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治文明視野中,道德與法律之間表現(xiàn)出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在政治價值上,道德與法律是本體與作用的關系;在政治規(guī)范上,法律與道德是主體與輔助的關系;在政治素質(zhì)上,道德與法律是“靈魂”與“形體”的關系;在政治發(fā)展上,法律與道德是基礎與提升的關系。
[關鍵詞]政治文明;道德;法律;德治;法治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6-0049-03
現(xiàn)代政治文明是一種法治文明,然而“文明”作為對政治進行評價的一種向度,本身又是一種道德評價。從一般的意義上說,道德不是屬于政治文明的范疇,而是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但是,正如康德所說:“真正的政治如果不先向道德宣誓效忠,就會寸步難行。”要考察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也就是把道德納入了政治文明的范疇。這樣,在政治理念上就有了法治與德治這兩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統(tǒng)一的方面。因此,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也就構成了政治文明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政治文明的視野中,道德與法律之間表現(xiàn)出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關系。深入而具體地把握這些關系,對于我們實現(xiàn)“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tǒng)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在政治價值上,德體法用
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首先表現(xiàn)為:道德為法律提供價值基礎。我們?yōu)槭裁匆⒎ㄖ?、實行法?依法治國所依的法應該是什么樣的法?這些問題從法律本身的角度是無法回答的,只有從道德的角度才能從根本上回答這些問題。
近代法哲學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自然法學派認為,國家所制訂的法律即實在法必須符合人類理性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人類權利和社會正義的一套普遍適用的價值體系即自然法的要求。近代最早論述自然法觀念的思想家格老秀斯認為,“自然法是正當?shù)睦硇詼蕜t,它指示任何與我們理性和社會性相一致的行為就是道義上公正的行為;反之,就是道義上罪惡的行為?!贝撕?,雖然不同的人賦予自然法以不同的涵義,然而作為人定法的根據(jù)和價值尺度,作為政治正義的基本原則,自然法的先驗性、普遍有效性和自然法標準的確定性等,作為自然法理論的基本要素卻代代相承,構成了西方法學理論中最穩(wěn)固的傳統(tǒng)價值。剝開包裹在自然法理論之上的種種神秘外衣,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所謂自然法就是以人的內(nèi)在人性和普遍理性為基礎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原則。正因為如此,有些政治思想家如霍布斯,就直接把自然法稱為“道德法”,認為“有關自然法的真正學說便是真正的道德哲學?!?/p>
進入現(xiàn)代以后,在“反對形而上學”的旗號下,法律實證主義取替了自然法學說的主導地位。按照法律實證主義,某些規(guī)則經(jīng)過立法程序的某幾個階段,通過或來源于法院判決某一案子的理由,這些法律規(guī)則就構成了法。據(jù)此,法律實證主義尋求可用以確定法律資料的“合法”驗證,而不考慮司法傾向或司法價值標準,如法律的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等。于是,關于法律問題的道德爭論就被排除了。然而盡管如此,法律實證主義者一般也并不否認法有良法和惡法之分,亦即并不否認法律的道德價值。只不過他們強調(diào)“惡法也是法”,不能因法律的道德價值之爭而影響法律的普遍有效性。由此可見,自然法學派與法律實證主義之分野,主要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有道德價值,而是在于:前者更注重法律的實質(zhì)內(nèi)容(道德價值),而后者更注重法律的形式程序(不管這種法律程序是否具有正面的道德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對法律的道德價值性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馬克思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jīng)?!卑炎杂勺鳛榉傻牡赖聝r值基礎。據(jù)此,他把普魯士書報檢查制度這種違反自由精神的法律稱為“形式上的法律”,而不是“真正的法律”。這種評價顯然不是出自法律本身的角度而是出自道德的角度。在馬克思看來,離開了法律的道德價值,單純的法律形式是沒有意義的。“既然法律是自私自利的,那末大公無私的判決還能有什么意義呢?法官只能夠絲毫不茍地表達法律的自私自利,只能夠無條件地執(zhí)行它?!狈珊偷赖伦鳛樯蠈咏ㄖ?,都是經(jīng)濟基礎的反映。但法律作為經(jīng)濟基礎的反映,往往是通過一定的道德觀念為中介的。立法者總是在一定的道德觀念支配下制定法律的。而且,作為法律的價值基礎的道德觀念除了反映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之外,也還反映著人類的普遍追求。這種普遍追求也必然體現(xiàn)在法律之中,從而使各國法律之間存在著某種共通的東西??傊?,離開了由共同的人類普遍追求與各自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所共同決定的一定的道德價值取向,法律就失去了它的本質(zhì)和依據(jù)。
