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在這條從遠古三皇五帝時期,一直流淌到了今天的長長的歷史星河中,涌現(xiàn)出了不知多少顆璀璨恒星。其中又以四星最為耀眼,他們就是“啟明星”神農(nóng)、“北極星”陸羽、“雙子星” 惠孟臣、若深。他們在采茶、研茶、茶具制作上閃爍出來的獨有光輝,使他們被后世尊為茶文化的四大始祖。
祭祖
采茶始祖:神農(nóng)
祭祀地點:湖北隨州神農(nóng)故里、株州市炎陵縣鹿原陂炎帝陵
祭祀形式:在陵前默默地肅然起敬
神農(nóng)的祖籍湖北隨州至今還保留有神農(nóng)的“神農(nóng)洞”“神農(nóng)祠”,而湖南株州市炎陵縣的鹿原陂(炎陵山),傳說就是炎帝神農(nóng)的安息之處。踟躇在神農(nóng)的宗祠廟宇或是靈碑前,環(huán)繞幾周,點一柱香,靜靜合上雙眼,恍惚間,那位神態(tài)偉岸、打扮質(zhì)樸的炎帝神農(nóng)仿佛跨越千年時空,向我們走來,默默地在與我們進行著精神的交流。不需要隆重喧鬧的儀式排場,也無需豐盛的祭品,這種無聲勝有聲的精神交流,就是對這位采茶祖先最隆重、也是最平民化的祭祀方式。
尋祖地點:神農(nóng)架湘溪源、湖南安仁九龍庵
尋祖形式:體驗神農(nóng)“采茶”精神
湖北神農(nóng)架湘溪源和湖南安仁九龍庵都是傳說中神農(nóng)的采茶地點,踟行在神農(nóng)始祖曾經(jīng)走過的山野土地,就好像一只腳踏進了那一段神農(nóng)采茶的感人傳說中:“神農(nóng)為給人醫(yī)百病,走進深山里采集草藥,他以身試藥的做法導(dǎo)致百毒入侵,幸而采到了一種香氣襲人的葉子解了這些毒,那種葉子就是后來的茶葉。”
當我們重走這些地方,我們體驗到了神農(nóng)始祖當年采茶的艱辛和冒險試藥得來茶葉的偉大。對于比較年輕而又比較喜歡時尚的好茶者來說,了解神農(nóng)始祖為我們留下來的茶文化和“耐苦”“博愛”的精神,也不失為一種新穎的祭祖方式。
研茶始祖:陸羽
祭祀地點:湖北天門茶圣故里
尋祖形式:文學(xué)泉邊“五體投地”的景仰
湖北天門,是蜚聲海內(nèi)外的“茶圣”故里,自然也就成了老茶客們心中的朝圣之地。陸羽的誕生之地天門縣竟陵鎮(zhèn),還保留有很多有關(guān)陸羽的遺跡。“右雁橋”“三眼井”……佇立文學(xué)泉邊,面對這位偉大的研茶始祖曾經(jīng)取水的地方,我們此時此刻的思緒只剩下了景仰,因為有了他,才有后人《續(xù)茶經(jīng)》《補茶經(jīng)》等等著作。
他就像是一口泉源,往后的大江大河,都是從這口泉源中迸出并匯集而成。與采茶始祖神農(nóng)的平民化不同,陸羽雖也透著儒雅、溫文,但因為他知識太淵博,影響太大,在他面前我們總顯得太渺小,站在那里茫然若失,心靈卻早已“五體投地”,不敢與這位研茶始祖“對視”。用五體投地的景仰之心,去祭這位研茶的祖先,或許是最虔誠的方式。
尋祖地點:四川青城山
尋祖形式:體驗茶文化研究“一絲不茍”的精神
四川青城山山麓上的“天師洞府”里供奉著一尊陸羽茶神像,陸羽不僅是一位研究茶文化的理論家,更是一位實踐家。他一生為了研究茶文化、尋找水源以及茶葉標本,足跡遍及名山大川。青城山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個做學(xué)問的人,陸羽本可以守著明凈的書桌茶幾,喝著清茶,看著古卷,在紙上輕松地涂抹,可他偏偏為了研究收集整理茶葉的第一手資料,只身來到了“蜀道難,難與上青天”的巴蜀大山。即便是今天,登上青城山也常叫人氣喘吁吁。很難想象一個纖弱的學(xué)者文人,是什么樣的力量讓他克服重重困難。也許就是他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才能讓《茶經(jīng)》做到準確無誤,令人信服。
茶壺始祖:惠孟臣
祭祀地點:江蘇宜興
祭祀形式:恭敬于惠孟臣的實用哲學(xué)
