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燈雖然作為空防武器之一已經過時,進入了軍事博物館,但它在人民軍隊歷史上的功績卻是永不磨滅的。而探照燈部隊那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猶如夜空中探照燈所射出的一束束明亮光柱,至今仍令親歷者難以忘懷。
一
1950年夏天,中央軍委決定在上海組建我軍第一支探照燈部隊,命令陸軍各部隊選送一批團、營干部,到南京華東軍政大學干部大隊學習。
8月4日上午,曾擔任陸軍第20軍178團副政委的蔡子悟被校務部部長謝忠良、中隊黨支部書記曾照墟找去談話:經組織決定,你馬上到上海參加組建探照燈部隊,這是我軍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希望你服從分配,盡快到任。
接到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蔡子悟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組織上的信任和重視,擔心的是怕完不成任務——因為蔡子悟對探照燈這種兵器非常陌生。但基于共和國軍人令行禁止的一貫作風,蔡子悟沒說二話,服從了命令。
8月6日,蔡子悟等4名干部從南京乘火車前往上海防空司令部報到?;疖囷w馳,新的戰(zhàn)斗生活令人神往。幾個月前,國民黨軍的飛機飛臨上海進行了一番狂轟濫炸,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二六”事件,作為一名共和國的軍人,他們個個都義憤填膺。現(xiàn)在,他們要用探照燈對敵機作戰(zhàn),這個任務也使他們感到肩上擔子的壓力。
當天他們就到達了上海防空司令部招待所。這是位于江寧路上的一幢小樓,里面沒有床,也沒有桌椅(上海防司剛籌建),當夜,他們4人就睡在地板上。第二天,華東防空部隊司令部組織部長張志華與他們談了話,詳細介紹了我軍第一個探照燈團的籌備情況。
自上海“二六”轟炸后,根據(jù)中蘇雙方的協(xié)議,蘇軍一個探照燈團在團長里申科中校的率領下,隨蘇軍混合集團軍進駐上海地區(qū)。此后,國民黨飛機夜襲上海,在探照燈部隊照射、跟蹤的配合下,殲擊機部隊很快將其擊落。在當時,探照燈部隊確實是防止國民黨空軍夜襲上海的一支重要防空力量,也是要地防空不可缺少的兵種之一。為保障蘇軍在上海的物質、文化生活,上海市軍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這樣應急一時是可以的,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加強新中國人民軍隊的建設,組建自己的探照燈部隊,便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1950年7月,根據(jù)中央軍委的命令和華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的指示,成立了由華東軍區(qū)防空司令部參謀長黃徑琛為領導的探照燈團籌建小組,并開始按照蘇軍探照燈團的編制組建我軍第一個探照燈團?;I建小組從華東軍政大學的2、4、7團本科學員中選調出790人作為該團基本人員,又從華東軍政大學和上海警備司令部、航空處等單位抽調干部,組成了探照燈團的干部隊伍。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又從應屆理工科大學畢業(yè)生中選調30人吸收入伍并作為技術骨干。這30名大學生分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全都是學生中的尖子,政治素質較高,有的還是解放前入黨的地下黨員。當時,汽車司機難找,后來在上海市總工會的大力幫助下,按工薪制待遇,選用了150名失業(yè)司機擔任司機兼發(fā)電手。就這樣,由各方調配的1100余人,組成了我軍第一個探照燈團。
8月5日,華東軍大790名學員從南京登上敞篷列車,頂著一夜大雨,于第二天上午到達上海北站。雖然經過一夜的風雨和顛簸,但大家仍然高唱著戰(zhàn)歌,徒步行軍到了臨時集結地——上海“跑馬廳”(現(xiàn)上海市人民公園內)。3天之后,他們按籌備組的分工,分別成為雷達手、無線電員、大小燈手、標圖員、電話員、發(fā)電手。
8月10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qū)上海防空探照燈團成立大會在上海延安路上的共舞臺隆重舉行。會場布置得簡樸、莊重,主席臺是由幾張桌子拼成的。7時許,1100名指戰(zhàn)員高唱戰(zhàn)歌步入會場。