綜上所述,在政治價值上,德體法用,道德和法律是本體與作用的關系:道德是法律的本質(zhì),而法律則是道德的體現(xiàn)。從這一層面上說,任何政治本質(zhì)上都是廣義上的德治,即都是以一定的道德觀念作為其價值支撐的,都是具有某種道德意義的、可以從道德上進行評價的。而另一方面,現(xiàn)代意義上的德治又必須通過法治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
二、在政治規(guī)范上,法主德輔
道德既可以作為政治活動的價值基礎,又可以作為政治活動的規(guī)范體系。如果說在政治價值基礎上道德是法律之本體;那么在政治規(guī)范體系上,法律是道德之準繩。在道德與法律兩大政治規(guī)范體系中,必須以法律作為基本依據(jù),道德只有在與法律不相抵觸的前提下才能成為政治活動的規(guī)則。
在政治活動中,道德之所以必須以法律為準繩,乃是由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點所決定的。首先,法律是明確的,而道德是不明確的。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并向全社會公布的。因此,法律的要求以及違反法律要求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都是明確的。而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雖然國家的倡導和輿論的引導在道德的形成和推行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總的來看道德的形成具有較大的自發(fā)性。它往往表現(xiàn)為人們的風俗習慣和內(nèi)在良心。因此與法律相比,道德的明確性是大大減弱了的。其次,法律是普遍的,而道德則是根據(jù)不同群體的情況而變化的。正是由于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并向全社會公布的,所以在一國范圍之內(nèi)是普遍有效的。而且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各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的法律在很多基本精神和原則上也存在著廣泛的共性。而與此不同,道德則更多地依賴于主體個人的領悟和認同。雖然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普世倫理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在實際生活中,不但各國的道德并不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國家之內(nèi),不同的人群也都有自己各自的道德認同。再次,法律是有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則不具有強制力。公民違反了法律的規(guī)定,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對公民的約束是一種“硬約束”。而與此不同,道德對公民的約束只能依賴于輿論的力量和內(nèi)在良心的力量。因此道德對公民的約束只是一種“軟約束”。
正是由于上述不同特點,決定了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在政治治理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活動最直接地涉及到各個階層和各個方面的利益,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社會結構逾益復雜,利益關系日趨多元。因此政治活動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普遍的標準,并且必須具有一種強制力量??梢栽O想,如果不是以法律而是以道德作為基本依據(jù),那么由于道德缺乏普遍性,各個階層和各個方面的人們必定會拿出不同的道德標準;由于道德缺乏明確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人們必定會對同一個道德標準作出不同的解釋;由于道德不具有強制性,當事關一些重要利益的時候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人們必定會拋開不利于自己的道德規(guī)范。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陷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陷入無休無止的爭論或各行其是的混亂。這種局面也必然導致政治生活的癱瘓??梢?,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點決定了政治活動必須以法律作為基本依據(jù)。當然,道德在政治治理活動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道德作用的發(fā)揮必須以法律為基準。只是在不違背法律規(guī)范的前提下才能發(fā)揮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如果說在政治價值的層面上(亦即在立法的層面上),筆者傾向于自然法學派的立場的話,那么在政治規(guī)范的層面上(亦即在執(zhí)法的層面上),筆者認同法律實證主義的立場:“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功過是另一回事”。在國家的治理上,即使某些法律在道德價值上存在著不盡合理之處,也不能因此而影響法律的執(zhí)行,削弱法律的權威。否則,如果不明確兩者的主次關系,把法律和道德作為兩種并列的政治規(guī)范,就難免會導致兩者之間的沖突,最終必然會倒退到人治的軌道上去。
由此可見,在政治規(guī)范上,法主德輔,法律與道德是主體與補充的關系:法律是國家治理的最高依據(jù),而道德則是法律的補充。從這一層面上說,法治是國家治理方式的主體,同時它也構成了德治的前提。這一前提決定了我們所提倡的德治,是法治下的德治,而不是人治下的德治。
