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薩特與海德格爾的思想上的爭辯,可以歸為生存與存在的爭辯。“existence”意味著生存,在薩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題,而海德格爾的主題卻是“being”,即存在。存在與生存的爭辯將薩特與海德格爾區(qū)分開,揭示出了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的實質是生存主義,而海德格爾與之無關。
關鍵詞:生存;存在;虛無;存在主義
中圖分類號:B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6-0051-03
一、存在先于虛無
薩特與海德格爾之所以被人們歸為同一哲學思潮,很大程度上因為兩者都談論存在,而且都是在與虛無的關聯(lián)的意義上談論存在。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與虛無建立起來炯異的本質聯(lián)系,薩特的存在與海德格爾的存在各自顯示出其真實本性。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指出:“我們已經(jīng)開始了對存在的探討,通過我們的一系列考問,我們似乎已被引到存在內(nèi)部。然而,正是投向考問本身的一瞥。在我們認為已達到目的時,突然向我們指明,我們被虛無包圍著。正是在我們之外,又在我們之中非存在的永恒可能性制約著我們對存在提出的問題。非存在甚至還將對存在進行限制:存在將要成為的那個東西將必然地隱沒在它現(xiàn)在不是的東西的基質中?!弊鳛榉谴嬖诘奶摕o糾纏著存在。成為我們理解存在的真理的關鍵之所在。在對虛無與存在的追問中,薩特最終得出結論:人的本質作為一種自為的存在,就是虛無,正是虛無的本質決定了人的自由??墒且ㄟ_這一最終結論,我們首先要看看薩特是如何談論虛無的。
薩特的虛無首先相關于否定,但是比否定更本源。只要我們追問“存在”,這種追問本身就設定了一個否定的基礎,通過否定某種“限定的非存在’'_一也即預先所期待的存在——去揭示淹沒在其中的存在的真理。這樣看來。作為非存在的虛無似乎來源于否定判斷。但薩特認為并非否定是虛無的起源,事實恰恰相反,虛無才是否定的起源和基礎。否定是在人與世界的原始關系的基礎上顯現(xiàn)出來的。它并不只是判斷的一種性質。而作為非存在的虛無總是在人的期待范圍內(nèi)出現(xiàn)的,它是否定的基礎?!拔覀兡軌蛘f聲‘不’的必要條件就是,非存在永遠在我們之中和我們之外出現(xiàn),就是虛無糾纏著存在。”
薩特通過揭示出虛無對于否定的更本源的意義,將我們帶向下一個問題,即虛無源出何處?人的活動與虛無的最初關系是什么?薩特從兩個方面批判了黑格爾的存在與虛無的觀點。他首先不同意黑格爾設定的存在與虛無的邏輯同格,反對將存在與虛無視為正題和反題這樣對立的兩個方面。他認為存在不是其他東西中的一種結構,而是現(xiàn)象顯現(xiàn)的基礎,“非存在(虛無)并不是存在的對立面,而是它的矛盾,這就意味著在邏輯上虛無是后于存在的周為它先是被假定為存在,然后被否定。”其次,黑格爾的《邏輯學》中純粹的存在和虛無是同一的,因為純粹的存在只是它自身。當存在自我規(guī)定、停留于自身,不與外界發(fā)生關聯(lián)時,那存在就成為最貧乏最抽象的存在,在此意義上等同于虛無??墒撬_特反對將虛無理解為虛空的抽象,他認為虛無必須是某一事物的虛空,先“有”然后才會“無”,所以虛無是存在的缺失。
通過對黑格爾的批判,薩特提出存在對于虛無的優(yōu)先性:“存在先于虛無并且為虛無奠定了基礎,因此不僅從邏輯上說存在先于虛無,而且正是由于存在,虛無才具體發(fā)揮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虛無糾纏著存在’的意思,這就意味著存在根本不需要通過虛無而被設想。人們能透徹地考察存在的概念,而從中找不到一點虛無的痕跡。但是相反,不存在的虛無,只可能有一個借來的存在。它只是從存在中獲得其存在的”。他對于存在與虛無的基本態(tài)度由此揭示:存在是先于虛無的,這種優(yōu)先性意味著對存在的思考不需要借助虛無;不僅如此,虛無要從存在中獲得自身,它是“借來的存在”,所謂的虛無最終成為一種獨特的存在。這種借來的存在是“自為的存在”,區(qū)別于“自在的存在”,后者是超越意識的存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超出主動與被動的范疇,既不是可能的也不是必然的。
