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與當(dāng)時40多位風(fēng)流雅士聚集在浙江會稽(今紹興)蘭亭飲酒吟詩時的乘興書法佳作。共28行,324個字,描繪蘭亭的山水美景,抒發(fā)了當(dāng)時的歡樂心情,是王羲之畢生最為得意的作品。
現(xiàn)在市面上流傳的《蘭亭集序》都是一些贗品,但真跡卻不見蹤影,哪里去了呢?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還得從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說起。
這個重要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可否認,唐太宗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但他在位時,卻做了一件讓世人唾棄的缺德事。
李世民是個文韜武略的皇帝,空閑之余,喜歡書法,尤其對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到了癡迷的程度。只要是王羲之的書帖,他都會不惜重金,悉數(shù)買回宮中慢慢欣賞。
唐太宗聽說王羲之有佳作《蘭亭集序》,但沒親眼見到過,做夢都想得到它一睹為快。他曾經(jīng)派了許多人四處尋訪,都是空手而歸,這讓他很失望。
一次偶然的機會,唐太宗得知這件珍貴之物先是由王羲之子孫家傳,到第七代孫智永和尚手里時,因其無后,就把它傳給了自己最信賴的弟子辯才和尚手里,現(xiàn)就在越州(今浙江紹興)永欣寺中。
唐太宗得知此消息后興奮不已,立即召辯才進宮。辯才和尚接到皇上的圣旨后,已經(jīng)猜到皇上一定是為了《蘭亭集序》,不然怎會平白無故召見他一個出家之人?辯才和尚上殿前心里已暗暗拿定主意,若皇上問起他《蘭亭集序》的事情,就一口咬定此帖已經(jīng)失蹤,其他絕對不多說的,話說多了,難免失言。
這天,唐太宗走下龍位,十分親切地扶辯才坐下,接著便關(guān)切地詢問他身體狀況和寺廟的修繕事宜。辯才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老衲身體尚可?;噬纤n諸物,已悉數(shù)收到,將來定當(dāng)再造金身,修復(fù)寺院,保佑我大唐千秋永固?!碧铺谀睦锫牭眠M他這些無用的話,有意把話題引到書法上來。他指著屏風(fēng)上自己臨摹的王羲之書帖,問辯才和尚:“老禪師,屏上的王體字臨摹得怎樣?請指教?!?/p>
辯才認真地看了后,對皇上說:“依老衲之見,皇上的筆力遒勁,飄逸俊秀,深得王氏書法之真諦,真是可嘆、可賀啊!”
唐太宗嘆了口氣說:“臨摹得再好又有什么用,朕最仰慕的《蘭亭序集》卻杳如黃鶴,實為朕一生最大的憾事啊!”接著突然話鋒一轉(zhuǎn),問辯才和尚:“世人都說此書現(xiàn)在流落江南,老禪師一定知道吧?”
辯才不假思索回答說:“老衲是出家之人,再說也年過八旬,對世上紛繁之事已經(jīng)不再過耳。老衲年幼時聽說過有這樣一件書帖,至于現(xiàn)在流落到什么地方,老衲確實不知,還望皇上贖罪。”
唐太宗并不買他的賬,又繼續(xù)問:“你師父智永長老是王羲之的七世玄孫,人們都傳說《蘭亭集序》存留在他處。你是你師父的得意弟子,你難道就沒聽說過《蘭亭集序》的下落嗎?”
辯才不卑不亢地答道:“往日侍奉師父時,確實見過師父有一本《蘭亭集序》,那時并沒有特別留意。至于師父后來傳給了誰,老衲確實不知。師父圓寂后,老衲就再也沒見過此物了?!?/p>
唐太宗明知道《蘭亭集序》就在辯才手上,無奈他死不承認,氣得唐太宗連殺辯才的心都有了。
那天從大殿回到后宮,唐太宗一直悶悶不樂。這時,有位大臣給他推薦了一個人,說此人足智多謀,讓他去找辯才要《蘭亭集序》,一定會不辱使命!
