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生活在今天這個社會感覺還比較舒適的人群,都開始浸淫在歷史中說事找樂了,有的說得大眾很開心,有的卻惹惱了眾學人。這不,雕塑家金鋒先生剛推出新作:《孔子哭了!》,就引發(fā)媒體一片喧囂。連大洋彼岸的學者也有文字返鄉(xiāng):“孔子的淚水,由誰來擦干?”人們更要熱議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否今天該哭。
孔子是人自然會哭,但他老人家在今天為什么會哭,應發(fā)出怎樣的悲聲,則是有多少讀者,就會有多少懸想。倘若時人以蔑視權威或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臆測古人,非要把人們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從圣壇上扯下,那是心態(tài)和心術出了問題。于此,不必做個例分析。我們要正視的是,既然孔子在今天落淚,那么哭了之后該怎樣?是保住孔子至圣的悲憫情懷,還是讓他止住悲聲面呈安詳,或者索性統(tǒng)一標準一律微笑?
我想孔子看到今天《焦點訪談》中的一幕是不會笑的。
看看貧困的村莊中充當校舍還沒有改造的危房,幾十個學生在悲劇還未發(fā)生的教室中讀書的場景;看看城市中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校舍的簡陋,他們眼里含著淚花在說:“我們的校園很小,我們的校舍簡陋,還經常被迫搬家。我們的教室很暗,我們的桌椅很舊,但是……我們作業(yè)工整,我們的成績不差?!辈换乇艽嗳?,不遮掩卑微,不就此沉默心音!讓都市中優(yōu)越的人們把目光聚焦在這些孩子們身上吧,也只有這樣的童聲或許能撥動都市人們近乎生銹的心弦,撼動鋼筋水泥里人與人之間快要麻木的情感:這些在我們的國土上倔強地生長著的打工者的孩子們!這些因為貧困還在危房中上課的學生!倘若孔子有知,看到今天教育中的這些角落,我想孔子會哭,會對著這些活在世上從事教育事業(yè)而又侵吞危房改造款的卑微靈魂大哭且憤怒了!
人性之善是要常常被喚醒的,只是在娛樂風行的今天,這樣的喚醒還是來得稍晚一些,這樣的警示還是稍輕一點。告誡時下的知識分子不要一味鉆進古人的光影中氤氳著自己的夢想,別再在已逝的陳跡里虛擬出充滿現代氣息的海市蜃樓。時代賦予知識分子的使命是直面社會,關注輿情,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誰都沒有回避的理由。
一個民族的強盛,必須有安泰那樣的巨人來把大地當做汲取力量的母體,這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走向。緣此我們呼喚的不是深居于大學圣殿、遠離草根百姓專心寫論文的人,而是生活在百姓之間,能和民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維權者。不能讓所有的人個個仰望天空,因為大眾的兩腳是踩在地上的,腳落地思想才會有著落,人才能找到出路。(編輯/趙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