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蘇軾描寫西湖的名句,煙花三月,細雨紛紛,余游漓江,竟也有些同感,大概是自然造化,異曲同工。
久聞“漓江煙雨”美妙絕倫,不巧的是前幾次游覽漓江都是晴天朗日。此番再去桂林,春夜喜雨,好好燜上一覺,翌晨驅車直奔桂林南郊的磨盤山碼頭。蒙蒙煙雨中的遠山影影綽綽,濃淡有致,渾然天成的一幅國畫寫意。
車到碼頭,換乘游船。煙雨中的漓江好像披上了一層銀紗,一改“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常態(tài),一切美好的細節(jié)或微存的瑕疵都若隱若現,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神韻?!皾逃晁ィ朦c桂山間”,青山掩映著碧水,江面煙雨氤氳,船兒在奇山秀水間穿行,或“孤舟長繞碧蓮花”,或“船在青山頂上行”,宛如仙境。馬達和汽笛聲不知是被雨絲過濾了,還是身臨其境深受感染,也變得悅耳動聽起來,像是怕驚醒了一江春夢……
蒙蒙煙雨中的漓江如云龍游動,不見首尾。兩岸青峰煙雨繚繞,或如情竇初開的少女,輕紗半遮,臉上一朵羞云,或如峨冠博帶的士大夫,衣裾招展,神采飄逸。一些原本青翠秀美、婀娜多姿盡顯小家碧玉之氣的山峰,因了煙雨縈繞,也變得高深莫測、大氣磅礴起來。溟濛的煙雨,賦予漓江玄之又玄的含蓄美,令人浮想聯翩,潛移默化中就實現了審美再創(chuàng)造,獲得奇妙無比的審美感受。宋代畫家郭熙《林泉高致#8226;山水訓》云:“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薄斑h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非無也,如無耳。”漓江景觀因煙雨的淡化、虛化和美化,使游者所見之水,“無波”、“無脈”,所看之山,“無皺”、“無巔”,不由自主產生一種錯覺,于是,實則不高不遠之山與不闊不遠之水,倒成了高遠之山與闊遠之水,蒙蒙煙雨無形中把漓江放大了、拔高了,可謂“汽”壯山河,促成了空闊無邊、高遠無限的審美境界。山水之美孕育了藝術之靈性,而藝術又把奇山秀水點綴得情韻悠長,蒙蒙細雨的大家手筆,使漓江錦上添花。
“百里漓江,百里畫廊”,暗河奔流的冠巖,翠竹掩映的楊堤,九馬凌空的畫山,七仙下凡的黃布灘倒影,美景云集的興坪……真是船移景換,目不暇接,我們一一合影留念。飽賞“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這桂林山水的四大特色,又真切領略“深潭、險灘、流泉、飛瀑”之多姿,人在畫中游,詩在心中留。一路上雖是細雨綿綿,我卻站在甲板上不舍得進艙,仿佛唯如此,才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才不至辜負漓江的好山好水給予我的好悟性。船到陽朔的碧蓮峰碼頭靠岸,幾個小時的游程下來,絲毫也不感到疲憊,倒覺意猶未盡。
如果說晴空倒影造就了漓江百里水墨畫,而蒙蒙煙雨,則勾勒出漓江不絕的寫意圖。只是漓江再好,不是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