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這個“遺傳”的危險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不過,它與生理學中嚴格意義的“遺傳”是兩回事兒,其真正含義是,爸爸的粗心大意、不拘小節(jié)或不良習慣給寶寶做了不好的榜樣,使寶寶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跑了偏。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攝像機,隨時隨地捕捉老爸的言行,一概兼收并蓄,并瞬間將它們“復制”到自己身上,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爸爸們不希望從寶寶身上看到的,很可能就是自己曾經(jīng)所為……
“毛病”1善意的侵犯
場景回放
幾個寶寶玩捉迷藏,小磊和東東幾次都藏得非常隱蔽,沒被發(fā)現(xiàn),他們很是興奮。突然,小磊伸手去抓東東的臉,笑個不停。東東用力擺脫,沒想到這么一來,小磊的手抓得更緊了,東東臉上留下了深深的指甲印兒。東東哭著向小磊爸爸告狀,小磊遭到一頓訓斥。
追根溯源
小磊感到莫名其妙,因為自己就經(jīng)常受到這樣的“厚愛”——他無非是模仿了爸爸的行為。比如他畫了一艘漂亮的帆船、用積木建起一座立交橋,或者把玩完的玩具“送回家”,都能得到爸爸“捏一捏臉”的獎勵。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友好的時候,爸爸的行為恰好給了他一個不恰當?shù)膮⒄?,使小磊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錯誤的概念:喜歡別人就去捏他的臉。于是,爸爸“善意的侵犯”,就在小磊身上得到了延續(xù)。
應該怎么做
言行一致
爸爸的行動比言語更能給寶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攻擊傾向,自己也別“侵犯”孩子的身體。當然,你可以用豎起大拇指、微笑或贊美的話來表達對孩子的喜愛。
掌握分寸
假如你習慣于用親密的接觸傳達情感,不妨讓你的動作溫柔一些,比如輕輕地吻孩子面頰、額頭,撫摸他的頭或用小手指“拉拉勾”,“力度”一定要小。
“毛病”2丟三落四
場景回放
清晨,在小區(qū)地下車庫門口,爸爸把暢暢拉到一邊說:“你在這兒等一會兒,別動,爸爸回家去拿車鑰匙?!睍硶秤悬c著急:“爸爸你快點兒,我要遲到了!”
幾分鐘后,暢暢和爸爸坐進車里。爸爸邊開車邊在褲子兜兒里找什么,只聽他自言自語:“糟了,忘帶手機了!”話音未落,暢暢就大喊起來:“壞了,沒帶輪滑鞋,昨天晚上媽媽和我一起都裝好了,就放在門口的鞋架上,出門時忘了拿,今天的輪滑課又上不成了!都好幾次忘帶鞋了,老師準得說我?!睍硶骋荒樀木趩?。
追根溯源
媽媽每天上班走得早,送暢暢的任務就落在爸爸了肩上。暢暢的忘帶東西,與爸爸的丟三落四有直接關系。盡管媽媽每次都提前做好了準備,但孩子頭腦中還沒形成“出門前檢查一下:自己該帶的是不是都帶了”這個概念,需要爸爸的提醒。遺憾的是,爸爸也沒有這個習慣,更想不到去培養(yǎng)寶寶了。
應該怎么做
早做準備
前一天晚上,想想明天要做的事,需要帶什么,提前準備好,放在顯眼的地方,便于第二天看到、拿起來就走。
出門前“定定神兒”
每天早5分鐘起床,避免過于匆忙。出門前,留出3分鐘,爸爸和暢暢一起想想“該帶的東西是不是都帶了”,“盤點”之后再動身。
寫個備忘錄
在門上,或家里的顯著位置掛一個“備忘袋”,把轉天要做的事寫在成備忘錄,插進備忘袋,每天早上臨走的時候看一看,也能幫暢暢和爸爸改掉丟三落四的毛病。
“毛病”3不講秩序
場景回放
電視機里的動畫片牢牢地鎖定了霄霄和爸爸的眼球。就在他們坐著的沙發(fā)上,報紙一張張地散開、雜亂地攤放著,面前的茶幾上堆滿了零食,零食上還蓋著麗本書,餐桌上的“殘局”猶在;而客廳的地面上散亂著玩具,橡皮泥、水彩筆、油畫棒和一幅未完成的畫橫七豎八地“躺”在霄霄的書桌上,兒童床上扔著幾個芭比娃娃和她們換下的衣服……
追根溯源
霄霄走到哪兒,就把東西扔到哪兒,這筆“賬”應該記到爸爸身上。正是他隨手亂丟東西、不收拾的做法,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并使霄霄在潛意識里將“無序”、缺乏自理和把責任推給別人看成是理所當然。盡管媽媽不停地提醒“這件東西你從什么地方拿來的,玩兒完以后還要放回原來的地方。”但是,媽媽的“言傳”最終難以抗,衡爸爸的“身教”,爸爸的不良習慣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寶寶。
應該怎么做
爸爸先“洗腦”
爸爸首先轉變觀念,培養(yǎng)起自己的秩序感,將“愛整潔、有條理”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漸形成習慣。
收拾爸爸做表率
爸爸的頭腦中時時繃著一根弦:做事有頭有尾,先從自己做起。比如將看過的報紙疊整齊,放在固定的地方.讀過的書送回書柜。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寶寶,“物歸原處”、結束了一項活動再開始下一個活動,才是好的做法。
“毛病”4拒絕認錯
場景回放
苒苒和凱凱合作一張畫,樹干和數(shù)葉都畫好了,凱凱說“我想給果實涂紅色?!避圮郾硎井愖h:“涂橘黃色才漂亮呢!”凱凱不愿意:“就要紅色!”苒苒也不甘示弱:“就要橘黃色!”突然,凱凱把橘黃色的油畫棒摔在地上踩得粉碎。爸爸要凱凱向苒苒道歉,他卻理直氣壯地反駁:“不!你上次把我的畫撕了,不是也沒說‘對不起’嗎?!”“那是因為畫畫不專心……”爸爸解釋著。
