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將軍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愛國者,原名馮基善,字煥章,1882年生于安徽巢縣。
馮玉祥將軍的父親在19世紀(jì)60年代隨清政府“銘軍”調(diào)往山東省濟寧,不久加入河標(biāo)營,結(jié)識了三代都在河標(biāo)營的游氏家族,并和游邦孚的堂姐結(jié)親?!般戃姟苯馍⒑?,馮玉祥的父親便帶著游氏及馮玉祥的哥哥馮北寶回到祖籍安徽巢縣,不久生下科寶(馮玉祥的乳名)。
第二年,馮玉祥的父親因考武舉未成,又帶著全家到濟寧探親。剛開始,馮、游兩家還有一些來往,以后,馮玉祥父親去世,馮家輾轉(zhuǎn)遷到了河北省保定府的康格莊定居下來。因年年的天災(zāi)人禍,許多人家流離失所,游氏親人慢慢也不知去向。從此,馮、游兩家斷絕了聯(lián)系。
馮玉祥11歲時,家中有母親和哥嫂四人一起生活。不久,母親游氏去世。臨終前,她喊著馮玉祥的小名:“科寶,娘有樁心事:千萬別忘了濟寧還有你兩個舅舅,現(xiàn)在不知是死是活。你長大了一定要到濟寧找找你姥娘家的人,找不著舅舅,表兄弟也行——那是娘的家,一定要了卻娘的心事。”
母親的遺愿深深地烙在了少年馮玉祥的心靈深處。母親去世不久,馮玉祥就離家當(dāng)兵,過上了兵營生活,馮玉祥后來回憶:“我把娘的話一直記在心上,后來當(dāng)了兵,又領(lǐng)了兵,從未忘記此事。在以后的許多年中,我曾多次派人去濟寧明察暗訪,都沒有找到母親家的親人?!?/p>
1932年,馮玉祥由于贊成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獨裁統(tǒng)治被迫去職,隱居在山東泰安普照寺。他下決心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完成母親的重托,將最親近的副官潘廷璽派往濟寧尋親。
潘廷璽原籍山東巨野,早年跟隨馮玉祥,后來成為至交。潘廷璽到濟寧后不敢聲張,只在南門大街的路西尋了個叫“福生書屋”的旅舍住下來。旅舍的條件算是當(dāng)?shù)乇容^好的,又臨交通要道,是個便于了解小城人情掌故的好去處。
說來也巧,游氏唯一在世的堂弟游邦孚就在塘子街口開了個小雜貨店,和“福生書屋”緊鄰!
潘廷璽安定下來后,就與堂倌閑聊,打聽附近有沒有游姓人家?堂倌隨口說,門前的雜貨店店主就姓游。潘廷璽得此消息,隨即漫步到雜貨店借口買糖果與店主搭話。
店內(nèi)是游邦孚的妻子,潘廷璽有意找話,問多買幾斤可不可以讓價?游邦孚遂走出來參與討價還價。
潘一邊講價一邊問:“掌柜的貴姓?”
“姓游?!?/p>
潘說:“我是保定人,我們本家有位老太太也姓游,是你們濟寧人,不知是不是你們一家?!?/p>
游從生意人的角度認為對方是為了砍價套近乎,就冷冷地說:“不知道?!?/p>
“你們濟寧有幾家姓游的?”
“在這一片俺是獨姓。”
潘廷璽遂啟發(fā)說:“您老好好想想,我本家老太太親口對我說,她娘家就在濟寧?!?/p>
游邦孚還是搖頭,說:“沒有這門子親戚。只有我伯父家的姐姐出嫁給姓馮的,姐夫是安徽巢湖人,他們早都回安徽了。”
“你們有過聯(lián)系嗎?”