此人就是監(jiān)察御史蕭軍。
當(dāng)下唐太宗就傳蕭軍上殿,對他說了自己急切得到《蘭亭集序》的心情。蕭軍獻計說:“如果讓臣以公使的身份去要寶,辯才那禿驢一定不會獻出,只有微服私訪,不過……”
唐太宗見蕭軍吞吞吐吐,就說:“不過什么?有什么要求盡管提出來。只要能弄來《蘭亭集序》,一切要求朕都滿足你。”
蕭軍對皇上說:“臣此次前去,得拿王羲之兩件真跡,這樣才能騙得辯才的信任?!?/p>
唐太宗舍不得讓蕭軍拿真跡去做誘餌,怕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但蕭軍胸有成竹地說:“皇上請放心,到時候臣會連那件寶貝一同交到皇上手上。如若交不上,皇上可殺我全家。”
蕭軍當(dāng)下就喬裝打扮成一個商人,乘一小民船,順運河南下到了越州,找一偏僻小客棧歇息下來。次日,又換上了青衣小帽,扮成了一個貧困潦倒的窮書生,直奔辯才所在的永欣寺而去。
進得寺中,蕭軍慢慢踱步到辯才的住處,輕輕敲開辯才的房門。辯才開門問到:“你是啥地方來的施主?來小寺有何貴干?”
蕭軍上前對著辯才深施一禮,說:“弟子是北方人,久仰貴寺大名。只因家道貧寒,多次想前來拜佛求經(jīng),始終不得成行,無奈之下只得變賣家產(chǎn)前來上香,趕了數(shù)日的路才來到貴寺。您看這天氣熱得出奇,小生只是想到師父這里討杯茶水喝,別無他意?!?/p>
辯才把蕭軍讓到禪房,沏好茶水遞與蕭軍。蕭軍喝了一口茶水后,一抬頭看見墻壁上的畫,便向辯才請教此畫。辯才一向喜歡好學(xué)的人,就不厭其煩地向蕭軍詳細講解。
蕭軍時而點頭,時而繼續(xù)請教,當(dāng)下兩人侃侃而談。辯才從這年輕書生的談吐中看出他知識淵博,又見他好學(xué)知禮,不恥下問,十分高興。二人把茶談書論畫,好不投機。談到興致上,辯才又取出琴來,輕撫一曲,蕭軍擊節(jié)而歌。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這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蕭軍起身告辭,辯才趕忙阻攔,說:“今日你我相見,也是前世有緣,如果不嫌棄,今晚就留宿小寺,我倆再好好敘談?!?/p>
此話正合蕭軍之意,但他一再推辭:“這里是佛門凈地,我一凡俗之人,怎好意思隨便留宿,只怕玷污了這里的清凈?!?/p>
辯才執(zhí)意挽留,蕭軍只好留宿寺中。
兩人又徹夜長談,不覺已到天明。蕭軍這才戀戀不舍向辯才告辭,臨走時又對辯才說:“以后少不了再來打擾大師.”
隔了四天,蕭軍帶上美酒,又來拜訪辯才。辯才自從蕭軍走了以后,也很思念他,忽見其登門來訪,真是喜出望外。兩人對飲長談,又是一天時間。
就這樣,兩人常來常往,不覺已有一月時光。寺里的小和尚也都知道蕭軍是師父的好朋友,蕭軍進出寺門時并不盤問,行動十分自由。
這天,兩人正在對飲,就說到了翰墨之事。蕭軍從隨身帶的包裹里拿出兩件王羲之的真跡。辯才如獲至寶,仔細觀看,興奮地對蕭軍說:“這可是無價之寶呀,但這還不是最好的,我這里有件真跡,那才是稀世之寶哦?!?/p>
蕭軍暗自歡喜,卻不敢表露在臉上,問辯才:“大師有什么寶物,能不能讓小生看上一眼,小生也不枉度此生?!?/p>
辯才爽朗地說:“你我親如兄弟,有什么不能看的,但看無妨?!闭f著,就搬來梯子上了木樓,不一會就取下來一個落滿灰塵的木箱子。拂去灰塵后,辯才虔誠地慢慢打開箱蓋,從里面取出一個用綢緞包裹著的卷軸。解開包裹,展開卷軸,展示在蕭軍眼前的,正是皇上朝思暮想的《蘭亭集序》。蕭軍繼續(xù)裝傻。問辯才:“我也早就聽說王氏有這樣一件名帖傳世,但誰也沒有見過真跡,這件該不是臨摹的贗品吧?”