三、在政治素質(zhì)上,德魂法形
在治國治黨治軍等政治治理活動中,官員的素質(zhì)至關重要。既然在政治規(guī)范上要以法律為準繩,那么法律素質(zhì)也就成了官員素質(zhì)的核心內(nèi)容。作為官員,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依法治理,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實現(xiàn)政治治理的目標。但是在官員的素質(zhì)上,道德素質(zhì)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如此,官員的道德素質(zhì)還是法律素質(zhì)的內(nèi)在靈魂。
在官員的政治治理活動中,必須嚴格堅持以法律作為基本依據(jù)。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排除種種干擾和擯棄種種雜念。這些干擾包括:當事人的威脅利誘,相關人的說情開脫。這些雜念包括:以權謀私的貪念,權權交易的欲念,情面難卻的私念,膽小怕事的懼念?,F(xiàn)在很多恂私枉法甚至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無不都與這些干擾和雜念有關??梢韵胍姡诋斍凹s束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德信念作為支撐,要真正做到依法辦事是不可能的。作為官員,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排除干擾,擯棄雜念,堅持依法辦事。
官員的道德素質(zhì)對于法律素質(zhì)的支撐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擯棄雜念、依法履行職責上,而且表現(xiàn)在帶頭遵紀守法上。官員帶頭遵紀守法,對于公民的遵紀守法具有極大的影響和示范作用。而在大多數(shù)公民都能自覺遵紀守法的情況下,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的社會條件??梢?,官員自覺遵紀守法的道德情操,對于官員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職責,對于整個社會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標,都是必不可少的?,F(xiàn)在,少數(shù)官員法律意識淡漠,而在法律意識淡漠這一現(xiàn)象背后,實質(zhì)上是道德水平的低下。因此,堅持“三個代表”的要求,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依法辦事,既是一種政治素質(zhì)和道德素質(zhì),同時也是法律素質(zhì)的內(nèi)在靈魂。
在政治文明的視野中,政治素質(zhì)除了官員的政治素質(zhì)之外,公民的政治素質(zhì)也至關重要。與官員的政治素質(zhì)一樣,公民的政治素質(zhì)也應該包括法律素質(zhì)和道德素質(zhì)。在我國當前,不論在官員中還是在公民中,法律的崇高地位尚未真正樹立起來,人們在對待法律的態(tài)度上還普遍缺乏一種信仰之心和崇敬之心。有些人運用法律也只是把法律當作對自己有利有用的工具。使全體社會成員不僅把法律看成是一種有用的工具而且把法律看成是一種絕對命令,使全體社會成員把服從法律看成是自己的崇高義務,在全社會普遍地確立起對法律的信仰和崇敬之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前提。然而法治精神的確立并不僅僅是一種法律素質(zhì),更是一種道德素質(zhì)。對法律的信仰和崇敬之心并不僅僅是一種法律精神,更是一種道德情感。因為如果沒有相應的道德情感,人們服從法律就只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既然如此,那么在不服從法律能夠帶來更大的利益、而受法律懲罰的危險又不很大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在當前社會中是大量存在的),很多人就會選擇不服從法律。由此可見,不論是對于官員而言還是對于公民來說,道德意識都是法制意識的靈魂。離開了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人們的法律意識就成了沒有靈魂的軀體。正如麥金太爾所說的:“只有那些具有正義德性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樣運用法律?!倍催^來,一個人只要有了道德素質(zhì),那么當他置身于公共生活領域的時候,這種道德素質(zhì)必然會通過自覺守法表現(xiàn)出來。
總之,在政治素質(zhì)上,德魂法形,道德與法律是“靈魂”與“形體”的關系:道德素質(zhì)是法律素質(zhì)的內(nèi)在精神,而法律素質(zhì)是道德素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從這一層面上說,德治又是法治的必要條件。因為治國先治心,如果說治國就其直接性上說是“法治”高于“德治”,那么治心就其根本性上說則是“德治”優(yōu)于“法治”。
四、在政治發(fā)展上,法為德基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全國人民長期的努力。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過程中,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是不可缺少的兩個基本要素??傮w而言,兩者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
一方面,沒有良好的道德風尚,法制建設就缺乏豐厚的土壤。法律是由人來制定的,也要由人來執(zhí)行。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風尚,人們就缺乏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在公民普遍缺乏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的情況下,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廣泛的遵守。雖然法律具有強制性,可以借助于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證,但法不責眾。單憑法律是無法使法律得到普遍的尊重和遵守的??梢姡ㄖ平ㄔO需要相應的道德環(huán)境。