追根溯源
爸爸教導凱凱知錯就改、真誠道歉,目的是讓孩子懂得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做錯了沒關系,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認、努力改正。然而,爸爸的實際做法卻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正是他的不肯認錯,給了孩子一個極不好的示范,以致凱凱學著他的樣子,一錯到底。因此,凱凱的拒絕認錯,其實是與爸爸的“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借口”一脈相傳的。
應該怎么做
別為自己開脫
拋開“面子”問題,坦誠向孩子認錯:“你批評得對,那天撕了你的畫,是爸爸不對。我當時真的很生氣,沒有冷靜地想清楚怎樣做才能使你畫得更好。如今我知道那件事讓你很傷心,爸爸向你道歉:對不起兒子,來,我們和好吧!爸爸以后保證不用那種粗暴的方式對你了。好吧,現(xiàn)在該你給苒苒說‘對不起’了。”
彌補過失
如果爸爸意識到自己錯了,最好能在第一時間糾正自己的做法,比如把撕破了的畫重新拼在一起,用透明膠布粘好,還給凱凱。你的所作所為向孩子表明,當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之后,一定要想辦法彌補,凱凱也可以學著爸爸的樣子,將黃色和紅色混合,代替橘黃色;并與苒苒重歸于好。
“毛病”5言而無信
場景回放
早上一到幼兒園里,楚楚就去找蔓蔓:“我今天帶Kitty貓貼畫了,咱們換吧。”
蔓蔓不以為然:“我沒帶小珠子,不換了?!?/p>
“咱們昨天不是說好了嗎?”楚楚有點著急。
“是說好了呀,可我不想換了!”蔓蔓理直氣壯。
“你說話不算數(shù)!”楚楚生氣了。
“那又怎樣?我爸爸早就答應我去動物園,到現(xiàn)在還沒去呢!”
楚楚無言以對,臉上“寫”滿了失望。
追根溯源
蔓蔓的失信,是受了爸爸不遵守諾言的“傳染”。在孩子印象中,爸爸能這么做,我當然也可以這么做。正是爸爸的失信于孩子,導致了孩子失信于小朋友,甚至更多的人。
應該怎么做
一諾千金
“說到做到、決不食言”,首先是對成人的要求。因為,從爸爸們的“健忘”中,孩子很自然地學會把許諾拋到腦后。所以,如果你和孩子有個約定,那么這個約定是用來約束你們雙方的,無論如何,都不要破壞它。你的行動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答應人家的事情就要做到,即使拿出自己珍愛的東西、付出努力與辛苦,為了信守諾言也是值得的。
承諾沒有大小
如果你認為“帶孩子旅游”、“給寶寶買高檔玩具”這樣的許愿必須兌現(xiàn),那么,答應陪寶寶去動物園、給他買個小皮球一類的“小事”,也不能說了不做。承諾不分大小,任何“答應了”的事情,都不能被列為可以失信的范疇。另外,承諾也不是爸爸哄小寶寶的手段,絕不能哄好了寶寶,就把說過的話拋到九霄云外,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它會牢牢地印在孩子心里的。
“毛病”6說翻臉就翻臉
場景回放
爸爸打電話,5歲的鑫鑫也不問對方是誰,就拿起另一部話機、對著它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鑫鑫,別搗亂,爸爸和叔叔說正事呢?!甭曇艉車烂C,可鑫鑫仍沉浸在自己的快樂里,說個沒完。爸爸生氣了,沖到他面前,一把奪過話機。
幾分鐘后,爸爸掛斷電話,對著鑫鑫就是一通大吼。媽媽湊過來、拉著他的手,溫和地說:“你那樣干擾爸爸和叔叔說話,很不禮貌……”鑫鑫卻用力甩開媽媽的手,氣乎乎跑進自己的房間,重重地把門關上。
追根溯源
鑫鑫的壞脾氣不能說與遺傳沒有關系,但更多的是從爸爸的言行中耳濡目染習得的。很多時候,爸爸對孩子大聲喝斥,是為了阻止孩子大吵大鬧和無禮的舉動,但他們憤怒的態(tài)度和失控的情緒,也點燃了孩子心中的怒火,使孩子誤以為發(fā)脾氣、指責、吵架是解決沖突的辦法,并以這種方式去對待自己遇到的不順心的事,就像他那樣對媽媽。
應該怎么做
冷卻你的情緒
老爸要先做表率,在孩子惹你生氣的時候,想方設法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用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態(tài)度平和地把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要避免的給孩子講清楚,使你的教導修得正果。有了這個經(jīng)歷,孩子自然能明白:發(fā)脾氣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另辟蹊徑
如果爸爸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因為爭搶玩具、或其他不愉快的事情,而與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那就問問自己的寶寶:“想想看,有什么文雅的辦法來解決這些事情嗎?”以此把孩子拉出亂發(fā)脾氣的泥潭。
懂得尊重
一個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爸爸不想使自己的壞脾氣在孩子身上延續(xù)下去,就別吝惜給予孩子這份尊重,溫和地、善意地對待你的寶寶,使孩子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他人的感受,給那些與他相處的人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