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野菜以其特有的風(fēng)味,越來越多地走上人們的餐桌。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們,轉(zhuǎn)過來要換換口味。尤其是在推行“綠色食品”的影響下,吃著沒有農(nóng)藥污染的野菜放心,而且還有保健功效,對身體健康有利。其實(shí),古往今來,有不少名人對野菜也情有獨(dú)鐘,百吃不厭。
以野菜為三餐食品的名人首推商朝的伯夷、叔齊。《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避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白薇就是巢菜,見于我國北部及中原。嫩苗稱巢芽,味鮮美。野豌豆也稱巢菜,都是富含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zhì)的野菜。
當(dāng)年諸葛亮在隆中發(fā)現(xiàn)了薺菜,又在屢出祁山時發(fā)現(xiàn)了蕪菁(也稱蔓菁)這種可充饑的野菜,并總結(jié)了蕪菁的六大優(yōu)點(diǎn):“取其才出芽者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隨以滋長,三也;棄之不惜,四也;回則易尋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炒食,六也。”后來蕪菁被稱為“諸葛菜”。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稱薺菜是“天然之珍,雖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睘轱柨诟?,?!皶r繞麥田求野薺”,并發(fā)明了一種薺菜和米煮的粥,不加調(diào)味,自稱“東坡羹”,還鄭重其事地將它介紹給患病的友人,說它的滋味勝過“陸海八珍”。
南宋大詩人陸游對薺菜更是情有獨(dú)鐘,寫下了不少贊薺菜的名句。如“日日思?xì)w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笨梢?,陸游迷戀薺菜竟到了連家也不想回的程度了。這與張翰的“莼鱸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代才子李漁講到吃野蔬的情性,可謂精辟。他說,人們?nèi)绻軌蚋誓伿柽h(yuǎn),吃些蔬食野菜就覺得甜美,不吃牛羊之類的肉食,那就有如活在伏羲、三皇的時代,享受著唐堯、虞舜時代的美好生活,跟崇尚古玩有相同的情致。李漁把吃野菜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層面上了。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香椿推崇備至:“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
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最愛吃魚腥草,稱它是難得的美味佳肴。原來,兒時的張大千身體曾一度虛弱,家庭經(jīng)濟(jì)十分拮據(jù)。他的母親擅長烹調(diào),時常采來魚腥草根淘洗干凈,做成多樣味美可口的菜肴來吃,尤以加鹽、醬油、花椒、紅油辣椒拌制成麻辣風(fēng)味的涼拌菜最為他所喜愛,在他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大畫家齊白石青年時就喜愛吃香椿,后來他繪畫成名后,仍然喜歡吃香椿,每逢春天,谷雨前后,他除了喜歡烹食香椿炒雞蛋外,還喜將香椿切成細(xì)末拌豆腐吃,或?qū)⑾愦蛔龀烧ㄡu面、麻醬面或鹵面來品嘗。
周作人先生在散文中曾饒有興致提起了幾種故鄉(xiāng)的野菜,如浙東人常吃的薺菜;春日采嫩葉后搗爛去汁與粉做糕的黃花麥果;清明掃墓時發(fā)現(xiàn)的類似豌豆苗的紫云英等。周先生對采擷野菜的時間、采后加工及制作述得很細(xì),把一向被人淡忘甚至鄙視的野菜用飲食文化包裝了一下。
汪曾祺是海內(nèi)外知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也十分喜食野菜,“汪氏家宴”中就有一款受人喜愛的“涼拌薺菜”。近日從一篇散文中,看到汪曾祺先生喜野菜的逸聞。汪先生那次路過釣魚臺國賓館發(fā)現(xiàn)墻外長了許多灰菜,極肥嫩,忍不住彎下腰來摘了好些,裝在包中。門衛(wèi)走過來問“你干什么呢?”直到汪老把包中的灰菜抓給他看,他才走開了。事后汪老自我解嘲:“他大概以為我在埋定時炸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