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部書,一部博大精深、異彩紛呈的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歷史厚重的成都,與書籍的緣分不淺。翻開這部厚重的書,你會發(fā)現(xiàn)在北緯30°線上這座奇特的城市,在三星堆的青銅之光輝映下,在金沙振翅翱翔的太陽神鳥引領下,在都江堰堰底古老的石牛庇護下,用文明做烙鐵,一路烙下輝煌的印痕。
歷朝歷代,這些清晰的痕跡,像一座座“成都路標”引領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向成都走來——
于是乎,李冰父子來了,諸葛孔明來了,詩圣杜甫來了,馬可·波羅們也來了……
地理意義上的四川又稱盆地,成都乃是盆底。盆底最低,具有積聚效應,各種優(yōu)秀的東西都往盆底流,有如“水庫效應”——兼容并蓄、八方集輳、融合發(fā)散。成都也就有了諸多“敢為天下先”的經(jīng)典史例。
杜甫詩云:“暗想舊游渾似夢,芙蓉城下水茫茫?!背啥歼@座城市,拜天所賜,秉承了巴蜀之地最多的鐘靈秀氣,匯聚了川西壩子所有水流的方向,將蜀文化的深厚底蘊隱藏于山水草木之間,如水一樣保持著穿透時空的生命力。
水的柔韌、嫵媚和暢達使成都這座城市的人不頑固、不排外,在自信的同時有一種謙遜的品質(zhì)。
深厚的歷史沉淀,濃郁的文化氣息,還有浸潤古蜀的茶文化,構(gòu)成了成都人水一樣的包容性格……成都因為水而有了這樣的品性:閑適、寬容,奮進……
表面的成都是慢悠悠的,每個人的臉上帶著對生活寬慰的態(tài)度。其實成都人就像“鴨兒鳧水”那樣從容和不迫,看似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其實水下的兩只腳卻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著。
秦磚漢瓦,唐宗宋祖。5000年華夏文明有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從古蜀文明史發(fā)端,穿越長長的時空隧道,成都這位歷史老人在春夏秋冬的鑄造中,就這樣一步步走向輝煌。
于是就有了一冊厚厚的歷史長卷。長卷叫做“天府”,其封面上明晰地寫著“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從未改名換址”,古往今來,順著歷史長河的悸動,這冊厚厚的長卷一頁頁翻過,成為研究成都的重要遺存和物證。
文以載道,大道自然。成都渾身烙下了“大器”與“大道”的秉性?!白怨旁娙死绞瘛?,作為古今文人的壇場,成都歷史上的名人榜幾乎由文人排定,文人排定的成都,當然會留下傳世佳作無數(shù),佳作的誕生則直接催生了書籍的承傳,一本本種類繁多的書,把錦繡成都裝點得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晉時的《華陽國志》,宋時的《成都文類》,明時的《蜀中廣記》,清時的《成都通覽》,百年前的《書目答問》,60年前的《家·春·秋》,50年前的《死水微瀾》……便是成都這本書鮮活的頁碼。
這些當然是《走進成都》承載的眾多理由之一。對于今天每一位欲閱讀成都的中外人士而言,一本書就是了解成都的一條路徑,路徑越多,了解成都就越客觀,越全面,越完整。從每一本書進入成都,成都的詞條便會豐富多彩,精彩紛呈。
《走進成都》是一本不是工具書的工具書。一書覽盡天下成都,綱舉目張,提綱挈領……應該說,《走進成都》只是閱讀成都這部長卷的一個條目,一張還不甚完整的清單,耄耋之年的成都像這樣的清單還可以列很長很長,還可以更加精彩。面向世界,春暖花開,當南來北往的友人側(cè)目并醉愛成都之際,我們祝愿這長長的清單里不止是方塊字,還會有更多更美的多種文字展現(xiàn)。
成都是一部書,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書,一部難以讀透的書。這本《走進成都》或許只算得上一枚小小的書簽,讓我們循著其精神肌理,嵌入其風骨深處,吮吸其精神乳汁。
甲戌仲秋于古蜀成都正南得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