大會在莊嚴的國際歌聲中開始。主席臺上有上海防空部隊副司令員王智濤、政治部主任張希才等。當主持大會的黃徑琛參謀長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防空探照燈團成立”時,場內掌聲雷動。這次大會上宣布了任職命令:吳瑞生任團長,蔡子悟任副政委(后為政委),馬耀華任參謀長,陳克任副參謀長,寧波任政治處主任,張振芳任副主任;1營營長侯學真,教導員王建初,一個月后,胡錦生任副營長;2營營長遲芬亭,教導員卜廣山。接著,大會舉行了授旗儀式,吳瑞生、蔡子悟代表全團官兵接過了軍旗,蔡子悟代表全團向上級首長表示了決心:我們一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負上級的信任和重托,刻苦學習,盡快掌握現(xiàn)代化裝備技術,為早日擔負起上海地區(qū)的防空作戰(zhàn)任務而努力奮斗。
最后,王智濤副司令員代表駐滬防空部隊首長對探照燈團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號召大家發(fā)揚我軍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戰(zhàn)斗作風,完成在上海的防空作戰(zhàn)任務。會后,上海著名京劇演員李鐘林等為大家演出了京戲《武松打虎》。
二
探照燈團的機構雖已建立,但部隊尚未按戰(zhàn)斗建制組成。先要集中訓練,人員分別駐在復旦大學、膠州公園、漕寶路4號橋、馬家角1號等地。首先學習兵器基本原理知識,然后進入下一步訓練。
對于探照燈這個現(xiàn)代化的新兵種,全團上下幾乎一竅不通。團里的干部都習慣于沖鋒、炸碉堡,對坐下來學電工原理、光學、探照燈戰(zhàn)術,既不習慣又很吃力;剛出校門的軍大學生,雖然有文化,肯學習,但缺少戰(zhàn)斗部隊的經歷。根據(jù)當時部隊的思想狀況和蘇軍的授課計劃,團里在第一階段進行共同課目訓練,然后按專業(yè)分類學習兵器原理和操作保養(yǎng)基本知識,最后按編制序列由蘇軍帶訓。
8月11日,各集訓點正式開訓。由于專業(yè)課目是蘇軍人員任教,翻譯是從上海俄語??茖W校借來的學員,他們初通俄語,但對軍事術語、兵器知識都不大懂,所以語言障礙給教學帶來不少困難。有時為了一個名詞,教員邊講邊做手勢,累得滿頭大汗,翻譯也跟著急得出汗,學員聽得費勁,額頭上也冒汗,鬧出不少笑話。
當時的教學條件很差,房子是臨時搭的草棚,用蘆席擋風,有時棚外下大雨,棚內下小雨;桌子、凳子是在木樁上釘?shù)囊粔K窄窄的板條。但這些困難都沒有難住大家。蘇軍按正規(guī)化大綱教學,學習沒有書本,學員就在課堂上努力記筆記,在課余時間抓緊復習。一些學員在熄燈后仍在記憶背誦,相互問答,平均每天要學習10~12個小時。經過20多天的緊張學習,許多學員在口試中達到5分的成績,干部學會了基本的指揮程序和兵器的概要知識。
接著,部隊轉入了帶訓階段。按照蘇軍編制,部隊人員分別以團指揮所、l個指揮連、2個營部、6個營屬連開赴蘇軍燈團的各個駐防點。團部前往江灣五角場,1營(轄1、2、3連)駐浦東張家灣、東溝、陸行、塘橋;2營(轄4、5、6連)駐仙霞路、漕寶路4號橋、國權路一帶。當時,每個連有4個排,含3個探照燈排和l個指揮排,每個探照燈排裝備2部雷達燈、2部跟蹤燈。部署是以燈設站,雷達燈每站8~9人,跟蹤燈每站5人。各排之間的距離為6~8公里。
面對部隊高度分散的情況,部隊及時組織紀律教育和尊重蘇軍人員的教育,加強了黨團組織生活和各級匯報制度,規(guī)定了與蘇軍人員共處的有關紀律和請示報告制度。
蘇軍教官享受的是專家待遇,平時除了吃、住不在一起外,操作、執(zhí)勤、娛樂都同我軍指戰(zhàn)員在一起,與部隊干部戰(zhàn)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一對一地熱心傳授指揮和操作要領,還介紹了有關作戰(zhàn)經驗。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訓練,部隊干部戰(zhàn)士都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經過各級考核驗收,達到了預期要求,大家也能單獨操作設備了。
上級領導也非常關心探照燈團的建設。1950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陳毅司令員在蘇軍顧問和華東軍區(qū)空軍司令員兼上海防空司令員聶鳳智同志的陪同下,到仙霞路報務訓練隊觀看和了解學員的學習情況;10月,陳毅到上海江灣五角場探照燈團指揮所聽取蘇軍探照燈團團長對培訓工作的報告;11月,陳毅同志又觀看了部隊進行的實兵演習。
1950年11月17日,部隊根據(jù)上級指示,正式接收了蘇軍探照燈團的全部裝備,并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上海防空副司令員王智濤、上海防司參謀長黃徑琛等參加了這一儀式。吳瑞生、蔡子悟在移交書上簽了字。這次部隊共接收PAⅡ-150型雷達燈36部(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援蘇物資),蘇制3-15-4B型跟蹤探照燈36部;莫斯脫-2型環(huán)視雷達1部,以及其他通信裝備和蘇軍列入移交的兩只軍犬。
