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么總是動手打人?
我的兒子3歲。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人家不小心碰到他,或他心情不好時,他就打人抓人。給他講道理,甚至打過他,可收效甚微。最近,有朋友問我:“你們孩子怎么老掐你?”我才注意到?;貞浺幌?,孩子從很小開始,高興、生氣、害怕時,就捏我脖子,我一直沒在意。現(xiàn)在,他睡覺時不捏著我脖子睡就不安穩(wěn)。不知這兩者是不是有關聯(lián)呢?我該怎么辦?
A 3歲的孩子,交往的需要顯然比以前大多了,但是,不少孩子可能還沒有掌握和別人交往的技能。這種交往技能的發(fā)展,涉及禮儀和對他人感受的理解,不是長到這么大自動就能會的,也不是你告訴過他,他就一定能照著做。這是一個觀察、模仿、嘗試和體驗的過程。
3歲的孩子,情感表達也不再僅限于針對母親了,他能否學會用別人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同樣也是他能否成功與人交往的關鍵。
當孩子的行動受阻時,直接反應就是排除障礙。如果是打或者抓能成功,那么他會繼續(xù)用這個方式來對待新的阻力。
對于這位從小習慣于捏母親脖子的孩子來說,如果母親還不告訴孩子被捏的感受,那么孩子便只會把這種行為當作自己緩解壓力、尋求安慰的方式,無從了解別人的感受,更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要受別人感受的制約。
第一,告訴孩子你愛他,也要讓他學會愛你。要讓孩子放棄睡前捏母親的習慣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這是讓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必經的一步。會愛別人從會愛母親開始。為了幫助孩子入睡,可以考慮給他準備一個質量好的毛絨玩具,讓他摸著玩具入睡。頭幾天,孩子的入睡可能會有困難,父母必須有愛心和耐心。只要你們真下決心堅持,孩子是很快會調整自己的。
第二,決不能以打的方式讓孩子放棄打人。成人說教無效就打,無疑對孩子也是一種示范。挨打時,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憤怒和無助,甚至形成這種情況下“打”是唯一出路的印跡。
第三,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生活中觀察到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時,父母可以借機發(fā)表議論:“你看,躍躍想玩滑梯,看也不看就往前沖,也不排隊,蘭蘭被他碰倒了,他也不來扶。蘭蘭多疼呀,她都傷心了?!?/p>
第四,培養(yǎng)孩子用語言提要求的習慣。當孩子再打人或抓人時,要一邊把孩子分開,一邊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要回你的小桶,但你這么打,小朋友就該受傷了,很痛的。我們好好和他說吧?!钡群⒆悠届o下來,給孩子示范如何用語言解決這類問題。
可以在家中做些練習,對于孩子的成功表達,要表示贊賞,并及時說出你內心的感動。
注意力老是不集中
我兒子4歲。最近,幼兒園老師常反映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看上去好像在認真聽老師講課,但其實思緒卻不知飛到哪里去了。我兒子還沒上幼兒園時,就認識很多字,會讀很多兒歌??措娨晻r,喜歡的動畫片也能持續(xù)看很長時間。按說智力應該沒有問題。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肯定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我們該怎么辦?
A 注意力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和孩子的自身狀態(tài)有關,也和孩子的能力水平有關,更和他對所從事的事情是否感興趣有關。
4歲多的孩子,對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如果注意力能夠集中20~30分鐘,就是很棒的了。在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時,如果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能夠在10分鐘以上,應該說他本身的注意力不存在問題。如果他看喜歡的電視也不能有片刻的停頓,東摸摸,西弄弄,顯得對什么事情都不專心,那么可能是孩子的注意力本身確實存在缺陷,需要專門的治療。來信中提到孩子平時看電視注意力很集中,想來他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那么,孩子在老師的課上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更和課堂內容本身有關。也就是說,孩子是否對內容感興趣,是否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聽課效果。這里面可以有這樣幾種情況:
* 當孩子已有的知識和課堂知識重疊較多時,課程的內容對孩子來說顯得過于簡單、單調,如果孩子已經掌握的內容得不到老師的欣賞,孩子的思維是不可能隨著課程的進展而積極活躍地跟進的。這時,已有的知識會成為孩子學習課堂知識的屏障。因此過早地讓孩子學習以后課堂上的知識,并不一定都能對孩子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
* 當老師的講課方式和孩子以往接受知識的方式距離較大時,即使那些內容孩子曾經感興趣,但在新的情景下,孩子依然有可能變得不感興趣。我們想想自己的飲食習慣就不難理解這種現(xiàn)象了:同是紅燒肉,就家里媽媽燒的那鍋最香。如果孩子習慣了一對一的互動式教學,要讓他在集體教學中也聚精會神,需要老師和孩子之間有更多積極的互動。
其實,對于這個孩子,父母現(xiàn)在要思考的不是孩子能否專心寫數(shù)字的問題,而是在這段寶貴的時間里,幼兒最重要的學習是什么。
語言發(fā)育怎么變慢了?
從兒子一出生,我就很重視對他的早期教育,和他說話、念兒歌、做撫觸。1歲時,把他送到奶奶家,下班回來見到我,就會連續(xù)叫好幾聲“媽”,還會叫“爸爸”、“姨”、“奶奶”?,F(xiàn)在,他已經1歲9個月了,他會說的話還很少,甚至不如比他小幾個月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A關于孩子的語言發(fā)展,一般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理解,二是表達。
從父母的敘述來看,寶寶雖然話不多,但始終都是會說話的,這至少說明寶寶的發(fā)音系統(tǒng)沒有問題。但信中,我們沒有看到關于寶寶語言理解力方面的信息。如果寶寶的語言理解力沒有問題,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看寶寶什么時候愿意開口了。
在1~2歲之間,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有一段時間會熱衷于自己的動作發(fā)展。他們反復練習蹲下、起來,嘗試走路,上下樓梯,還沒走穩(wěn)就開始跑……寶寶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領而興奮,他便會花很多精力,不斷嘗試這些本領,使這些本領得以鞏固。這些動作的發(fā)展迅速擴大了寶寶的活動空間,于是,他有了更多的事情要探索。他的很多精力會放在探索新鮮的事物上。
動作的發(fā)展也使寶寶的肢體語言迅速而準確地發(fā)展了起來,能夠幫他表達很多想法,只要他咂咂嘴,奶奶就知道他渴了;只要他翻積木箱,媽媽就知道他想搭積木;只要到書架上去找書,爸爸很快會幫他找到那本他最喜歡的《小鼴鼠的故事》,并按他翻到的頁碼講起來……此時此刻,我們終于理解了孩子的動作,對于成人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而此情此景,對孩子來說,口語表達,似乎并不必需,因為被他的肢體語言代替了。
其實,孩子不說,并不一定意味著他沒在學。很多孩子利用這段時間積極積累,這一點,你可以從他對你的口語理解得越來越精準中看出來。
當這些寶寶一旦把發(fā)展的重心轉向語言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個“詞匯大爆炸”:詞匯量迅速增長,幾乎沒經過說單詞的階段,就能說雙詞或多詞的句子了。
關于孩子的教育還有更多問題?給我們來信!
請注明:教育提問 askedu@bphg.com.cn
如果想閱讀更多相關問題,歡迎登錄父母必讀育兒網(wǎng)(www.fumubidu.com.cn)專家在線頻道。
編輯/惲梅(yunmei@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