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爾伯特是個沉靜而孤僻的孩子,后腦勺大大的,而且長得很不勻稱,母親覺得自己生了個丑八怪,祖母認為自己的孫子太胖。
這還不算,這孩子有一種令父母擔心的毛病,就是說話特別遲緩。到三歲時還不會說話,全家人都認為這孩子一生算完了,他是個啞巴。父母心里著急了。
“難道小阿爾伯特是低能兒?是傻子?”他們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為從孩子那雙忽閃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他那小腦袋一歪,一個人躲在角落里玩得多認真啊!可他的小嘴為什么不說話呢?
一直到七歲,他還沒有學會說話,但已能張口了,簡單地重復大人教他的一些短句,講起來特別費勁。
盡管大人們對他如此擔心,但這個小孩子對音樂的早慧竟使他的母親大為吃驚。
每當閑暇的時候,他的母親便習慣地坐在鋼琴前,彈起心愛的名曲。有一次,她忽然覺得背后好像有人,回頭一看,是她的兒子阿爾伯特。只見他歪著頭,眨著聰明的眼睛,在那兒認真地聽呢。從那變化的眼神和表情中,表明他顯然被其中的音樂形象陶醉了。難道他理解了嗎?此時,阿爾伯特才三歲,究竟聽懂沒有,無從知道,但對音樂的早慧卻是真的。
他四五歲時,有一次病了,父親給他一個袖珍羅盤玩,這個小玩意兒把他迷住了。他愛不釋手,把羅盤轉過來調過去,可那根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他尋思著,這是為什么呢?那里面是什么在牽著?他想問父親,可說不出來,只是驚奇。在他那小小的心靈中已經(jīng)感到,這里面一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
十歲那年,愛因斯坦進了中學。這時正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在德國泛濫的時期,學校充斥著軍國主義的影響。許多孩子羨慕挎著馬刀、騎著戰(zhàn)馬的軍人,呼喊著狂熱的口號。
生性羞怯的阿爾伯特對這些格外反感。每當他看到有人在軍樂隊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練步伐的時候,他不是掉過頭去,便是憤憤地說:讓這些人長腦袋是多余的,只給他一根脊梁就夠了。小小年紀,已經(jīng)是暴力專制制度的反對者了。(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