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父母早逝,生活無著,流浪生涯把我拋到了邊塞草原,在那里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童年。蒙古民族堪稱“馬背上的民族”,馬之對于牧民不可須臾離開。不是說“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塞北”嗎?地上是一望無際的金黃牧草,天上是橫空而掠的大雁,牧人鞭策著奔馳的棗騮馬,手里揮舞著修長的套馬桿,在夕陽余輝的照耀之下,儼然就是一幅絕妙的秋牧圖。老來愿憶當年事。我在此不無驕傲地說,在青少年時代,這幅壯美的畫圖中的主人公,就有一個我!
說到草原“三絕”的馬鐙、馬嚼鐵和套馬桿來,那更是令我傾心、動情和神往。那么,就讓我在此與世人共享一次草原“三絕”的絕妙之處吧。
馬 鐙
馬鐙,是馬術史上的一大發(fā)明。
在古代,人們出門上馬,需要找一塊大石頭墊腳,方能抬腿上鞍。所以在住戶的大門外左側一般都有一塊一米見方的大石頭,它就是上馬石。對于上馬石,究竟是何人、何家、何處的最為著名,我沒有考證。但是,我卻曾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蘇尼特左旗,見到過明成祖朱棣出征塞北時留下的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刻有“上馬石”三個大字。在上馬石之旁不遠處,有一塊峭立的石壁,上面刻有“玄石坡”字樣。這就是明成祖對此次征戰(zhàn)的勒石紀念。此石之風光,則可想而知矣。
在上馬石給人們帶來一種便利和諸種不便的情況下,人們便琢磨著如何解決一個活的可以墊腳上馬的東西了,這就是馬鐙。
南北朝時期,五胡大鬧中原,戰(zhàn)場上的騎士不可能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上馬石”。急需促成了發(fā)明,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以馬鞍上系繩,繩上打扣,用以踏腳的辦法。這就是馬鐙的雛型。隨后,又搞成了木制的單側馬鐙。長沙晉墓出土的文物騎俑上就有了相似于馬鐙的單側上馬腳扣。其時是公元302年。后又在南京象山七號墓出土的陶俑上,已經有了木制馬鐙。從單側發(fā)展到雙側,經歷了漫長的20年。其時已到了公元322年。公元三世紀以前,世界各地還沒有真正的金屬馬鐙。考古學家們認為,金屬馬鐙是在公元四至六世紀才問世的。
歐洲的馬鐙早見于六世紀的匈牙利。匈牙利地處東歐,與黑海向東延伸的歐洲大草原接壤。我國發(fā)明的馬鐙很可能隨著活躍在這片大草原上的騎兵傳到歐洲的。現(xiàn)在需要提到的是:從兩晉南北朝到唐代又過去了三百年,馬鐙從腳扣到單側木制鐙發(fā)展到了雙側鐙,木制馬鐙已被金屬馬鐙代替。馬鐙的發(fā)明,對人類是一大貢獻。馬鐙是騎兵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那拖槍擊劍的時代,縱橫于馬背,左擋右殺的勇士們,全憑著一副馬鐙給予的力量。因此可以說馬鐙是騎士腳下的一座山。馬鐙的另一功能,是不使騎馬人的兩腳垂懸。兩腳架在馬鐙之上,使人得以休息,腿不再腫脹。同時,馬鐙也使馬的受力得到均衡,因而感到輕松。
但是,令人費解的是,著名的唐三彩上卻沒有馬鐙。是制彩者有意不要,還是他缺乏馬鐙的知識?難以判斷。最使人感到可笑的是現(xiàn)在的一些電視編導的無知。在《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里,將軍們所乘之馬,不但皆有鐙,而且都是金屬所制,因而金光閃閃,晃花人眼。其實漢末馬鐙尚未問世,關公的鐙里藏身的武藝,又從何來?原來這都是編導們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那里借來的!
從木制鐙發(fā)展到金屬馬鐙在這漫長歲月的歷史演進中,人們對馬鐙進行了多次的改制,從實用到裝飾,越來越豪華,越來越精致,慢慢地變成了藝術品。
在中央電視臺周六的“鑒寶”欄目里,我看到有一副馬鐙專家出價五萬元人民幣。是一對鎏金馬鐙,這種馬鐙誰還舍得踏在腳下哪?只有擺在面前任人觀賞罷了!鐵制馬鐙出現(xiàn)以后,人們又制造出了銅鐙、銀鐙和景泰藍馬鐙??梢?,人們在騎馬、愛馬的歷史進程中,用盡心思,調動了所有智慧來研制馬鐙,證明馬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吹竭@里,你難道不覺得馬鐙是草原“一絕”嗎?
