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是中國戲劇界的傳奇,也是個知味之人,“北京菜”的擁護者。我曾經(jīng)去拜訪過他的故居。那是棟位于北京西城區(qū)護國寺街的兩進四合院,窄窄的巷弄,破舊零亂的電線桿,要不是門口有塊黑底燙金的“梅蘭芳紀念館”匾額,差點就錯過了。這是他與二夫人福芝芳的舊居之處。在此,他倆共生育了四名子女。他也在這里度過一生的黃金時光。
梅蘭芳(1894一1961)只活了67歲,但在京劇迷的心目中永遠不朽。他病逝于“文革”之前,沒挨過批斗,真是莫大的幸運。1986年政府為紀念他的92周年誕辰,將他的故居改為了紀念館。館藏文物有三萬余件,主要是他的生平、藝術與文化交流活動的歷史資料、照片和實物。
一進大門,但見院中種著梧桐、木蘭、柿子等寒木。金秋十月,柿果已開始變紅,桐葉也逐漸發(fā)黃了。臥室、書房置放著常用的物件,蒙著一層淡淡的灰,塵粒依稀在日影里飄浮著,令人驚覺主人已經(jīng)仙去,“為伊判作夢中人,索向畫圖影里喚真真”,我只好從劇照里去追索他的芳蹤了。
《生死恨》亮麗的劇照吸引了我的注意。這是梅蘭芳根據(jù)明代傳奇《易鞋記》所創(chuàng)作的新戲,他在劇中扮演韓玉娘。當時他得齊如山、王瑤卿之助,對京劇內(nèi)容、化裝、頭飾、服裝都有大膽的創(chuàng)新。細看那瑰麗奇巧的頭飾,嫵媚嬌羞的扮相,挑逗妖嬈的手勢,誰會相信那是一個昂藏七尺的男子?他還創(chuàng)造了劍舞、袖舞、羽舞、拂塵舞……等,豐富了京劇和昆曲旦角的表演藝術。他在《霸王別姬》中飾演的虞姬舞劍后又以劍自刎,最能表現(xiàn)出劍舞的特色。
在昆曲《思凡》中,他飾演尼姑趙色空,得拿著一柄拂塵揮舞,頭飾服裝鮮麗奪目,1961年在北京公演,轟動全城。趙色空自幼出家,終日燒香念佛,不耐孤寂,想下山尋覓佳偶。經(jīng)過一番心理掙扎,終于脫掉袈裟,下山還俗。全劇只有他一個角色,得通過聲調(diào)、表情和身段,表達趙色空被迫出家的苦悶和反傳統(tǒng)的精神,顯露了他精湛的演藝。
梅蘭芳曾出現(xiàn)在影射北京“同仁堂”樂氏家族的熱門電視劇《大宅門》中。男主角(白景琦)之妹迷戀某京劇名伶,甘心嫁他為妾。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據(jù)說那位名伶,就是梅蘭芳。當時梅蘭芳俏麗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風靡了整個中國,北京“同仁堂”是大戶人家,京劇的愛好者,自不例外。
梅蘭芳不肯接受白大小姐的愛意,自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的愛慕者實在太多了!才子多情,他的感情世界早已容不下一般庸庸碌碌的劇迷。他一生中共娶了三房妻室,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婚外情。他17歲時娶元配王明華,生有兒女,不幸夭折。他再娶同門學藝的福芝芳,并以正室相待。兩人白頭偕老,傳人梅葆玖就是他們的愛情結晶。
與二夫人福芝芳婚后不久,梅蘭芳與名旦劉喜奎因同臺飆戲而陷入情網(wǎng),才子佳人,傳頌一時。劉喜奎貌美如花,有“美艷親王”之稱,文人雅士、軍閥政客爭相追逐,包括袁世凱、張勛、曹琨。粗暴的張勛尤窮追不舍,并意圖加害于梅蘭芳。劉喜奎深愛梅蘭芳,但為其前途與安全著想,只好主動退出情場,嫁給曹琨為繼室。
1920年代時,梅蘭芳與有“冬皇”之稱的名伶孟小冬因合演《游龍戲鳳》又擦出火花,經(jīng)齊如山等友人撮合,正式結成伉儷,在外同居。但因二夫人福芝芳始終不認孟,而孟的愛慕者曾試圖暗殺梅蘭芳未果,梅、孟心生嫌隙,終致仳離,只維持了四年的情緣。孟小冬情傷之余試圖自殺未果,1950年才在香港嫁給杜月笙為妾。杜去世后她去了臺灣,私下授徒,學生中有辜振甫等名流。
