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蒙在《尋找在世界各地的古代中國人后裔》一書中的某些話題頗有趣,拿過來給讀者一看。
一位在莫斯科學習的中國記者,遇到一位相貌與中國人無異的訪客。訪客操著一口一百多年前的晚清陜西方言,讓記者似懂非懂。無奈,訪客只得放棄用他的中國老話與記者溝通的打算,改用俄語交談。原來,這位名叫埃利克的來訪者是一位東干人,他的祖先來自中國陜西。東干人在中亞地區(qū)已經生活了120余年。
19世紀下半葉,陜、甘、寧地區(qū)曾經爆發(fā)了持續(xù)十多年的回民起義。起義失敗后,數千名起義軍到中亞逃生。之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流落到楚河岸邊(現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處)定居下來。
聽到關于東干人的這件趣聞,更讓我堅信中國古人不只有一次次的西遷,還有東遷,而且時間更早。
1983年,北京大學的鄒衡教授赴美洲講學,參加了一次印第安人的節(jié)日晚會,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是殷人。鄒很奇怪,問他為什么不說是漢人或是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說:“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在南北美洲,有關中國古人東遷的線索不止鄒衡教授遇到的一件。
譬如,加拿大西海岸夏洛特皇后海島的土人,大多含有中國人的血統(tǒng)。這些土人,自稱是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東征日本失敗后,漂流至該島的元朝水師的后代。
譬如,委內瑞拉學者莫雷諾考證,在公元8世紀即中國唐代時,有一批居住在中國黑龍江、日本海和朝鮮之間的滿族的祖先,越過太平洋在中美洲登陸,被稱為歐康人。他們中的一部分移入墨西哥,一部分進入南美洲各地,后與秘魯的印加文化相融合。據說,印加王軍成員之間說一種當地人聽不懂的語言,與歐康人的語言相似。滿族的祖先自稱是MoKo人,而印加的統(tǒng)治者則自稱是曼科(ManKo)人,發(fā)音幾乎相同。
1917年的《地學雜志》上署名魏聲的文章《吉林黑斤人與美洲印第安人同系說》中提到:“美洲新大陸,未有余之蹤跡,故以印第安人與吉林東北之黑斤人相較,其血統(tǒng)如何蛻衍,靡可證明。但黑斤之社會情狀,則余以居東年久,見聞有素。復視近人游美記錄,所述印第安人之風俗,蓋與黑斤人有惟妙惟肖者。”
1910年,清朝政府派歐陽庚為特使東渡墨西哥,辦理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00余人的索賠案。歐陽庚辦完專案后,當地印第安百余家族的代表,前來找歐陽庚請愿。他們告訴歐陽庚:“墨西哥革命時,殺死印第安人750名,這些印第安人也是中國血統(tǒng),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里的。請求清政府一并保護索賠?!睔W陽庚聞知此事大為驚喜,因為來墨西哥之前,王國維、羅振玉等曾托他到美洲后,代為調查“殷人東遷”之事。
懷疑者說,如果是中國古人東遷美洲,為什么在美洲土著中,找不到使用中國語言和文字的部落?但是,東干人所使用的中國老話,同樣也讓中國記者聽不懂,他們的文字是用俄文字母和清代的陜西方言融合而成。如果不是東干人自報家門,僅憑無法聽懂的語言和后來創(chuàng)立的東干人的拼音文字,你能確定他們是100余年前的中國移民嗎?要知道,遷移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離開故土已有上千年乃至萬年以上。
盡管年代久遠,變遷頻仍,我們還是可以從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中找出歷史遺留的些許痕跡。譬如東干人,至今仍沿用一個世紀前的發(fā)音,將政府機關稱為“衙門”,把政府官員稱為“大人”,稱店鋪老板是“掌柜的”等。而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中,也有些詞匯發(fā)音與漢語相似。比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稱小孩子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稱“你、我、他”為“寧、內、儂”,稱“河流”為“河”,哥倫比亞印第安人把船稱為“賽舨”,而中國至今仍將一種輕巧的木質小船稱為舢板。
至于在美洲的古物中發(fā)現中國文字則早已見慣不驚了。筆者就曾親見美國北達科他州的名為“書寫的巖石”的照片,以及在亞利桑納州大學博物館發(fā)現的古石照片。這些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書法,與中國的甲骨文及金文極為相近。北達科他州有關機構根據“書寫的巖石”,曾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p>
從人種上說,美洲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的一個支系。從直觀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脫脫就像一個中國人。還有一些從畫報上看到的中、南美洲叢林中的印第安人,你會以為他們是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毫無疑問,大多數印第安人(包括愛斯基摩人)都具備黃種人的特點:頭發(fā)色黑且直,黃皮膚,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
臺灣的金榮華教授1972年~1973年曾在墨西哥的一所大學教書,常到墨西哥各地考察古跡,發(fā)現很多與中國有關的古跡和民俗。他還發(fā)現,一些秘魯印第安人的村莊名與中國村名相同。他找到叫“王家窯”的有四處,叫“齊家老窯”的有七處。他還發(fā)現,北美洲土著人吃玉米,南美洲土著人吃玉米兼吃面粉,但秘魯卻有90余個村莊的土著人吃大米。衛(wèi)聚賢教授認為,一般民間飲食習慣不易改變,而且秘魯山區(qū)并不適宜種植水稻。經考證,衛(wèi)聚賢教授發(fā)現元朝水師攻爪哇時,逃到爪哇的南宋宰相陳宜中為避元軍,率南宋水師由大溪地轉而漂泊秘魯,現今這些食米的秘魯土著人是南宋人的后裔。
賈蘭坡先生《關于誰最早到達美洲之我見》一文中說:“既然和中國有關系的文化材料,都在北美洲南部和拉丁美洲北部的太平洋沿岸被發(fā)現,的確是令人深思的事。為了尋找更多使人信服的證據,應和有關國家的學者密切合作,有目的地進行綜合考古調查、發(fā)掘和研究,問題終究會得到解決的?!?待續(xù))
(選自蘇三“破譯颶風系列”之《三星堆文化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