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或到過今安徽省滁州市城區(qū)的人,要是不知道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時“滁”的轄區(qū)沿革,一定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滁州城位于平原上,并不四面環(huán)山(只有西、西北兩面屬山區(qū)),怎么能說“環(huán)滁皆山也”?有人找不到正確答案,認為這是作者的一個筆誤。也有人在沒有足夠依據(jù)的情況下,臆斷“滁”指的是“(古)滁州”(如《語文學習》1996年第1期載薛漢忠文章),以此來圓“環(huán)滁皆山”之說。
(古)滁州之說,指的是歐陽修為滁州知州(習慣稱太守)時期的滁州轄境,即北宋慶歷年間的轄境。當時滁州屬淮南東路,治所在新昌(后改為清流,即今日滁州市)。轄境相當于包括今滁州市城區(qū)在內(nèi)的滁州市(原滁縣)、全椒、來安三縣市。(參見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這三縣市位于皖東,與江蘇接壤。統(tǒng)觀這三縣市地形,呈南低北高狀,西南、南為開闊的滁河、來河、施河平原及低洼圩區(qū),東北為低丘洼地,東為崗坳相間的波狀平原;只有北、西北屬皇甫山區(qū)。后者是淮南丘陵余脈向西北、西南的延伸。(參見地圖出版社《中國地圖冊》,中國社會出版社《中國縣情大全》)從這三縣市即(古)滁州(北宋慶歷年間轄境)地形來看,“環(huán)滁”并不“皆山”,所以有的文章推斷(古)滁州“環(huán)滁皆山”是不成立的。
“滁”既不是指滁州城區(qū),也不能指(古)滁州轄境。筆者認為,“滁”指的是當時州治所在地滁縣,即今滁州市(包括城區(qū)和郊區(qū))。筆者曾讀過一篇有關(guān)歐陽修修改文章的筆記雜錄,上載《醉翁亭記》未經(jīng)修改的原句:“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時隔千年,歐陽修在文中提及的山名,除了方向上稍有偏差外,大體與今日滁州市(原滁縣)四周主要山名吻合?!吨袊h情大全》說:“(滁縣)西南面有大豐山、花山、瑯琊山、龍蟠山、雞冠石等,以花山為較高,西北有白米山、磨盤山、孟良山、牛牧嶺等,以白米山為較高?!瓥|有烏龍山、獨山等,以獨山為較高”。諸山中的大豐山、花山、白米山、烏龍山與未修改稿中山名一一對應(yīng),無一遺漏,可見“滁”指滁縣(今滁州市)確鑿無疑。它與文中另一句“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也是一致的。
歐陽修以簡練為文著稱于世。此句原為26字,據(jù)說讀給老農(nóng)聽后,改為5字。對此,宋代理學家朱熹亦有記載:“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傾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shù)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或許末后這樣的改定,正符合歐陽修自己說的“不求好句,只求好意”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