“多年沒有聯(lián)系了,有一年我姐姐來過一次,領(lǐng)著一個叫北寶的,懷里抱著小的叫科寶,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來過?!?/p>
聽到這里,潘廷璽大喜。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但潘廷璽畢竟老練,表面上不露聲色,只隨便買了些雜貨,又客套了一番話便離開了。潘廷璽趕回泰安,將尋訪過程對馮玉祥一一細說。經(jīng)過反復(fù)對照,馮玉祥認為,這就是要找的親人——特別是知道自己的乳名,那肯定不會錯的。于是馮玉祥派潘廷璽重返濟寧正式認親。
這次是光明正大地認親,潘廷璽坐著黃包車,帶著一車油、一車布和一些禮品,直接登門為馮玉祥認姥娘家。但沒想到,這突如其來的“大場面”卻使事情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馮玉祥的堂舅游邦孚竟被嚇著了!那時的小市民看見一個當(dāng)兵的就怕得要命,更何況來的是統(tǒng)率千軍萬馬、鼎鼎大名的馮玉祥——誰不知道他是帶領(lǐng)幾十萬大軍的總司令,還是將大清宣統(tǒng)皇帝趕出皇宮的人!他能是自己的表親?真是天下奇聞!說不準(zhǔn)還大禍臨頭呢!游邦孚嚇得東躲西藏,根本不敢認這門親。
潘廷璽實在沒有想到會出現(xiàn)這種局面,反倒弄得十分狼狽,急得團團亂轉(zhuǎn)。最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找到當(dāng)時的縣長林開太,公開了自己的身份,說明了情況。林開太又邀請了駐軍旅長寧純孝、商會會長李洫先,以當(dāng)?shù)厝说纳矸輲еY物一齊來給游邦孚賀喜。經(jīng)過多人反復(fù)說明情況,又有地方官的保證,游邦孚那顆懸著的心才算安定下來,形勢也才稍稍緩和一點。
第二天,縣長出面在運河南沿的“洪源樓”飯莊設(shè)宴,縣里的主要頭面人物也都到了場,還備好了車子請“舅爺賞光”。可游邦孚說什么也不動身,又是幾番“動員”,他才勉強答應(yīng)“赴宴”,但堅持不坐車。于是,潘廷璽、林縣長、寧旅長、李會長等一大批頭面人物,也只好步行陪同他從南門大街出城到運河南沿的“洪源樓”。據(jù)老人們回憶,有歌謠唱當(dāng)時的可笑場面:“前面走個光光人,后面陪同官一群,軍警縣衙滿街跟?!?/p>
酒席擺好了,游邦孚是當(dāng)然的首席,可是他卻只蹲在角落里吸旱煙,不肯入座,而且誰也勸不動。最后只好妥協(xié)給他單開了一桌素席,大家只好在空著首席的情況下,尷尬地吃了這頓沒趣的飯。
第三天由潘廷璽陪同,生拉硬扯把游邦孚帶上了火車,到泰山與馮玉祥見面。馮玉祥看見游邦孚,立即想起母親的面相。談話中,馮玉祥知道了舅舅和娘的乳名以及許多生活瑣事。通過敘家世,分散在各地的游氏成員都被邀來認親。
游仁增的認親故事十分有趣。1932年,游仁增在棗莊挖煤。這年春天,泰安來了一封信,是直接寫給礦上的,說他是馮玉祥的表弟。礦上要他馬上去見馮玉祥,并保證不扣工資、不開除,還送了路費。礦上的人又說,他三叔游邦孚和堂兄弟仁孝、仁聲都去了。他在大家多次勸說下,才半信半疑地前往泰安。
當(dāng)天下午4點多鐘,游仁增到泰安車站下了車,一邊打聽一邊找普照寺。快到時,他老遠就看見了持槍站崗的哨兵,便上前小心地說明情況。大概哨兵已知道馮玉祥尋親的事,猛地抬起手給游仁增敬禮,反倒把游仁增嚇了一跳。行完禮,哨兵轉(zhuǎn)身一溜小跑上山去了。不一會兒,來了兩個人,說:“先生有請?!?/p>
他隨著來人前行,走了一陣,就看見一位很威武的人迎上來。只見他穿一件灰布大褂,張著大嘴笑著:“表弟才來,我們盼你好久了。”原來此人正是馮玉祥。
