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梭羅是美國著名的超驗主義思想家,他的許多哲學觀點都與中國儒、道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梭羅哲學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美國文人思想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梭羅;儒道思想;相似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國文人
[中圖分類號]B71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4-0111-03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紀美國超驗主義思想家、散文家,在美國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他生前默默無聞,直到死后半個世紀,他的思想才得到人們的重新認識,一批學者開始對他的思想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然而,在當前的梭羅研究領域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梭羅與東方文化的關系問題。眾所周知,梭羅飽讀東方哲學,在其作品中也大量引用東方哲學典籍??墒俏鞣綄W者在研究東方思想對梭羅的影響時,即便是肯定了梭羅深受東方思想的影響,也只是把重點放在印度和波斯,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忽略不提。然而,任何一個熟悉中國文化的梭羅研究者都不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梭羅的思想在許多方面都與中國儒、道兩家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么梭羅有沒有接觸過儒、道思想?中國的古代文化思想在梭羅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是否是一個重要因素?對此問題筆者作一探討。
1、梭羅接受儒、道思想的途徑
根據(jù)克里斯迪的觀點,梭羅對中國的了解,是通過閱讀一本中國小說和幾本與中國有關的游記開始的,而后他閱讀了《四書》,這才真正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美國超驗主義領袖愛默生曾鼓勵美國文人關注東方文化的精髓。他和他的同道們都努力從東方文化中“尋求靈感”[1]p2。愛默生在其主編的《日冕》(The Dial)雜志上開辟專欄,介紹對他們來說嶄新的東方文化,其中就有關于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思想的專欄,而梭羅正是這一欄目的負責人。梭羅把孔子的精辟話語摘錄出來,登在雜志上,共達40余條。僅在1843年4月,《日冕》專欄就刊出21條孔子的語錄,其中就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他在1856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到這句話,對這句話的含義已到了心領神會的程度[2]p262。隨著時間的推移,梭羅對孔子有了更深的研究,對孔子的一些思想推崇備至。能足以證明這點的,就是梭羅在代表作《瓦爾登湖》里,十多次引用孔子《論語》、《中庸》等中的語錄。[3]p1184-1190據(jù)美國學者Arthur Christy考證,在《瓦爾登湖》一書中,梭羅所引用《四書》的內(nèi)容出自法國漢學家G.Pauthier的法文版譯本。而G.Pauthier在所著的《東方圣書》中,除了把儒家典籍譯成法文,還在腳注中對儒、道兩家思想作了比較,這便成為梭羅了解道家思想的途徑之一。另一位梭羅同時代的法國漢學家J.P.Remusat也是超驗主義者們耳熟能詳?shù)娜宋?。J.P.Remusat從19世紀初到40年代間翻譯了幾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他還撰寫著作比較道家、柏拉圖和畢答哥拉斯的哲學異同。這些是梭羅理解道家思想的另一個途徑。
2、梭羅哲學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相似性
梭羅與孔孟思想的不謀而合之處體現(xiàn)在人性本質(zhì)、完善自我及自我修養(yǎng)上。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譽為人學,把人的地位置于自然萬物之上。天地之心,極力弘揚人類的崇高和偉大。人不能將自己置于其他生命之下而受其支配,人應該自重,也應該受到尊重。因此,儒家思想強調(diào)自我的修養(yǎng)和完善,認為自我可以通過思考、理解、交談、選擇和行動等主動的活動得以展現(xiàn),也可以通過被教育、被了解、被得到、被保存等被動活動得以展現(xiàn)。以梭羅為代表的超驗主義強調(diào)的是人有無可限量的發(fā)展?jié)摿?,只要積極向上,自尊、自愛、自助、自力,潛心修養(yǎng),完善精神,就能成為完人。
孔子的“君子”是一個道德高尚、能夠?qū)崿F(xiàn)自我的人??鬃诱J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即一個思想獨立、足以自律的君子可以依靠自己的靈感和力量,自覺自知地感知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從精神上擁有整個世界,達到“萬物皆備于我矣”(《孟子·盡心》),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的自知自覺與他的自律有關,他的自律體現(xiàn)出人的意志,因此人的意志是人性發(fā)展的必要因素,是成為君子的前提。而梭羅所稱其理想中的人為“天才”,其實類似于孔子的“君子”,都是注重自我,修養(yǎng)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人。他在《瓦爾登湖》中引用了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來表明他和孔子一樣看重個人意志的自由性,個人意志的不可辱以及自我道德人格的崇高。由此可見,超驗主義本身也是對人的意識和意志的頌揚,梭羅認為人們只有解放個人意志,其人性才能得到圓滿的發(fā)展
孟子將孔子提出的人的普遍共性具體定義為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孟子的性善論成為自我完善的關鍵點,在這一點上與超驗主義信奉的人性為善的觀點是相符的。超驗主義的“自立”論正是超越了基督教的性惡論,以堅持性善來把人從神那里解放出來。[1]p120因此儒家和超驗主義都強調(diào)人的潛能和人的自立,都強調(diào)人的可完善性。自我修養(yǎng)是孔孟思想中的精華,也是梭羅所崇尚的完善自我的途徑。孔子的“君子”的先決條件是具備自我修養(yǎng),而如何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至少有三點:生活樸素,為人誠實,限制個人的欲望。這正是梭羅為了成為“天才”而信奉的主張。他在林中小屋中所過的正是一種“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生活——體會著《大學》“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德含義?!锻郀柕呛返脑S多章節(jié)記載了他在林中的樸素生活:少食、少住、少衣、少塵世生活中的其他繁雜的活動,向世人昭示了樸素生活是享受精神生活的前提及其可行性?!昂唵?,簡單,再簡單”成為梭羅的座右銘?!锻郀柕呛返幕舅枷耄c孔子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所表達的思想一脈相通。