惠孟臣的故鄉(xiāng)在今江蘇宜興荊溪鎮(zhèn)上,但并沒留下什么遺址,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也不詳。早先只流傳叫孟臣,至于他的姓氏“惠”,以及他的故居在荊溪鎮(zhèn),歷史上都沒有正式記載,人們只是從一個留存的紫砂茶壺上的“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的字樣中,推測出來了他的原姓氏、籍貫。
紫砂壺中有“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的說法,孟臣沖罐也并非最極品,但在幾種名壺里,它不似無名孤傲,也不像逸公那樣太工于雕琢,其實這也是茶文化中的一種實用哲學(xué),最好的東西往往是比較平淡的,也折射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讓我們不禁對這位紫砂壺的始祖恭敬起來。
茶杯始祖:若深
祭祀地點:江西景德鎮(zhèn)
祭祀形式:感泣于若深的奉獻精神
若深的故里在今江西景德鎮(zhèn),其生平事跡也不詳,大概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據(jù)傳還是一名女子。“若深甌”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今天來到景德鎮(zhèn)這個瓷器之鄉(xiāng),說起若深這個人來,很多制瓷人都會有所感觸,關(guān)于若深甌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傳說若深的茶具被一個惡毒的巫師下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若深奮不顧身地投入熊熊烈火中,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茶杯,后人為了紀念這個女子的偉大奉獻精神,故推若深為茶杯始祖。
歸宗
新年:臺灣烏龍茶葉回閩南娘家
新年到,隨著臺灣與大陸民間越來越便利的通航,很多臺灣同胞從海峽對岸,趕回大陸來認祖歸宗,喝慣了“凍頂山”上奇香濃烈的凍頂烏龍茶,回到家鄉(xiāng)喝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巖茶,頓時覺得淡然香襲。余秋雨先生曾在《兩方茶語》中提到:“喝多了凍頂烏龍,覺得它制作得過于濃烈,所以寧愿喝海峽對面的清香烏龍茶”。這其實也正是臺灣同胞的心思,過慣了國際大都市里過于繁華的生活,就開始懷念起祖國大陸樸實的鄉(xiāng)土鄉(xiāng)音。新年讓那些喝慣了凍頂烏龍的臺灣同胞回到“烏龍茶”的娘家,也算是了了自己一件歸宗心愿。
天下茶道源中國:世界茶道的朝宗日
日本:茶從唐代由我國傳入
從我國唐朝時期開始茶葉傳到了日本,后來在日本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日本茶道”。關(guān)于“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差別,我們無需太多的描述,只是想說日本茶文化不是最早從中國傳入的,卻是扎根最深的,在日本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們都能看到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蒙古、俄羅斯: 茶從我國邊境以通貨途徑傳入
蒙古與俄羅斯茶葉流入的時間,相對比較晚,都是通過邊境通貨的方式引進的,他們也成為兩個主要與中國就茶葉開展邊境通貨貿(mào)易的國家,長期依賴于中國茶的給養(yǎng)。
英國:茶因掠奪從我國傳入
鴉片戰(zhàn)爭以前,因為對中國茶葉的大量需求,在走私與進口都不能滿足本國人民消費的前提下,英國采用了掠奪的方式,把中國的茶苗掠奪到了它的殖民地印度、錫蘭等地自己種植。至今英國的茶葉消耗大半還是來自于這些地方,所以說英國人是從中國這片茶文化圣土上獲得暴利最多的國家。
