呼應,兩邊又小又窄的部分則與廂房呼應。居住時,一般長居主房,幼居廂房。照壁的這種建筑格局說明白族較早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倡導的“中正無邪,尊者居中,長幼有序”的“禮”制思想、倫理思想透過白族的照壁也能感受到。
調(diào)查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周城的照壁與其他地區(qū)稍有不同,就是周城照壁上大多設有佛龕,供奉有佛像,聽村民介紹,每到初一、十五家里人都要到佛龕前敬香拜佛,而且正房的佛龕前拜的是“天”,照壁的佛龕前拜的是“地”。將“天”、“地”融入家園,在家就可以祭拜天地之神,體現(xiàn)的是白族人樸素的自然觀和“天地合一”的宇宙觀。
總之,照壁文化是中國墻文化的延伸,是墻文化更加獨立的表現(xiàn)方式,尤其白族照壁更為白族的整個民居建筑書寫了亮麗的一筆,他除深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學、玄學、風水學等老百姓希望祈福避邪的人文內(nèi)涵外,不再是單純地滿足使用功能上的一些基本要求,而是透過照壁表達出白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高尚人品的追求以及重學習、重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正如劉沛林在《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一書中所言:“中國古村落追求的‘境界’是客觀景物與主觀情趣的統(tǒng)一,是具有情、理特點的‘意’與具有形、神特點的‘境’的統(tǒng)一。中國古村落將田園山水與耕讀生活相結(jié)合,達到寄情山水、親近自然、致力讀書、通達義理的境界?!边@正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照壁所追求的境界。
注:①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②李元陽:《嘉靖大理府志.地理志.沿革論》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