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金婚攜手,50年的不棄誓言。
重拾這張老照片,當初登門求婚的一幕清晰如昨。50年來,盡管命運多桀、體弱偏癱,我們始終相知相愛、不離不棄。
上世紀50年代初,22歲的我從曲阜師范畢業(yè)后,志愿支援“半年糠菜半年糧”的沂蒙老區(qū),被分配到蒙山縣仲村任教。那時,學校教師隊伍是清一色的男子漢,被人們戲稱為“和尚廟”。1952年春,天上突然掉下個“孫妹妹”,打破了男性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這名女教師叫孫桂芬,性情沉穩(wěn),鼻梁高直,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齊耳短發(fā)別著新穎發(fā)卡,更顯出她的不俗。我一打探才知道:她是隨父母從吉林遷回故鄉(xiāng)的,今年21歲,還沒有對象。
當時,我在西邊教室教5年級甲班,她在東邊教室教5年級乙班。所以在備課、教課、批改作業(yè)和班務活動中,我們有很多機會互相切蹉。秋假教師集訓時,我們一起去購書,我?guī)状蜗雽λ侣稅勰街槎加杂种埂2涣?,她不久就被調到蒙山縣機關學校工作去了,而蒙山縣被撤銷后,我也被調到了平邑縣速師任教。我的心頓時涼了,心想這段美好的姻緣就此告吹了。
真是老天助我!1955年春,一位去臨沂參加運動會的學生報告給我一個好消息:孫老師代表費縣參加了女子排球賽。當時我的興奮之情難以言表。我連夜給她寫了一封信,除了問候、介紹分別后的工作情況外,信尾我還大膽地寫了“祝你小家庭幸?!眮硗妒瘑柭贰N医K于望眼欲穿地盼來了回信。當我用顫抖的手小心地撕開信封,看到那句“謝謝你對我的小家庭的超前祝福”,我積郁了3年的心立刻豁然開朗。
瞅準了一個星期六,我請了三天假,起早乘車來到縣城。誰知,她已回家探親了。我不禁心急如焚,因為不通汽車,我只好步行前往。
輾轉找到她家,叩響了那扇白木門,我的心禁不住狂跳不已。她一見是我,先是驚愕,繼而滿臉緋紅。她年邁的奶奶和慈祥的父母對我熱情相迎,12歲的妹妹還調皮地對姐姐擠眉弄眼。眾目睽睽之下,我窘得手足無措,直冒虛汗。我掏出事先買好的煙、茶葉和點心放在桌上,并交給她一打鋼絲發(fā)卡,她見了十分驚喜。這是我前年回老家途經(jīng)徐州時買的,一直沒機會送給她。她隨即對著鏡子別上了發(fā)卡……
沂蒙山稱新女婿為“貴客”,當天的午餐極為熱烈隆重。她父親端起酒杯高興地說:“歡迎小張到我家做客,以后就常來常往了。來,干杯!”我和她相視一笑,喝了這杯意義深遠的酒。求婚就這么水到渠成了。
不久,我和她就一起去縣城惟一的照相館留下了這張難忘的合影。當年9月,我們便順利完婚了。
責編/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