馬嚼鐵
何謂馬嚼鐵?這是不與馬打交道的人根本無法弄懂的一件事物。今后,你看馬術表演請注意:那騎士胯下的高頭大馬,昂首揚鬃,舞步翩翩般優(yōu)雅的造型,內行一看便知,那純是騎士挽嚼之功。原來馬頭上配戴有兩件東西:一件是馬籠頭,一件是馬嚼鐵。馬籠頭是用牛皮條按照馬頭的大小打結套在馬頭上的,再系一個稍粗一點的皮繩作韁,作為牽馬和拴馬之用。馬嚼鐵是一條鐵條,這個鐵條橫勒在馬嘴里,鐵條的兩端各拴一根皮條,攥于騎士的手中。馬嚼鐵可以控制馬的速度、擺布馬的方向。它的作用之大,可將人馬的生死操之于手。騎士抖動著馬嚼鐵,那馬的四蹄便會嗒嗒地叩擊大地,那激動的音符,優(yōu)美的旋律,簡直就是一支鋼琴協(xié)奏曲。當然,馴服一匹烈馬,除了熟練的騎術,還必須有一副馬嚼鐵。這正如騎駱駝要用一根“鼻棍”,擒公牛需要一盤“摛拘”,耍猴兒還得拿一條“鞭子”一樣。生馬在它最瘋狂的時候,假如摔不下你,踢不傷你,它就會馱著你毫無顧忌地奔跑,甚至跳下絕壁深淵,與你同歸于盡。在那“臨崖勒馬收韁晚”的生死關頭,若是馬嘴里有一副馬嚼鐵,你只消一手提韁,便可懸崖勒馬,逢兇化吉矣。運用得當,比之汽車之剎閘,還要靈活得多,豈非寶中之寶乎?
還有在賽場上,賽馬高速奔跑更是需要馬嚼鐵保護??诤黎F奔馳,百十里體力不衰,倘若不含嚼鐵,幾十里就會精疲力竭。其中奧妙,在運動場上可以驗證。長跑運動員,一是閉嘴存氣,二是含絹醞力,如口中不含東西或者張口而跑,跑不遠就會氣虧力竭。這和馬含嚼鐵是一個道理。
馬通人性,人隨馬意。出于對馬的熱愛,有錢人把馬匹打扮得新嫁娘一般,在嚼鐵上鑲了銀花,兩邊綴了銀環(huán),使馬走起路來銀環(huán)便會清脆作響。您不覺得這是一種絕響嗎?
套馬桿
套馬桿,是蒙古牧人套馬時所用的一種工具。它是長長的一根木桿,木桿的尖端接出一段細細的竹竿,竹竿之上拴有一個長約3尺的皮套,皮套打有一個活扣,活扣的皮繩抓在騎士的手中。
草原上的馬匹,因為長久不歸圈,就在野地里生活,故與野馬無異,人們很難接近它們。原先人們要想捉到一匹馬馴化使役,實在絕非易事。后來就想出來一個笨招,用石頭砌成一個圐圙,也就是一個大圈,留有一個小口,把馬匹往里面轟趕,然后再讓幾個莽漢去捉馬。這樣做的結果,往往讓莽漢們不是讓劣馬咬傷,就是被烈馬踢傷。但是人畢竟是萬物之靈,人要是琢磨上一件事,是沒有不成功的。在游牧部落走出森林之前,林胡和東胡的牧民們,發(fā)明了用獸皮擰成繩子拴在樹桿上的擒馬術。后來,他們覺得此法過于笨重,遂又把皮繩纏在人身的腰上,玩起了皮繩套馬法。但是,此法極難練就,間或套成,也難免人的死傷。據傳說,有一天一個牧民趕著馬群下河飲水,見一位長者頭戴斗笠,蹲在河邊,用一根細長的竹竿就釣起了一條大魚,牧人由此得到啟示,懂得了力取不如巧取和智取的道理,他便制作了類似魚竿的套馬桿。但是,在試套的過程中,他失敗了。失敗后,這位牧人又去找釣魚人請教,釣魚人問他用的是什么材料和繩索。他說是用楊木、椴木和樺木,套繩是皮條。釣魚人說:楊木和椴木質軟、光滑,是做家具的最佳材料,套馬不適宜。樺木、松木強于椴楊兩木,但也不如白臘木。臘木木質細密而柔韌,不易折斷。至于套索,則不能用皮條,而要用弦。這種弦不是樂器上的三弦,而是皮筋弦,彈毛匠用的弓弦和武士弓箭上的弦。再就是不能用單一的木桿,一來長度不夠,二來接一節(jié)細梢才有彈性。你看我的釣魚竿不就是好幾節(jié)嗎?
有了完善的套馬桿,還得有嫻熟的使用技巧。套馬手從多少次的“老桿”、“背桿”的失敗中,摸索到最佳的著力點:交耳桿。所謂老桿是指套到了馬的大膀,而大膀正是馬的“拉力點”,因此你不但套不住馬,馬反倒要把你拉下來。背桿也是一步“險招”,是指套馬手在追逐中盲目地把套索套到馬的胸肋,使桿子背在馬背上的錯誤做法。正確的方法是把套索甩出去,在半空中虛晃幾圈,突然套在生個子馬的兩耳中間的半個馬頭上,套馬手拉緊套桿吊起馬頭,再擰桿勒緊馬的咽喉,經此一吊一擰,再烈的馬也只有乖乖就擒了。
在此我敢請讀者諸君,一睹詩人阿拉坦托婭的散文名篇《桿子馬》:
“看,在遼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一位牧人手揮尚方寶劍般的套馬桿子,腳蹬風火輪兒似的桿子馬,向著潮水一樣洶涌的馬群,沖刺過來了:
身,騰颼颼閃電;蹄,刨滾滾奔雷;尾,卷漫漫煙塵;鬃,揚獵獵云旆。人由著馬意,追;馬遂著人愿,追!待得看準皮套拋中的剎那,半空里陡然扎下了兩座悠然凝固了的碑:桿子馬上狂嘯的牧人在挺立,牧人手下撂倒的野馬在拜跪?!?/p>
一個普通牧馬人,一個普通牧業(yè)勞作,何以被表演成戲劇影視舞臺上的一個經典場景?這里除了牧人的高超技藝之外,其中蘊藏的草原“三絕”的靈光仙氣,又何其大矣哉!【責編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