簽字儀式結束,雙方軍人熱烈握手。兩國軍人在短短的兩個多月相處中結下了深厚友誼,不少人還激動地流下了熱淚。其后不久,蘇軍探照燈團人員乘火車離開上海回國。從簽字移交開始,新成立的解放軍探照燈部隊就正式擔負起了保衛(wèi)上海的防空作戰(zhàn)任務。
三
鑒于防空作戰(zhàn)任務的緊迫性和不間斷性,部隊暫時仍按原蘇軍的部署進行戰(zhàn)斗值班:以排為單位(4個燈站在一個駐地),以上海為中心組成照射區(qū),配合高射炮和殲擊機執(zhí)行防空作戰(zhàn)任務。為了解決部隊分散后的干部缺額問題,部隊又選拔了一批原華東軍大的學員擔任排長、站長。
為了進一步鞏固操作技術,提高戰(zhàn)斗力,全團開展了一場“有機必練”的大練兵活動,即只要空中有過航飛機通過,就抓緊時機練兵。部隊每晚有三分之一的燈站處于一等戰(zhàn)備狀態(tài),但無論當晚準備值通宵班的還是已值班補睡覺的,遇到有過航飛機,都立即按“警報”進入陣地操作練習。訓練飛機加上民航班機,每天經過陣地上空的架次數(shù)量不少,部隊都把它視為訓練的最好時機。如果沒有過航飛機,白天大家就對著地物目標和云彩訓練,夜間利用星星和燈光練。就這樣,通過閉燈獨練、開燈協(xié)同演練,部隊的照射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除鞏固、消化蘇軍所教授的技能外,又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經驗,從而使部隊的作戰(zhàn)能力大大提高。
到1950年底和1951年初,上級為了擴建兄弟燈團,又不斷從原團隊抽調兵器和人員支援兄弟部隊。為了彌補兵器的不足,團黨委決定,一要做好現(xiàn)有裝備的維護保養(yǎng);二要千方百計地修舊利廢。
當時,上海郊區(qū)還殘留了一批日軍遺棄的探照燈,但經長期風吹雨淋,幾乎成了廢鐵。本來,蘇聯(lián)專家回國后,全團的技術保障工作就落到了30名大學生的肩上。他們經過商量決定,哪怕工作量再大,但為了部隊的裝備需要,他們愿意把這些廢棄的日式探照燈修復使用。團黨委認為這是個好主意。經過上級機關批準后,進一步充實了團修理所的機器設備,就將幾十部日式廢燈從四面八方拖到了團修理所。
經過拼湊、修補,探照燈的機械部分很快就裝好了,但作為主要部件的反射鏡卻因鍍銀層大部脫落而無法使用。而要電鍍直徑150厘米的反射鏡,當時沒有一家電鍍廠能夠完成。在此以前,蘇聯(lián)專家也說只有專門的軍工廠才能干。怎么辦?這一難題不解決,一切都前功盡棄。大家懷著一腔為國爭氣的豪情,群策群力,開始了小面積試驗。經過日夜奮戰(zhàn)和多次失敗,后來在黃同樣、馬達璋、殷平成等同志苦心試驗下,終于取得了成功,一下子就使20多部廢燈復活,很快裝備部隊,并在此基礎上擴建了第3營。大伙由衷地稱贊說:“幾個大學生抵得上一個兵工廠?!?/p>
探照燈的零配件大部分都要依靠進口,尤其是當時雷達上用的真空管,有時還因供貨不及時影響戰(zhàn)備。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員冉新生建議,逐步用國產管代替進口貨。部隊領導非常支持這個有遠見的建議。但國產管的性能與進口管差別較大,無法直接使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們決定改裝線路。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取得了成功,用國產866管代替了昂貴的進口管。接下來,部隊又將雷達上的全部真空管改成國產貨。經過改裝,不僅節(jié)省了大量外匯,而且還將原來探照燈雷達的發(fā)現(xiàn)距離從25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上級機關很快就將他們成功的經驗在全國兄弟團中進行推廣。
從1950年11月17日起,上海探照燈團正式擔負起上海防空作戰(zhàn),1951年3月,該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探照燈第121團”。1951年9月27日,該團從1、2營抽調人員組建成第7連,赴南京擔負防空作戰(zhàn)任務;1952年4月24日,該團又以6連為主,其他營充實,組成“新6連”赴朝作戰(zhàn)。同年6月,該團7連又入朝參戰(zhàn)。兩個連隊在抗美援朝期間共照中敵機325架次,配合兄弟兵種擊落敵機7架、擊傷敵機5架,直接照落敵機2架。
1952年12月,該團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探照第421團”。1957年空防合并,該團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對空探照燈兵第1團”。
(組稿、責編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