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業(yè)指導(dǎo)的媽媽更輕松
這個冬天可能對每個有寶寶的家庭來說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溫暖” 的冬天和一場讓人膽寒的流感。在我們雜志社里,幾乎每個人都沒能逃得過這場感冒,有的是和寶寶前后腳,有的是夫妻倆一起病倒,甚至有的人還來了個“二進宮”。不過,有一點可能和其他的媽媽不太一樣——這本雜志的專業(yè)力量,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使這些年輕媽媽沒有手忙腳亂,而是很冷靜和理智地觀察這次身體與疾病的抗爭過程,悉心地照料病中的寶寶。
同時,她們從1月份就開始走訪一些兒童醫(yī)院,關(guān)注帶孩子看病的父母,訪問在第一線的門診大夫。可以說,她們是幸運者,因而,能夠在所有媽媽最急切、最緊張、最勞累的時刻保持冷靜的判斷、耐心的觀察和經(jīng)常的預(yù)防。她們非常想把自己的這份幸運跟所有的媽媽分享,于是緊急采訪制作了《流感過后,一線醫(yī)對你說》這樣一篇文章。
看這期稿件時,《我的成長我做主》中的一句話一下子吸住了我的視線: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光要有好奇的想法,思維的流暢性、可行性和指向性更是建立嚴密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其實,這何嘗不是成人需要一輩子修煉的呢?成人的好奇心往往趕不上孩子,我們只能抓住一點點可貴的好奇,在思維和做事的流暢性、可行性和指向性上下工夫了!
大多數(shù)媽媽們都說,有了孩子,幾乎百分之百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了。難道大家真的沒有自己的欲求了嗎?可能不盡然,如果看看每期雜志里的“媽媽聊天室”、“減壓艙”和“快樂421”,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有和她們一樣的苦惱和困擾,快樂與幸福。
最近,準媽媽越來越多了。而今年的準媽媽的孕期體檢、住院生產(chǎn),都會遇到比以往年份更多的擁擠。因此,你需要更多的“場外指導(dǎo)”和“預(yù)期演習(xí)”。這期的《孕媽咪的枕邊“小詞典”》將會把B超、尿蛋白、唐氏綜合征、宮縮……這些你最關(guān)心的詞語梳理得清清楚楚,讓你對將要面對的情況了然于心。
如果問你是否會給孩子看病買藥,或者怎樣吃從醫(yī)院拿回的醫(yī)生給開的藥,你一定會覺得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其實,藥物的制劑不同、包裝不同,性狀不同,藥理作用不同,吃法也會大不相同。相信你看了《不同的藥,不同的吃法》,再也不會把膠囊里的粉末倒出來給孩子吃,再也不會將活菌制劑的藥用開水沖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