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央視一套和八套同時開播兩套歷史劇——《問君能有幾多愁》和《辛追傳奇》,為正在升溫的歷史正劇熱再添一把火。以《宰相劉羅鍋》為代表的“戲說劇”十多年前即曾風靡一時,而去年以來熒屏上連續(xù)播出《臥薪嘗膽》、《大明王朝》、《貞觀長歌》等歷史正劇,大都受專家的好評,不光我們老年人愛看,青少年也加入到觀眾的陣營來。
歷史正劇逐漸催熱熒屏,成了近日一道新的電視風景。有人以此判定觀眾們的審美水準正在逐步提高,雖然僅憑幾部電視劇的熱播就如此斷言有些武斷,但多數(shù)觀眾開始鐘愛還原歷史真實的節(jié)目,則已是電視業(yè)的新現(xiàn)象。
事實上,歷史正劇給予觀眾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框架,并盡可能讓人們重溫發(fā)生在這個框架下的、那些曾經(jīng)被載入史冊的光榮和崇高,喚醒大家的歷史認同感。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呼聲日益高漲,歷史正劇便是試圖從歷史中探尋傳統(tǒng)與文化的一種嘗試,這也是觀眾喜愛這類作品的原因之一。
然而正劇所長恰恰也是其所短,過于拘泥于還原歷史、刻板于史料的真實映現(xiàn),那么電視所特有的娛樂功能也將逐漸喪失,人們則會再次逃離正劇帶來的壓抑。當年戲說劇的風行恰恰是滿足了觀眾對主旋律之外的娛樂需求。
從歷史正劇到央視的《百家講壇》,觀眾對于歷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是看看那些獲得高收視率的劇目,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觀眾對歷史認知還很缺乏理性、態(tài)度遠談不上客觀。很多時候觀眾還是喜歡把歷史劇當作官場教科書,而不是從中吸收昂揚振奮的精神力量。
當然,作為娛樂消遣,讓電視劇或者電視業(yè)承擔過于沉重的使命,既不公平,也不合適。但若歷史正劇和一些歷史題材節(jié)目的熱播,能引發(fā)觀眾對探循歷史源流的興趣,啟發(fā)觀眾對歷史事實的客觀辨析,那么此舉已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