另一方面,沒有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道德建設就缺乏堅實的基石。從本質(zhì)上說,道德是一種情感,一種心理傾向。所謂道德建設,最根本的就是將社會的要求內(nèi)化為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使社會的要求能夠被人們明確地感受到。人們感受社會要求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輿論、風俗、習慣、師長的教育等等,但最明確的感受途徑是法律。法律以其表達的明確性、規(guī)范的普遍性、要求的基礎性和實施的強制性,使人們能夠以最明確、最直接、最強烈的形式感受到它所表達出來的社會要求。因此,離開了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道德建設就失去了一種感受途徑和制約力量。正如愛爾維修所說的:“為了培養(yǎng)出道德的人,就必須有賞有罰,制訂合理的法律,建立一種出色的政治形式?!?/p>
在政治文明建設中,不僅道德與法律是互動的,而且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法律起著更加基礎性的作用。從理想境界來講,道德是不講條件的,它是心靈的內(nèi)在自覺。但從通向理想境界的現(xiàn)實途徑來講,要達到無條件的理想的道德境界需要經(jīng)過有條件的道德實踐的長期培育。這就是說,對于尚未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的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來講,遵守道德規(guī)范之所以必要,就是在于遵守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人們在一個有序規(guī)范的社會中實現(xiàn)自己的正當利益。但這本身又是以他人同樣遵守道德規(guī)范為前提的。如果他人都不遵守道德規(guī)范,那么自己遵守道德規(guī)范就不僅不能使自己實現(xiàn)正當?shù)睦?,而且還會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因此,社會以強制的方式使社會成員遵守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是每個人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社會以強制的方式要求社會成員遵守的基本社會規(guī)范,就是法律??梢?,法律是道德的基石。當前,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然而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中很多已經(jīng)失去了其約束力,而新的道德規(guī)范又尚未完全確立起來。與新道德形成的漸進性相比,法律對市場經(jīng)濟要求的體現(xiàn)就更為緊迫也更為直接。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借助于法律的明確性、普遍性、基礎性和強制性,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對人的行為的基本要求傳達給每一個個人,是法制建設的重要任務,它構成了道德建設的必要前提和基礎。當然,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要求比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要求要高得多,但道德在其底線上是與法律相吻合的。而在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尚未達到道德底線的情況下,維持道德底線是當務之急。所以,借助于法律來維持社會的道德底線,并以此為道德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奠定基礎,是當前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可見,在政治發(fā)展上,法為德基,法律與道德是基礎與提升的關系:法制建設是道德建設的基礎,道德建設是法制建設的提升。從這一層面上說,只有以法治(法制建設)為基礎,用法律作為道德的底線,人們才能在堅持基本道德要求的前提下不斷提升道德境界;而只有以德治(道德建設)為提升,社會的法治水平才有可能得到逐步提高。
五、結語
從上面四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就其深層次的內(nèi)在關系來講,道德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立法的價值基礎和執(zhí)法的道德前提。德治與法治一起同為國家的治國方略,甚至比法律更為根本。而從其直接現(xiàn)實性上來講,法制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jù)和發(fā)展基石。從這一視角來看,只有法治才在直接意義上構成國家的治國方略。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表示法治和德治時,分別用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兩種不同的表述:用“依”字來表示法治的嚴格性和直接性,用“以”字來表示德治的靈活性和間接性。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在法治和德治相統(tǒng)一的軌道上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