大家進屋,屋內(nèi)很整潔,一張桌子、兩把藤椅、兩條長凳,后來游仁增才知道這地方叫五賢祠。正說話,三叔和仁聲、仁孝,還有一位很有氣度的中年婦女走來。那位中年婦女身著青大褂,腳穿青布鞋,戴著眼鏡,很像個傳教士,馮玉祥介紹說:“這是你表嫂。”
晚飯十分清淡樸素,蘭花粗瓷碗碟放了一圈,因為是認親的頭一頓飯,所以游仁增記得清清楚楚:清炒菠菜、炒雞蛋、燉紅魚、炒白菜,還有一土盆白菜豆腐。主食:一盤白饅頭、一盤棒子面窩窩頭,外加綠豆小米稀飯。到了晚上,馮玉祥則親自提著馬燈送大家到后院休息。
馮玉祥每天早起,腿上綁著沙袋爬山,他的表哥表弟們來了也是如此。游仁舉回憶說:表哥送我最多的是書,他后來還給我寫了許多詩,至今我還能一字不錯地背兩首:
勉仁舉
為人之道,/誠實為先,/就怕說謊言。
改此須實踐,/真勤勉,/打倭?xí)r要在最前線。
仁舉、仁舉,/你要熟讀此言,/日日拳拳,/將來一定成為知禮明義的英雄好漢。
勸學(xué)篇
學(xué)好,/不學(xué)不好,/學(xué)好者如禾如稻,/學(xué)不好如蒿如草。
如禾如稻者,/世之糧食,/國之大寶。
如蒿如草者,/耕者厭煩,/鋤者煩惱。
馮玉祥認親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安置這些親人。他的安排正如他本人一貫的生活作風(fēng)——務(wù)實,既沒有將他們安插到軍中撈個一官半職,也沒有給些錢財供享樂,更沒有指使地方政權(quán)為他們?nèi)绾稳绾巍0此?dāng)時的地位和影響,這些本是微不足道的。
他將親屬留住些時日,暢敘親情后,針對各自的狀況做了如下安置:游邦孚是唯一在世的舅爺,年齡大了,馮玉祥就在濟寧為他買了50畝土地養(yǎng)老;8個表弟每人30畝;另外在苗營(現(xiàn)已為濟寧市區(qū))買20畝作祖塋地;又在城北戴莊買了74畝果園作“族產(chǎn)”。這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是最好的,也是最樸實的安置。那個時代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財產(chǎn),它能使親戚們吃上飯,又不至于讓他們花天酒地。如果他們基本守業(yè),大概兩三代人也不會有大的饑荒。同時馮玉祥又在濟寧城內(nèi)買了兩處房產(chǎn):為表弟仁義在扈家街買了一個院子,又為舅爺游邦孚在總府后街(現(xiàn)在的櫻花小區(qū))買了李姓院落一處。還分別讓仁義去軍校,仁舉去學(xué)工,仁符回濟寧讀書,仁增還是回棗莊挖煤。
馮玉祥將軍對家人的安置,既完成了母親臨終的重托,又為至親做了最妥善、最久遠的安排。
游邦孚自認親后,身價自然今非昔比,大家都尊稱他“游三爺”,就連縣長等地方軍政大員也都整天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喊“游老”。游邦孚受馮玉祥的囑托和影響,在當(dāng)?shù)卮_實做了不少有益于社會的事情,南門大街更換石板路時他出了不少力,由于季節(jié)原因缺了人工,他還專門到兗州找到駐軍孫桐萱要了一連人來幫助完工。
當(dāng)時普通百姓大多是用碾軋面,碾是當(dāng)時市民最重要的生活工具。這種軋原糧的工具多為慈善捐贈來維護,但由于戰(zhàn)亂頻仍,碾磨年久失修,整個濟寧城內(nèi)城外到處鬧“碾荒”,許多人睡在碾房旁都排不上號,只好煮原糧吃。游邦孚為此事上下奔走,到處求告籌資,終于在全城增設(shè)了多座新碾。這對于窮苦人來說確實是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游邦孚1953年在濟寧去世,終年81歲。
(組稿、責(zé)編 江 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