辯才正言到:“這是我?guī)煾赣H手交給我的,對外人我從來都說此書帖已在戰(zhàn)亂中遺失,從不敢拿出來面世,怕有什么閃失。你我是忘年之交,我怎么能誆你呢?”
蕭軍慢慢地拿起另兩件王氏真跡與《蘭亭集序》細細對比,覺得此《蘭亭集序》的確十分珍貴??伞短m亭集序》再珍貴,也不能搶走呀!蕭軍不知如何是好,只有繼續(xù)靜下心來等待時機。
那日離開寺廟后,蕭軍就四處打聽,看本縣誰與辯才有特殊關(guān)系。一日,他無意間打聽到,縣城里有一財主名叫嚴(yán)遷,平日與辯才交往極厚。這天,他要在家里齋戒祭奠祖先,邀請了辯才前來做法事。蕭軍見絕好時機到了,急忙趕到永欣寺,對小和尚說,自己把書帛遺忘在辯才禪師房里了,要去拿回來。他四下張望后,覺得十分安全,這才急忙進到辯才的房間,把那兩件做誘餌的真跡和《蘭亭集序》真跡一并用包袱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大搖大擺地離開了寺廟。
辯才在嚴(yán)遷家里做完法事回到寺中,第一件事就是看《蘭亭集序》,左找右找都找不到,頓時驚得渾身直冒冷汗。他問小和尚有什么人進過他的禪房,小和尚如實相告,說蕭軍進去過。辯才知道大事不好,急忙趕到蕭軍住的客棧,卻不見了蕭軍的蹤影。他捶胸頓足,好不后悔。
這時卻見越州刺史帶著一行人馬前來,向他宣讀了皇上的圣旨。辯才這才知道自己上了唐太宗的當(dāng)。當(dāng)下如五雷轟頂,眼前一黑,口中噴吐出幾口鮮血,暈死了過去。
原來,蕭軍拿到《蘭亭集序》真跡后,立即去官衙對刺史公開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和此行的目的,并把皇上的圣旨交與刺史,讓他代自己向辯才宣讀,他本人則匆忙趕回了長安。
唐太宗如愿得到了《蘭亭集序》,大喜過望,當(dāng)下加封蕭軍五品冠戴,賞銀萬兩,錦綢無數(shù)。
唐太宗本想治辯才個欺君之罪,但又一想不妥,怕那樣做了,惹得世人笑話。辯才這才躲過一劫。
蕭軍自從竊得《蘭亭集序》后,總覺得對不起辯才。他把皇上賜給他的金銀財寶一并托人轉(zhuǎn)交給了辯才,心中才覺稍許安慰。
辯才則從此一病不起,在咽氣時說了一句話: “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該輕信他人哪!”
蕭軍得知辯才的死訊后,對著越州方向叩了三拜,然后大哭一場。
唐太宗聽到辯才圓寂的消息后,立即傳旨,撥巨款讓厚葬辯才禪師。
唐太宗自從得到《蘭亭集序》后,愛不釋手,整天臨摹,書法水平日漸長進,大有以假亂真之勢。他把臨摹的贗品大都送給了寵臣和自己的兒子,以至市面上流傳了不少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擾亂了人們的視線,誤以為那是王羲之的真跡。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他召見了太子李治,密令兒子,在他千秋萬代之后,要把《蘭亭集序》作為陪葬和他永遠埋在一起。
稀世珍寶《蘭亭集序》就這樣和一代明君長眠于地下,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重見天日。
(責(zé) 編 朱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