然而這種“借來的存在”也即虛無從何而來?薩特認為不是別的,正是人將虛無帶向存在。因為人能作為思考存在的提問者,將被迫問的對象置于存在與虛無之間的中立狀態(tài),通過脫離“存在”在自我中引出了非存在的虛無?!疤摕o進入存在,根本不會改變存在的整體性,只是表示意識存在(人)的一種作用。人使得虛無成為存在的一種形式、所以‘虛無’只對人而言才有意義?!币舱驗槿绱?,世界的意義不是來源于那種絕對充實的“自在的存在”,而是源于虛無。
作為這種自為的存在,虛無揭示出人的存在的特點:人的存在顯現(xiàn)為虛無,虛無使人成為自由的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人不是一種自在的存在,不是一種既定的存在。以虛無為存在的首要狀態(tài),人不斷地進行否定,實現(xiàn)超越。而這種首先作為虛無而存在的人應該是自由的。薩特的自由“是以主觀性和超越性為特征的純粹意識活動。和自為同義。自由不是人的存在的某種性質,而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就是自由?!弊杂蓪τ谌藖碚f,是被人的虛無存在所決定的,人無法逃避也無從選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成為自己所設想的人。但自由也因此意味著人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二、存在作為虛無
存在是貫穿海德格爾全部思想的核心詞語。海德格爾的存在是作為虛無的存在,“存在作為虛無”形成他各個思想分期共同的主題。薩特欣喜地從海德格爾那里發(fā)現(xiàn)了存在與虛無的聯(lián)系,然而卻是在誤解虛無與存在的本源性聯(lián)系的基礎上來推崇海德格爾。不是“存在先于虛無”,而是“存在作為虛無”,這一決定性的分歧將海德格爾與薩特從思想上完全區(qū)分開來。
海德格爾認為對于思想而言,存在問題首先具有存在論上的優(yōu)先地位?!叭魏未嬖谡?,如果它沒有首先充分地理解存在的意義并把澄清存在的意義作為理解自己的基本任務,那么,……,歸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離了它最本己的意圖?!辈粌H如此,存在問題在存在者狀態(tài)上也具有優(yōu)先地位??墒?,存在問題作為一首要性的問題雖“使得古代哲學不得安寧”,卻又被人們當作自明性的東西加以遺忘。傳統(tǒng)哲學所談論的存在都只是存在者的存在,真正的存在問題本身在理性的規(guī)定下一直處于遮蔽之中。海德格爾要談論的存在則是區(qū)別于存在者的存在自身。
存在不是存在者,在這種意義上,存在便是虛無。“無的本性立于偏離存在者和遠離存在者?!毕鄬τ诖嬖谡叨?,作為虛無的存在是首要的。盡管一切科學都堅持認為只與存在者相關:“應該被檢查的只有存在者,除此之外再無他物;存在者單獨存在,別無他物;唯有存在者,此外更無他物”,阿可是這種“無”恰好揭示出科學在追問存在者時要向它所拒斥的東西求助,即向虛無求助。
那么,什么是虛無?海德格爾認為當我們追問這一問題時,有一種危險,即將虛無當成存在者,“將所追問的東西轉向了它的對立面。問題將對象從自身中剝奪了?!眹u無區(qū)別于否定和不,“不和否定只具有陳述的特點,它作為存在者與其他的存在者相關”,因此只是一種存在者的樣式,而不是存在自身。同樣,虛無也不是褫奪。因為褫奪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被剝奪,只是“存在者的缺少……,是存在者否定的一個樣式?!蔽覀儾荒軐⑻摕o作為一個對象化的存在者來追問,但又無法將虛無之問取消,因為虛無確實又與我們相遇了。于是唯一的進入虛無本性中的道路便不是邏輯的,而是從人的日常經(jīng)驗出發(fā)。海德格爾發(fā)現(xiàn)的與虛無相關的日常經(jīng)驗便是畏懼。畏懼區(qū)別于害怕,它不是對某個具體對象的情緒,而是對于虛無的情緒。憑借于對畏懼本性的揭示,海德格爾找到了關于虛無的答案:“虛無既不是一個對象,也不是任何存在者。虛無既不自行出現(xiàn),也不依附于它仿佛附在其上的那些存在者而出現(xiàn)。虛無使如其所是的存在者向人類的生存而敞開成為可能。虛無并不只是作為存在者的相對概念而提出。毋寧說,它本源地歸屬于如其所是的存在者的本質性展開。在存在者的存在中,無之無化發(fā)生了?!碧摕o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的對立面。而是存在者的本質性展開。這里的本質性展開意味著虛無將存在者引向它自身的存在,讓存在作為存在自身向我們顯現(xiàn)。
