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p>
——《幼兒園》
張以慶,紀錄片導演,執(zhí)導過《幼兒園》、《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队變簣@》記錄了一所寄宿制幼兒園里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里的生活,獲第十屆上海國際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之“人文類紀錄片最佳創(chuàng)意獎”,2004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紀錄片大獎。
導演手記:
就像吃飯前要洗手一樣,每一頓飯后,把椅子整齊地摞到墻邊,是這所幼兒園的一個生活規(guī)范,每個小朋友都要這樣做。我們注意到這個孩子的時候已經(jīng)是攝制組入園的兩三個禮拜后了。午飯后,其他孩子已經(jīng)去睡覺了,這個孩子還在摞椅子,這樣擺擺,那樣弄弄,卻怎么都摞不好。老師注意到了他,是為了鍛煉他吧,告訴他必須擺好椅子才能去睡覺。這個孩子試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行,實在沒辦法了,只好用肚子頂著椅子站在那兒——就是我們的鏡頭捕捉到的這一幕。
《父母必讀》:聽說這個鏡頭您拍了兩次?
張以慶:對,片子里摞椅子的內(nèi)容其實是兩次拍攝的結(jié)果,第一次是在午飯后,第二次是當天的晚飯后。中午那一次,這孩子摞了好久都摞不好。老師也注意到他了,但她并沒有走近,只是遠遠地說了句“你把它調(diào)個面”,然后就不再過問了。孩子聞言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當他用肚子頂著椅子幾欲哭泣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停止了拍攝。我說:“孩子,我告訴你可以這樣摞?!睅退岩巫愚松先ァM砩铣酝觑埡笥忠巫恿?,我們再一次注意了這個孩子,結(jié)果他手中的椅子還是摞不上,又困在了那里。
《父母必讀》:怎么會關(guān)注到這樣一個生活細節(jié)?
張以慶:注意到這一幕非常偶然,孩子每天都被要求這樣做,但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幕時已是這個孩子入園兩三個禮拜后的事情了。這之前他肯定也是摞不上的,為什么會被我們忽略?是這個孩子偷偷逃避起來不摞椅子?還是他緊趕著吃完飯,好把椅子直接擱在下面一排,這樣就避免向上摞椅子了?誰也不知道。我們看到的是現(xiàn)在這個孩子很痛苦,很無奈。但在此之前他可能已經(jīng)默默緊張了一二十天了。
《父母必讀》:這個無助的孩子讓人很心疼,看到這兒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張以慶:很多人看到這兒會產(chǎn)生共鳴,是因為他從中看到了自己。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個摞不上椅子的孩子,我們經(jīng)常會走入一個誤區(qū)——在事后或者當時別人來看覺得不值一提,甚至滑稽可笑的誤區(qū)里,跌跌撞撞地想努力走出來,但卻怎么都過不去。在人生的每個年齡段都有要解決的任務,于是摞不上椅子的問題會伴隨我們一生。就拿做父母這件事而言,盡管我們隨口就說“請你像我這樣做”,但是面對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很茫然,經(jīng)常會有摞不上椅子的時候。
《父母必讀》:您覺得這件事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張以慶:我在反思的是,這種好心的“獨立”是這個年齡階段要解決的問題嗎?孩子究竟有沒有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訓練?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吃飯的時候很緊張,擺不上椅子時孤立無援、痛苦和無助,這無形中變成了一種傷害。也許老師鼓勵他獨自承受是希望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幫助他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習慣。只是我的疑惑是,我們和我們的上一代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如果這樣的方式有效,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是個性鮮明、人格獨立的人。但現(xiàn)實是,一方面我們并不獨立,另一方面我們在遇到困境時得不到幫助,又特別無助。如果這個坎兒過不去,孩子受到傷害,變得不自信,獨立的目的也達不到,又何必拘于其中?
《父母必讀》:獨立和關(guān)愛其實并不矛盾,兒童的成長是需要空間和等待的,但并不是說不需要引導和關(guān)愛。
張以慶:孩子在向前探索的時候,有人在身后支持著他,在需要的時候聽到我們溫柔地詢問“寶貝,你需要幫助嗎”,會給他極大的安全感和前行的勇氣,再看到別人的孤立無援時就不會漠然。而我們在幫助別人摞上椅子的時候,也可以得到別人幫我們摞上的那把椅子。
但是,很多人從童年起就失去了許多體驗這種溫暖的機會。行走在路上,看到的凈是路人冷漠的眼神,一些人受不了了,組織了所謂的“抱抱團”,倡導陌生人之間的關(guān)懷。其實我們更需要的還不是擁抱,只要稍微微笑一下,就可以改變很多。如果成人之間多有戒備,那么,把微笑和關(guān)愛留給孩子吧。
除了摞不上椅子的孩子,《幼兒園》的鏡頭里還出現(xiàn)了穿不上衣服的孩子和系不上鞋帶的孩子。張以慶說,也許他們就是我們或者我們的下一代。這些孩子長大后,在很多問題上可能還必須無師自通,比如初戀,性,人際交往等等。但恰恰是這些困惑,特別需要來自一個明智的人,一個過來人,一個長者的指導和點撥。該幫助的時候一定不能漠然,這是我們做父母的職責。
下一期 :
敬請關(guān)注,導演張以慶解讀《幼兒園》之《最后一個被接走的孩子》。
編輯/申艷(shenyan@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