中國茶最早經(jīng)由東漢絲綢之路傳到了西亞,唐朝又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明朝時通過海上商隊傳入葡萄牙,陸續(xù)傳入歐美等國。雖然今天各個地方的飲茶習(xí)俗已經(jīng)完全不同,但有一點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天下茶道源中國,它們都有著同一個祖先,中國是孕育出茶文化的圣土,很多國家都從這塊土地上汲取到了養(yǎng)分。
新年到,各國的茶文化愛好者們,不妨把這一天當作心靈的“朝宗日”,就像伊斯蘭信徒心目中的朝圣之地“麥加”一樣,來中國的各個茶鄉(xiāng),體驗傳統(tǒng)中國年的同時,也品味一下正宗的中國茶。
相聚
去寺廟喝第一杯茶
推薦地點:各地香火鼎盛的寺廟
推薦理由: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著大年三十去寺廟里上香的習(xí)俗,他們管這叫新年第一柱香,以保佑萬事開頭順利。當外面那些“紅塵男女”燒新年第一柱香時,在古佛青燈的殿堂里面,僧人們也在喝著新年的第一杯茶。一杯清茶,幾樣茶點,算是他們大年三十的團聚。但看似清苦的新年第一杯茶,在他們眼里是有禪意的,它象征著洗去舊塵、煩惱之意。
新年去寺廟里燒第一柱香,與僧人們一起喝著新年第一杯茶,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寺廟里喝茶要坐成一排,有人輪著倒茶,一般是用左手接茶杯,茶水僧給倒?jié)M后,再放下手中的水杯,雙手合十,然后右手端起來慢慢小口呷飲。寺廟里的茶葉多是以新鮮的綠茶為主,因此不能貪杯,或空腹多飲,以免茶醉,應(yīng)該先吃點碗中準備的素點心,暖暖胃之后再食用,另在品茶過程中不能大聲喧嘩。
去紹興喝茶看社戲
推薦地點:浙江紹興
推薦理由:
對于社戲,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大概都是來自于魯迅的那篇《社戲》,社戲是浙江紹興水鄉(xiāng)最繁華盛大的集會。這樣盛大的集會只有在過年等特殊的日子里才會舉行,紹興人在這天會聚集在一起,看社戲、過新年。
社戲的戲臺一般是搭在水中央的,戲臺前的水上擠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扁舟、蚱蜢船、烏蓬船。隨著“鏘鏘”的鑼聲,社戲開始了,戲臺下有賣茶水的,船上之人,或自帶茶水,或是花錢要上一杯。鑼聲、喝彩聲及小販年糕、桂花糕的叫賣聲連連。而今去“水鄉(xiāng)”觀戲體驗傳統(tǒng)水鄉(xiāng)人新年的氣氛已經(jīng)成為紹興人的一道新春“大餐”。
去西藏喝“頭水茶”
推薦地點:西藏
推薦理由:
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許多人早早地就將過年的方式選定去西藏旅行,其實西藏除了綺麗風(fēng)光、底蘊豐厚的宗教文化之外,還有著非常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風(fēng)俗,新年喝頭水茶就是其中之一。
藏族的新年頭水茶,與佛家的新年“第一道茶”不同。藏族的頭水茶是在大年初一喝,他們認為初一那天啟明星升至東方山頂,這時地球剛好轉(zhuǎn)了一圈,新年的頭水剛好流至,屬相相符的人就去搶頭水。然后就用這個頭水沏茶,頭水茶會給人帶來吉利。另外在他們居住的正房的佛龕前也要放茶磚與茶食,如油炸果子、各種水果以及酥油、干果等供物,然后在房頂掛經(jīng)幡祈福。
在少數(shù)民族家里作客喝茶,一定要遵守他們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最好是觀察一下他們怎么喝,有沒有特定的像喝青稞酒前的儀式,敬茶時一定不能推辭和剩下,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新年去西藏感受特有的民族風(fēng)情,喝一次正宗的藏族頭水茶,帶著藏同胞們的祈福,這將是一段很愉快的旅程。
去白族和傈僳族喝“雷響茶”
推薦地點:云南白族、傈僳族的聚居地
推薦理由:
白族的雷響茶,是把鮮茶投入砂罐中烘烤,烤出焦香味后,再沖入沸水,這時罐內(nèi)發(fā)出雷鳴似的響聲,引來人們的開心大笑。白族人認為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著一年的幸福美滿。當茶再煮片刻后,就可以倒入茶盅中飲用。白族雷響茶,茶汁味苦,但飲后有回甘,回味無窮。
怒江傈僳族的雷響茶則用大瓦罐來煨開火,用一個小瓦罐來烤餅茶,烤出焦香味后,加入大瓦罐煨的開水,煎熬大約5分鐘后濾去茶渣,將茶倒入酥油桶內(nèi),再往茶汁中加入酥油及事先炒熱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或糖等。傈僳族的雷響茶最獨特的是,他們會將鉆有洞孔似的鵝卵石用火燒紅,放入裝有茶湯的酥油桶內(nèi)來提高茶湯溫度,以便使酥油溶化。由于燒紅的鵝卵石放入桶內(nèi)會使茶湯像鞭炮一般炸響,猶如響雷,故也稱為雷響茶。
去茶鄉(xiāng)喝竹筒茶
推薦地點:云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景頗族、基諾族聚居地
推薦理由:
與茶樹相伴而生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景頗族、基諾族等少數(shù)民族,由于居住環(huán)境相類似,都不約而同地以竹筒茶和煎茶、煨茶作為最愛,其中又以竹筒茶最為奇特和繁瑣。其作法是用曬干的春茶,或經(jīng)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裝入剛剛砍回的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再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6~7分鐘后,竹筒內(nèi)的茶便軟化。接著用木棒將竹筒內(nèi)的茶壓緊,而后再填滿茶烘烤。新年時,大家團團圓圓圍坐在小圓竹桌四周,由母親先掰下少許竹筒茶,放在茶碗中,沖入沸水至七八分滿,再斟茶給每一個家庭成員。竹筒茶飲起來,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非??煽冢钊擞卸恳恍轮?。
去閩東畬族喝“糖茶”
推薦地點:福建閩東地區(qū)
推薦理由:
福建的閩東地區(qū)是畬族聚居地,他們同樣也很講究喝茶,自古就有“以茶敬客”的習(xí)俗,每逢春節(jié)全家人都要喝加白糖的“過年糖茶”,拜年時要喝加冰糖的“冰糖茶”,象征著一年到頭都“口甜心甜”。在過年期間,凡有賓客來到,主婦會立即手托茶盤奉上一杯加糖的香茗——“糖茶”,以示對客人的尊敬與歡迎。
去土族喝“年茶”
推薦地點:青海土族聚居地
推薦理由:
“年茶”流行于青海省土族居住地,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早晨,全家團聚在一起互相拜年之后,一家人圍坐于火鋪周圍拉家常,并由“當家人”端上盛滿糖果的果盒。還在火鋪中架上罐子,把磚茶敲碎,置于罐內(nèi),加水煮熟。“年茶”煮好后,用紅漆茶盤放茶杯,每人分“細茶”一杯。先由老人講一些祝福的話,此時年輕人則放鞭炮相慶,開始吃“年茶”。一家人談笑風(fēng)生,邊啜茶水,邊吃糖果,盡情享受天倫之樂。
去侗族飲“豆茶”
推薦地點:貴州省侗族聚居地
推薦理由:
“豆茶”是貴州省黔東南部侗族象征吉祥如意的“喜茶”,又分為 “清豆茶”“紅豆茶”和“白豆茶” 3種?!扒宥共琛笔窃谛麓杭压?jié)或其他重大節(jié)日吃的。春節(jié)里,侗族同胞會從各個寨子走到約定的地方,選出一位年紀大又有威望的老人當“主茶人”。他掌握著吃“清豆茶”的大權(quán),叫人從寨子里找來幾口大鍋,在地上挖幾個大土洞作為灶膛,放上大鐵鍋,用柴火煮“清豆茶”。
“清豆茶”的制作很特別,先用糯米倒進油鍋中煎炸成爆米花,將包谷和黃豆泡粑,并且把米炒得焦黃。將以上食物連同剛從茶樹上摘下的嫩葉,一起倒在大鐵鍋中煮熟。茶煮好后,大家就把帶來的碗筷,拿到鐵鍋邊,由主茶的長輩用木瓢一瓢一瓢地舀來分給大家吃。人們一邊吃著香噴噴的“清豆茶”,一邊唱歌、跳舞,慶賀豐收和新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