海德格爾通過對虛無的追問將存在的本性揭示為無之無化,即虛無的虛無化。這意味著讓存在去存在?!胺衷~形式的虛無化是重要的。這一分詞表明了存在以確定的活動,存在者唯有借此才存在。”虛無虛無化具有動詞意義,從過程、動作方面給予了新的解釋。虛無不是手前之物,不是手上之物,不是存在者的消失。虛無是存在之讓,即讓存在,在消極中包含有積極。讓——生活中代表強大或最高的人生態(tài)度,諸如泰然讓之,上帝造人就是讓人成為人。讓是純粹的給予,所給予的正是存在。給予與所給予當中出現(xiàn)了生成,即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最終由虛無來給予,海德格爾稱之為此在。此在之此是林中空地,是敞開和遮蔽的地方,如同巴門尼德的要死者走在存在和虛無之間。此在既是存在者,又是他的存在。海德格爾稱之為生存existence,本義是綻露出來、顯示出來、突顯出來。生存如何可能?要回到林中空地,回到存在與虛無的游戲中。人是虛無之地的擁有者。
三、虛無的生存與虛無化的存在
薩特與海德格爾都是處于現(xiàn)代的哲學家,都試圖打破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中理性對存在、思想等的規(guī)定,將哲學的主題置于存在之下。而且兩者都從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中發(fā)現(xiàn)了思想的新的出路。胡塞爾的現(xiàn)象即顯現(xiàn),現(xiàn)象學是顯現(xiàn)的科學,區(qū)別于我們通常說的二元對立的本質現(xiàn)象說。顯現(xiàn)是在意識之內(nèi)的顯現(xiàn),一切意識都是意向性的意識,包括意識過程、意識之物、自我。這里的意識之物不是客觀之物。而是意向的結果。顯現(xiàn)的前提是遮蔽,現(xiàn)象學的口號是“走向事情本身”:人意識事情,這意味著意識之外的事情被遮蔽了,需要去蔽才能顯現(xiàn),因此現(xiàn)象學的方法包括否定性的去蔽(胡塞爾的加括號、中斷、懸置方法)和肯定性的顯現(xiàn)或還原。有三種東西需要去蔽:自然主義和心理主義、歷史主義、世界觀哲學。還原即回到自身,包括三種還原:狹義的現(xiàn)象學還原——去掉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歷史主義態(tài)度和世界觀哲學,回到意識本身;本質還原——_還原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先驗還原——為本質還原找到根據(jù),根據(jù)分先驗自我和生活世界,前者有自我主義傾向,后者是在意識之內(nèi)已有的生活世界?,F(xiàn)象學的肯定不是絕對肯定,而是現(xiàn)象學的描述,描述事情在意識中的顯現(xiàn)。
薩特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方法,這種吸收表現(xiàn)為他贊同胡塞爾取消主客二元對立、將事情納入純粹意識來加以研究的做法。通過對薩特的虛無觀念的分析,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薩特的虛無最終是被人的意識所帶出來的。成為一切價值的源泉,這一點與胡塞爾將事情還原到先驗自我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顯然薩特又將胡塞爾的先驗自我進一步加以還原,在意識之中發(fā)現(xiàn)虛無,又將虛無最終的本源歸于優(yōu)先性的“自在的存在”。
與薩特將虛無納入意識并在意識與虛無之間劃等號不同,海德格爾雖然也主張走向事情本身,但他的現(xiàn)象學與胡塞爾相區(qū)分:他的思想不是意識哲學。不是我怎樣直觀意識中的現(xiàn)象顯現(xiàn),而是存在哲學,更多考慮存在本身如何顯現(xiàn)。海德格爾反對胡塞爾的還原方法,只使用去蔽和顯現(xiàn),活生生的,可以對任何事物進行思考。海德格爾思考胡塞爾尚未思考的東西。胡塞爾的先驗還原走到了先驗自我,生活世界,也就是自明性。哲學始終要找到自明性,海德格爾追問自明性如何可能,找到了林中空地。
基于對現(xiàn)象學方法的不同層面的運用,薩特的虛無與海德格爾的虛無并不相同。薩特與海德格爾都從虛無與否定的意義出發(fā)來思考虛無,而且都同意虛無對于否定來說具有更本源的意義。但是薩特的否定是被還原到意識之中,否定要以對非存在的某種期待為前提條件,所以虛無比否定更本源。這種更本源的虛無是在意識中出現(xiàn)的。是意識的對象。海德格爾是反對把虛無作為對象來理解的。虛無的對象化意味著虛無自身的取消,意味著將虛無變成了存在者。薩特的這種作為意識對象的虛無還是一種否定,即只是存在者的一種樣式。
