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位農民,為給妻子打醫(yī)療官司,8年來,貧窮的他上百次到重慶和周邊區(qū)縣的書店悄悄抄醫(yī)書,熟讀78本醫(yī)書和20多本法律書籍,記筆記近10萬字。他還自己寫出一份“醫(yī)療事故鑒定報告”,這份報告讓司法部的醫(yī)學專家也驚呆了,不相信這出自一個農民之手。最終,他打贏了官司。(《重慶晚報》2006年11月14日)
品讀這樣的新聞,不由得驚嘆于這位農民對妻子的深沉大愛,感嘆于他的執(zhí)著,佩服于他的不辭勞苦,更欽佩于他的堅韌。但是,這樣的新聞,也讓人更多地品讀出了民生之艱,民生之苦,民生之悲愴。
類似于“打官司把自己打成專家”的新聞,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從媒體上讀到了,13年前,中國礦泉壺這個充滿著欺騙和泡沫的行業(yè),頃刻之間瓦解了,宣布了一個偽科學暴利行業(yè)的迅疾夭折。這僅僅因為一個人,他就是山西省的普通消費者韓成剛。面對鋪天蓋地的礦泉壺虛假廣告,他先后在《太原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了《礦泉壺產不出礦泉水》等揭露真相的文章,財大氣粗的數家生產企業(yè)聯(lián)合起來起訴他,他被迫卷入了長達數年的馬拉松官司。在應戰(zhàn)的過程中,他以頑強的毅力自學法律知識,僅僅學習的資料摞起來就有一人多高,最后竟然成了一個法律專家。官司最后終于贏了,他被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授予“消費衛(wèi)士”的光榮稱號。
每每讀到這些新聞,不是欽佩主人公說“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我一定能夠贏”的自信,更多的感覺是如刺哽喉,感慨生活在草野間的老百姓要過上舒坦的日子是多么不容易!他們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必須付出慘痛的時間代價、金錢代價和生命代價,就必須“中午到外面買兩個饅頭,帶到書店邊啃邊抄”,就要“幾乎在一夜之間把黑發(fā)變白”……
我們經常從一些政府工作人員的口中聽到這樣的善意提醒:消費者自己要掌握足夠的這常識、那知識,才能避免受到侵害。不知道當這些國家工作人員聽到“打官司把自己打成專家”的新聞時,是該高興呢,還是該尷尬呢?荀子說,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在任何情況下,責任都有一個定量,任何一方如果承擔過多的責任,就意味著另一方相應地減少了自己應該承擔的等量責任?!稗r民苦讀8年醫(yī)書打贏醫(yī)療官司”的故事中,農民就過多地承擔了法律責任,而政府必要的法律救助責任顯然缺失了。所以,換個角度看這樣的新聞,確實讓人難以高興起來。