這些多彩多姿的浪漫情緣,可見梅蘭芳與眾不同的個人魅力。他為了維持這種魅力,除了在技藝上精益求精外,他日常極為注意飲食,以保養(yǎng)嗓子容貌。北京俗諺云:“飽吹餓唱”,吹樂器的人得吃飽喝足才能中氣十足。唱戲的人卻得挨餓,將腹腔騰出空隙來才唱得出好聲音。因此名伶?zhèn)兺ǔI蚝蟛拍茱柌鸵活D,是個表面風光背后辛酸的行當。
據(jù)說梅蘭芳散戲后,大多回家吃消夜。他雖原籍江蘇,生長于北京,家廚做的菜以“京菜”為主。為了保護天生的金嗓子,他在口味上忌辣、甜、酸。他認為辣的東西使嗓子發(fā)干,甜的東西使嗓子發(fā)黏,酸的東西使聲帶發(fā)澀,一律不吃。他喜歡吃清醬肉、炒麻豆腐、爆羊肉、紅燒肉、烤羊肉、芥末墩等佳肴,食不過量,以保持身材。但他1950年代當官后卻逐漸發(fā)胖,大概是社交應酬太多了。
北京清醬肉創(chuàng)制于明代,與金華火腿、廣東臘肉并稱為“中國三大名肉”,以薄皮豬的后臂尖經(jīng)過復雜程序制作,口味咸鮮,不同于甜滋滋的蘇式醬肉,梁實秋先生就很喜歡吃。炒麻豆腐也是老北京人所喜愛的,相傳創(chuàng)制于明初。發(fā)酵后的豆汁用旺火燒,使水分揮發(fā)掉,剩下的渣就是麻豆腐。顏色灰白,稍微有些發(fā)綠,用羊尾巴油炒來吃,既美味又經(jīng)濟實惠。
梅蘭芳也愛喝豆汁,據(jù)說他抗戰(zhàn)期間住在上海喝不到,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滬演出,還特帶四斤豆汁裝在瓶子里帶給他,傳為佳話。《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曾贊美豆汁: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
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
并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深得個中三昧。喝豆汁須配醬苤藍絲,講究的還配老咸水芥絲,切得極細,拌上辣椒油,配著焦黃酥脆的焦圈。梅蘭芳不吃辣,大概把辣椒油給省去了。豆汁又養(yǎng)顏美容,因此他一直肌膚白嫩,好像掐得出水來。此外,他還愛吃西瓜、鴨梨、水蜜桃等汁多的水果,既祛毒去火,又可保護嗓音。
出外用餐時,梅蘭芳喜歡去“烤肉季”、“烤肉宛”、“東來順”等老店?!翱救饧尽钡睦习逍占荆瑒?chuàng)業(yè)于19世紀中葉,位于什剎海旁,正面對著一泓碧水,遠望西山夕陽,風景極美。烤羊肉片極薄,調(diào)料有醬油、醋、姜末、料酒、鹵蝦油、蔥絲、芫荽末等,自行用松枝燒烤,再就著糖蒜、黃瓜條、熱牛舌餅吃,痛快淋漓。因此從三四十年代起就是北京文藝界名人的聚集之地,老舍、梅蘭芳、馬連良等人都是座上客。
“烤肉宛”在西口宣武門大街附近,在那里吃烤牛肉,是先將牛肉片投入拌勻的蔥絲、姜汁、蒜末、白糖、醬油、蝦油、味精中浸透,再焚燒果木自行燒烤,肉快熟時才撒上香菜段、香油,風味絕佳。梅蘭芳去世前一年來這里吃飯,曾興致勃勃地題詩一首。
梅蘭芳晚年時擔任中國京劇院院長,病死在任上。斯人已矣,卻永遠活在戲迷心中。京劇文化雖延續(xù)至今,卻未再出現(xiàn)過像他那么有魅力的名角。其子梅葆玖外形有幾分神似,論演技和個人魅力,就遠遠不如了。當然,“文革”對京劇的摧殘也是原因之一。惆悵中,我走出梅蘭芳故居門口,心里想著:難道天才就像劃過天際的彗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嗎?何時中國能再出現(xiàn)另一個梅蘭芳呢?
本欄目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