由于對虛無本性的不同揭示,虛無與存在之間呈現(xiàn)的關系在薩特和海德格爾看來有根本的區(qū)分。薩特那里存在與虛無不具有本源的同一性,存在對于虛無來說具有邏輯上的優(yōu)先性,但這種邏輯上優(yōu)先的存在只是自在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才是意義的來源。薩特的虛無是人的意識的一種觀念而已,是一種借來的存在,是存在的特殊樣式,虛無揭示出人的存在的本性,使人成為自由的存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存在不具有任何邏輯上的優(yōu)先性,恰恰是虛無讓存在存在,使存在的本性的敞開,對于存在具有更本源的意義。
于是薩特的局限性呈現(xiàn)為:虛無是人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存在,它只是人的生存,是個體的自由選擇。薩特對虛無的揭示只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延續(xù)罷了,他依然是追問存在者而遺忘了存在。海德格爾拒絕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他看到了薩特思想的形而上學性。海德格爾自始至終強調(diào)的都是存在對于存在者狀態(tài)上的優(yōu)先性以及存在對于思想的優(yōu)先性。雖然他在早期的《存在與時間》里是從人的存在即此在出發(fā)來追問存在,但中期和晚期海德格爾更強烈地意識到存在決不是僅僅只是人的生存,他也就放棄了此在這一出發(fā)點。從歷史和語言的角度更深入地將存在揭示為虛無的虛無化。
四、一種無原則的批判——關于存在主義
人們一般用“存在主義”一詞來概括19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一種思潮,并將薩特與海德格爾都納入這同一種思潮之中。認為兩者都反對傳統(tǒng)理性哲學將思維與存在、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等一系列二元對立的范疇之間的關系作為哲學的根本問題,主張從超出主客對立的人的存在出發(fā)來思考;不僅如此,人們還輕而易舉地找到兩者的共同點。即通過對人的死亡、畏懼等具體存在經(jīng)驗的描述來揭示出人的存在,并且都強調(diào)人的存在的超越性。
然而如果我們用一種無原則的方法來透視存在主義,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本身是混亂的,這種混亂不利于思想的前行。無原則的批判是一種放棄主觀的立場和客觀的根據(jù),對思想進行劃定邊界的方法,它能幫助我們對存在主義一詞進行真正的理解。
“存在主義”與“存在對思想的規(guī)定”不能劃等號。整個西方現(xiàn)代思想,以尼采為開端。都是批判傳統(tǒng)哲學的理性主題,將思想從理性的規(guī)定之下解放出來,還原到所思之物上去,即以存在為主題。尼采的存在是權力意志。薩特的存在是個體的自由選擇行為,馬克思的存在是人的物質生產(chǎn)實踐,海德格爾的存在則是林中空地,他們共同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主題之轉變。而“存在主義”嚴格來說,是薩特哲學中明確標明的。它體現(xiàn)了薩特對于人的存在的獨特性思考,但是由于人的存在在他看來就是人的自由選擇行為,也就是人的生存,因此對薩特的存在主義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生存主義”。
將海德格爾與薩特混為一談是不妥的。因為兩者的主題分別是存在(Being)與生存(existence)。生存只是海德格爾的一個獨特的存在者即人的存在方式,也只是在海德格爾早期的思想中成為追問世界的存在者整體的出發(fā)點。海德格爾的存在是遠比薩特的生存更為宏大的哲學主題,它引起了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終結和思想的大的逆轉,并暗示了語言作為新的哲學主題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