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百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保ㄋ巍ね醢彩对铡罚┐汗?ji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jié)日,過大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吃?!俺跻伙溩映醵?,初三的合子往家轉(賺)?!笔紫仁浅?,并且吃個吉利。
中華民族是個崇尚象征性的民族。食物不僅用以果腹,還被賦予許多社會作用,而成為一種食文化。正像F·T·程的詩中寫的:“正是(中國的)食物激發(fā)其思想者的想像/使其學者的智慧愈加敏銳/增加其手工勞動者的才能/并使其民眾精神活躍?!闭驗槿绱?,餐桌上的“紅燒鯉魚”可被視為“吉慶有余”?!百F妃雞”可被理解成“吉祥富貴”。其實,老百姓的這種心態(tài)完全可以理解,誰不企盼來年日子紅火,大吉大利呢?
中國人把進食看作為生活樂趣是老外們難以想像的。英語中與精致、講究的吃有關的專門詞非常匱乏,即使有也是躉自法文。在英語中,一個美食家(gourmet)很可能被稱為“貪吃的肚子”(greedy gut),至少在童謠中是如此。
在一些對中國的認識只限于唐人街的美國人眼里,菜名并不那么重要?!俺措s碎”是一道典型的中國菜,老外們很愛吃,為此,美式英語還出現了一個音譯詞“chop Suey”。在美國,這道菜全稱叫做“李公雜碎”。對于此名,很多人感到莫名其妙?!半s碎”是指中國北方小吃攤上的一種羊下水。當然誰也不會因此去想吃李中堂的內臟。其實“李公雜碎”是把魚翅等海鮮和雞脯燴在一起,絕對是一道美食。出于鄉(xiāng)黨之情,在徽菜中直呼其為“李鴻章雜燴”。在天津,由于此菜與李鴻章在津宴請洋人有關,則被冠以雅名“全家?!?,收錄在拙作《津派二十四幫菜·本幫菜》中名菜篇。
吃吉利菜的典型是瀕臨滅絕的“寧夏五寶”之一的發(fā)菜。
發(fā)菜之運交華蓋是緣于漢字的“”字被簡化為“發(fā)”。也因為發(fā)菜在關中和粵語的讀音接近“發(fā)財”。在西安的菜館里有道仿唐菜叫“鑲金錢發(fā)菜”,以雞脯茸和發(fā)菜、雞蛋做成蛋形,蒸透后切成銅錢狀,再澆上雞湯?!肮舶l(fā)財餃”,則見于“餃子宴”。在廣東,發(fā)菜被作為一種吉利的年菜,可以從除夕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但是,無論是“發(fā)菜炆豬手”(“發(fā)財就手”)還是“發(fā)菜蠔豉煲”(“發(fā)財好市”),如果將發(fā)菜換成粉絲,可能會更好吃一些。
吃吉利名,也許使得一些人發(fā)了財,但不見得人人都發(fā)財。發(fā)財不發(fā)財姑且不論,眼前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沙塵暴呼嘯著襲擊了新疆的列車。北京人、天津人不得不在馬路上大吞沙粒。
老外們曾經評論中國人不是不講公德,只是習慣于在血緣和熟人的圈內講公德。其實講吃德,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才是真正的公德和大吉大利。
曾經活躍在中原大地上的大象、中國獏、犀牛已經被我們的祖先“吃”盡了。松茸、蟲草等珍貴生物資源由于過度采挖而瀕臨滅絕??看罅肯牟豢稍偕Y源和犧牲環(huán)境來過日子乃是一種斷子絕孫的傻事。
中國人崇尚美食,圖個吉利熱鬧這本無可非議,只是我們在吃吉利的時候莫忘給下一代,給地球人留下可持續(xù)性吃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