3、梭羅哲學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相似性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p168,而人是自然界的萬物之一,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反映。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5]p43,更明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像老莊一樣。梭羅也有著強烈的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意識。他說:“我更愿將人看成是自然界的棲息者,或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愿意把他看成社會的一分子。”[6]p205這表明梭羅將人與自然中的動植物平等看待成自然界中的一分子。莊子“天與人不相勝也”、“無以人滅天”[5]p131的睿智深刻表達了要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平等和諧相處的思想。二千多年后。梭羅似乎在呼應著老莊的思想。他意識到工業(yè)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他像“房頂上的公雞喚醒鄰居”一樣,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意識,呼吁人們?nèi)ケWo自然。拯救自然。莊子曾悲嘆人們心為行役的勞碌與辛苦:“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7]p967在莊子心中,功名利祿只是一種負累,是對自由、生命的限制和損耗,根本就不值得留戀。處于19世紀的梭羅和莊子一樣,同樣鄙視物質(zhì)享受,主張簡化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與獨立。他認為“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的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8]p12他認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滿足而不是對身外的物質(zhì)財富的占有。在他的作品里,提倡過簡樸生活的思想貫穿始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梭羅和中國道家思想一樣都崇尚有意義的精神生活而反對人為物役,人為物累,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走向精神的充實和人生的完美。
梭羅與道家思想的共同點不僅表現(xiàn)在他們對自然的親近,對簡樸生活的倡導,還表現(xiàn)在對于民眾與統(tǒng)治者關系的思考上。在《論公民的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一文中,梭羅闡述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政府是由人民選擇用來執(zhí)行他們意志的一種模式”[9]p85。因此,政府本身并無凌駕于公民之上的神圣性。梭羅看到政府過多干擾人民所帶來的后果,他堅決擁護“最好的政府是一事不管的政府”[9]p86。而梭羅要求政府“一事不管”的主張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如出一轍。老子認為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讓百姓安居樂業(yè),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感受不到他的威望和影響,即“太上,不知有之”[4]p68。老子心目中能實施這種管理的理想統(tǒng)治者與梭羅心目中那個理想的“一事不管”的政府是何其相似啊。老子與梭羅都在探討民眾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雖然討論的角度不同,可是他們所表達的宗旨卻是一個:即統(tǒng)治者不應對民眾實行強權,而是應該尊重民意,給人民以最大的自由。
梭羅與莊子都熱愛孤獨,享受精神的自由?!霸谇f子的自由境界里,沒有時間的限制——無古無今;沒有空間的限制——無形無跡,無窮無盡。這里無愛無惡,無失無得,擺脫了塵世的一切束縛局限”。[10]p260莊子強調(diào)了自由的境界在人間一切束縛面前的絕對性,同時他也指出了自由的孤寂。但在莊子看來孤獨寂寞是很自然的,只要我們精神富裕,我們的生活仍充滿著樂趣。如他所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zhì)也。故圣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7]p538(《刻意》)。而梭羅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獨立,同時他也明確表示他熱愛孤獨。他寧愿做一條閑適的魚兒,在污泥濁水中自得其樂,也不愿位置高官。“鳥雀不會在洞內(nèi)唱歌,白鴿不會在棚子里撫愛它們的真純”。[8]p25在他看來,房屋都會限制他的個人自由,選擇瓦爾登湖恐怕是于他而言是再適意不過的了。梭羅的生活是自由的也是寂寞的,在他眼中寂寞是一種美麗,是一種境界。他明確的表示“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8]p125這可以看出梭羅對自由和寂寞的看法與莊子有驚人的相似。
4、結(jié)論
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梭羅哲學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影響,是肥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了他以靈感,使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美國文人。20世紀就有不少美國文人以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梭羅為榜樣,獨居于大自然中,記錄下與大自然親近的體驗和感悟。美國女生物家、作家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著有《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 round Us,1951),研究環(huán)境污染和海洋自然史。她在緬因州西索斯波特購得海邊的一片林地,蓋起她的小屋,小屋的四壁全有窗戶,好讓她觀林望海;詩人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1887~1962)在加州卡梅爾海邊的山上親手蓋起了名叫“鷹塔”的住所,與鷹隼、山石、紅杉、青苔同居,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吟誦他的詩作;[12]p109美國當代自然作家拉芭斯蒂爾(Anna LaBastille)也于1985年在美國大陸最大的森林公園建起一座小房,跟梭羅1845年在瓦爾登湖建造的小屋一個樣,并名之為“梭羅第二”(Thoreau II),目的在于靠近自然,靜下心來,觀察自然,專心從事自然寫作。這些美國文人探討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反思現(xiàn)代文明的弊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他們的思想來源,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
總之,自從愛默生號召美國文人從東方文化中尋找靈感以來,經(jīng)過美國文人的努力,中國文化的部分精髓已經(jīng)通過他們的創(chuàng)作,融入到美國文化中去了。中國文化在美國文化中的存在,盡管不是原汁原味,卻體現(xiàn)了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取我所需的真正意義,這對我們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不無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錢滿素.愛默生與中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2]常耀信.美國文學史(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3]塞爾梭羅集(上、下)[M].陳凱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4]老子.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93.
[5]莊子.莊子釋譯[M].歐陽景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6]Thoreau H.D.The Writings of HenryDavid Thoreau(Volume V)[M].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06.
[7][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8]梭羅.(徐遲譯)瓦爾登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9]Thoreau H.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N].Toronto:Bantam Books,1962.
[10]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zhí)著[M].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
L11]陳長房.梭羅與中國[N].臺北:三民書局.1990.
[12]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